53年陈赓提出放死囚,董必武直奔中南海,毛主席听后:去叫周总理

亦唐谈历史 2025-04-07 14:26:18

1953年的某一天,董必武匆匆忙忙赶到中南海,急着要见毛主席。

毛主席刚打了两句招呼,董必武就直截了当地说:“主席,陈赓找我,说有急事,我实在走不开,就赶紧来找您了。”

董必武跟毛主席说,陈赓求他放掉一个犯了重罪的死囚,这事儿让他很棘手。毛主席听后,皱起了眉头,点上烟后,对旁边的人说了声:“去把周总理找来!”

毛主席、周总理和董必武三人仔细商量了一下,得好好想想怎么回答陈赓才行。

【初建哈军工】

1952年,陈赓结束了在朝鲜战场的任务回到国内,他不再担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和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的职位,原因是:

他被毛主席选为军事工程学院的领头人。

一开始,陈赓心里也犯嘀咕,怕自己没搞过这行,又没经验,完不成这个任务。毛主席鼓励他说:“你在黄埔军校待过,管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每次都做得非常棒。”

毛主席觉得,陈赓是最适合来建军事工程学院的人。

有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元帅、彭德怀将军这些老朋友的力挺,陈赓接下了这个重担。毛主席还特地告诉陈赓,让他大胆去做,碰到难题就找周总理帮忙解决。

肩挑重担,陈赓马上行动起来,开始筹划建校。他找专家咨询,挑地方建校……每一步,陈赓都认真对待,大家也都竭尽全力支持他。

办学最关键的使命就是“教人学问”,因此陈赓建立军事工程学院时,坚持的一个大方向就是“把教学放在首位”。

陈赓对建立教师队伍特别上心,学校刚建起来那会儿,老师不够用,好在老朋友陈毅帮了大忙,给陈赓的学校送来了好多优秀的老师。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毅干了件大事:他把上海的那些专家、教授等高级人才都召集到一块儿,不光安排好了他们的吃穿住,给了他们一个安稳的地方,还特意建了个研究室,好让他们能专心搞研究。

陈毅心里明白,新中国很缺人才,他得想办法把这些人才都留下来。

事实证明,陈毅真是有远见,当陈赓开始创建哈军工时,陈毅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好不容易召集到的所有教授,都转交给了陈赓,这些教授后来就成了哈军工最早的老师。

陈赓召集了一群来自上海的教授,组建了一个人才引进小组。他们打算利用这些专家的资源,去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每当开会聊到某个有专长的高手,陈赓总是激动地说:“赶紧把他请过来!”

调动人才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各行各业都缺人才,想调个人过来,得经过好多层级的批准呢。

当弹道专家张述祖教授把要请的专家名单递给陈赓时,他有点为难地说:“名单是列出来了,但要把这些专家请来可不容易啊。”

陈赓一贯是“说到做到”的性格,只要是他决定要做的事,就一定会设法搞定。他扫了一眼名单,接着从容地问:“你说,要调动他们得经过谁的点头呢?”

张述祖对陈赓说,那名单里头的专家,有的是军队的,有的是地方的,怎么着也得让政务院的副总理点头同意,要是碰到特别厉害的人才,还得专门去找周总理商量。

一方面,各个行业都急着要人才来发展,可另一方面,哈军工的老师真的不够用。陈赓想了想,决定先找些专家来当主力,剩下的以后再慢慢补充。

他拿着那份名单,去找了负责不同工作的陈毅、贺龙等人,在得到了中央军委点头之后,最终还得交给周总理来做最后的审批。

周总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工作和会议排得满满当当,想挤出点时间可真难。这不,陈赓早早就赶到了中南海西花厅,那会儿周总理还没出门办公,正在洗手间呢。

周总理从洗手间一出来,瞧见陈赓在这儿,挺吃惊的,没想到这么早陈赓就到了西花厅。他便问:“陈赓啊,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陈赓赶紧把纸笔塞给周总理,诚恳地说:“我打算调动几位教授,麻烦您给签个字批准一下。”

周总理说:“你就不能稍等片刻吗?”陈赓回答:“我一等,您可就走了。”周总理太了解这位老朋友了,知道他的急性子,常常为了找他商量事情,直接在卫生间门口拦住他。

望着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着好几十位教授的名字,周总理有些犯难地说:“陈赓啊,你一下要这么多教授,能不能挑些主要的,少一些人啊?”

“这已经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不能再少了,你要是不批准,我就赖在这儿不走了。”陈赓坚决地说道。

其实,周总理很早就出手帮陈赓解决哈军工的老师不够的问题。他瞧着陈赓,笑着拿起笔,写下了“同意”两个字。在陈赓要走的时候,周总理还叮嘱他,记得去找刘伯承。

周总理特意从刘伯承那里为哈军工安排了两名教授,陈赓一听到这个喜讯,心里乐开了花,笑着告别了西花厅,接着就赶往刘伯承的家。

一看到陈赓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刘伯承故意装出生气的样子说:“陈赓啊,你这手伸得可够远的,都到我这儿来抢人了。”

陈赓刚开口:“老师长,我可不敢呐!”刘伯承立刻大笑起来,紧紧握住陈赓的手,真心实意地说,他肯定会全力帮陈赓办学,况且还有周总理的嘱咐呢。

有了大家的鼎力相助,再加上陈赓个人的不懈奋斗,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们,各自带着擅长的学问,陆续聚集到了哈军工。

在陈赓看来,他一直坚信:“要想国家安定,关键得靠人才。”因此,他肯定会设法为哈军工吸引众多出色的专家。当然,他在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棘手事”。

【“死囚”难题】

有一天,张述祖教授特意跑到办公室来找陈赓,说是哈军工那边急着要找个弹道专家,这事儿陈赓一直放在心上呢。张述祖一进门,陈赓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起弹道专家的事儿来了。

张述祖先扶了扶眼镜,接着对陈赓说,他真找到一个专家,这人去法国留过学,很有经验,对哈军工来说很合适。

“咱赶紧去拿吧!”陈赓乐呵呵地说。

张述祖对陈赓说,那个人请不来,就连周总理出面,这位“专家”也不会买账。他这么一说,反倒让陈赓心里痒痒的:“我就不信这个邪,你给我讲讲,他到底何方神圣?”

张述祖提到的那位专家叫沈毅,那么这个沈毅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沈毅在年轻的时候就跑到法国读书,学的是弹道学,他在这方面可是个老行家。到了抗日战争那会儿,沈毅回到了国内,在国民党第三战区当了个少将专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很看重沈毅,就让他去当国家民航局的财务处长,这活儿责任重大,掌管着财政大权,本来他有机会为国家多做点好事,可惜沈毅没能抵挡住贪婪的诱惑。

就这么几年时间,沈毅偷偷贪了好多公款,买了好多贵重的奢侈品。想想当年毛主席都亲自下令处死了大贪官刘青山和张子善,现在全国都在大力反腐,沈毅怎么可能躲得过去呢?

我们国家刚开始大力反腐的时候,沈毅做的坏事被大家抖了出来,然后就被抓进牢里了。因为他贪的钱太多,犯的罪太重,最后被判了“死刑”,关在牢房里。他以前觉得特别牛的知识和本事,现在一点都派不上用场了。

因此,当张述祖和陈赓得知沈毅这个人时,心里是又高兴又郁闷。高兴的是,他们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弹道专家;郁闷的是,这位专家竟然是个“死刑犯”。

这下子,陈赓就是想找周总理帮忙签字,也没门儿了。

听完张述祖的讲述,陈赓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心里不停地琢磨着。抓腐败这事儿是毛主席让干的,他几乎每晚都要亲自听报告,对那些贪污的人严惩不贷。

他得想个啥法子,才能让这位“死刑犯”为哈军工效力呢?陈赓皱着眉,想了老半天,最后,他转头问张述祖:“你说,沈毅那家伙确实挺有本事的,我亲自去要这个犯人怎么样?”

陈赓刚一说出这个主意,张述祖立刻就愣住了,心里直犯嘀咕,这事真能行吗?

要把沈毅这个死刑犯救出来真不是件简单的事,陈赓特地给薄一波打了个电话,想请他出手相助。薄一波一听,惊讶地说:“你可真看重人才啊,沈毅这贪污犯都判了死刑了,你还敢要?”

“既然是个人才,就别杀他,我还能让他发挥作用。”陈赓坚决地说。

薄一波被陈赓的坚持所感动,答应出手相助。但沈毅是个已被判死刑的犯人,要调动他可得经过好多关卡审批。薄一波跟陈赓说,这事不光得他点头,还得跑一趟去找董必武商量。

董必武是的副头儿,还管着中央的政法工作,他负责处理沈毅的事情。陈赓刚和薄一波通完电话,就赶紧给董必武打去,直截了当地说:“董老,手下留情啊,能不能别把民航总局那个贪钱的沈毅处理掉,留给我们哈军工处理吧。”

董必武和薄一波一样,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连忙问陈赓,要那个死刑犯做什么用?

陈赓跟董必武讲了讲现在的情况,哈军工现在人手不够,像沈毅这样的弹道专家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他很想让沈毅留下来,好将功补过。

多亏了薄一波的帮忙,陈赓总算是联系上了董必武,但董必武也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沈毅贪污了好几个亿,这事情太严重了,造成的影响也太坏了。

董必武答应陈赓,他会去找最高人民法院的沈钧儒院长谈谈,看看能不能把沈毅的死刑改成死缓,然后让他在监狱外面服刑。

而且,董必武马不停蹄地赶往中南海,去找毛主席和周总理商量事情。他一到中南海,毛主席就关心地问他:“董老,您最近身体还好吧?”

董必武说自个儿身子骨挺硬朗,非常感谢毛主席的关心,接着就提到了陈赓托他办的事儿:“主席,陈赓找我,说有急事要解决,可我没办法搞定,就急急忙忙来找您了。”

董必武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毛主席说了,毛主席抽完烟后,就叫人去把周总理找来,一起商量沈毅的事儿。

就像陈赓说的那样,沈毅犯了贪污的错误,但他的学问是好的,特别是现在国家正缺人才呢。在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前,董必武直说,他很赞成陈赓的观点。

三个人仔细商量了一番后,最终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意了陈赓的建议,而且沈钧儒也表示要一起支持国家建设。

董必武将好消息分享给陈赓后,陈赓乐坏了,激动地说:“董老,这太好了,哈军工正缺人呢。”

陈赓的大胆建议,加上薄一波、董必武、沈钧儒的全力帮忙,还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点头同意,大家伙儿一起努力给哈军工送去了支持,也让沈毅的人生轨迹有了变化。没过几天,戴着镣铐的沈毅就被带到了陈赓面前。

签完字后,负责送人过来的那位工作人员给沈毅解开了手铐和脚镣,然后对陈赓讲:“这个犯人以后就归你们哈军工来管教了。”

这是陈赓费尽心思争取到的人才,那时候的沈毅已经彻底改过自新,心里明白陈赓对他的赏识之恩。他动了动被绑得留下印子的手脚,满脸羞愧地低下了头,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该怎样面对陈赓。

陈赓温柔地劝慰道:

沈毅,我们把你救出来,就是盼着你能用你的本事继续为老百姓服务。明天我们就安排你去哈尔滨,到了军工那儿,你就专门负责翻译那些科技情报资料。一边干活儿,一边也好好反省,重新开始新生活。

话刚说完,沈毅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他猛地跪在陈赓面前,抽噎着保证:“只要你们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拼命干活,用功劳来弥补过错。”

陈赓连忙把沈毅搀扶起来,劝他继续努力工作,以后有机会用成绩来弥补过错。接着,他马上安排人把沈毅安全送到哈军工,交给政治部保卫部去照看。

沈毅这个人挺特别,既是犯了错的人,又有不少本事,所以在管理上绝对不能出错。还好,沈毅没有白费陈赓的一片苦心。

在哈军工那会儿,沈毅翻译了好多外国的科技书籍,这对咱们国家的弹道研究帮助可大了。因为沈毅干得太出色,陈赓大将还想办法帮他减了刑,好让他能更专心地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沈毅在哈军工干了好几年后,碰上了国家头一回大赦。1959年,新中国庆祝成立十周年,毛主席提议,能让那些真心改过自新的犯人出狱。

以前的国民党将军王耀武、杜聿明等人都在第一批被特别释放,沈毅也和他们一块儿,成了最早一批不用再继续坐牢的犯人。

沈毅在哈军工的教授楼安了家,生活工作都有了着落。他改过自新后,一门心思全扑在了哈军工上,亲眼看着咱们国家的国防和科技越来越厉害。就这样,沈毅在教授楼里一直住到了老年。

过了好多年,哈军工的那些老教授们,一说到陈赓大将极力保护沈毅的事儿,还是记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

陈赓院长打心底里敬重学问,真心关心人才!

【孜孜不倦】

陈赓还是不停地忙着给哈军工找好老师,他老往西花厅跑,找周总理签字批准。结果周总理见到他就打趣道:“陈赓啊,你怎么又来了?上次不是说这是最后一次了吗?”

“这次真的是最后一次了,学院现在急着要呢,这个专业非常需要一个学术领头人!”陈赓严肃地说。

周总理不由得对这位老朋友开起了玩笑,说要是把所有教授都调到哈军工,其他人可能会有意见呢。他对陈赓说:“这次我先不给批,行不?”

就像当初周总理首次审阅那份名单时一样,陈赓嬉皮笑脸地说:“你要是不给批,我就赖在这儿不走了。”

周总理边在名单上签字,边笑着说:“这可是最后一次了啊。”陈赓见状,笑容更加灿烂了,他连忙道谢,接着向周总理敬了个军礼,高高兴兴地拿着周总理签名的文件,心满意足地走了。

车子已经在门口候着,陈赓一上车,就乐呵呵地对正等着的秘书说:“行了,咱们现在有了‘尚方宝剑’,赶紧出发吧。”说完,他们就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地方。

经过陈赓不停歇的努力,到了1953年哈军工刚成立时,就有了500多位教授和300多名实验员。哈军工从啥也没有变得越来越厉害。刘伯承笑着夸奖陈赓说:“你把各方的帮助都拉来了,哈军工发展得太快了!”

1953年9月1号,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第一所高级别的军事工程学院。大伙儿亲眼见证了哈军工从无到有的过程,也看到了陈赓将军的付出,都纷纷感叹:真是不容易啊!

在陈赓将军那里,我感受到共产党人对科学家展现出的那份极其真诚的心!

1961年,也就是哈军工创办8年之后,陈赓将军离开了我们,这让大家都很难过。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哈军工都会铭记陈赓为它倾注的一切!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