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廷政变成功的条件是什么?看汉和帝的操作,14岁政变夺权

雁芙说历史 2025-04-14 20:10:46

历史上曾经有个14岁的孩子,在政变方面属于零基础小白,但他愣是靠着看书现学现用,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最终夺取天下大权,将帝国引领至最强巅峰。

这个人就是汉和帝刘肇。

我们可以从他政变夺权的过程,再结合历史上其他宫廷政变案例,来看看一场成功的宫廷政变究竟要满足哪些条件。

关于汉和帝发动政变的前因后果,还得从汉章帝刘炟时代的后宫权术斗争说起。

汉章帝的后宫中,有三个女人,分别是窦皇后、宋贵人、梁贵人。

其中,窦皇后最受宠,但无法生育,嫁给汉章帝很多年,始终没生个儿子出来。

宋贵人生了个儿子叫刘庆,由于皇后无子,所以刘庆被立为太子。

梁贵人生的儿子叫刘肇,就是后来的汉和帝,窦皇后因为自己没儿子,为了巩固在后宫的地位,于是求着汉章帝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过继给窦皇后抚养。

但窦皇后依然寝食难安。

因为她没有儿子,虽然亲自抚养刘肇,但帝国的太子是宋贵人的儿子刘庆,将来等刘庆登基为帝,那么宋贵人必然会成为太后,那么窦皇后的地位和权势将不保。

所以,窦皇后凭借汉章帝的宠信,不断在皇帝耳边说宋贵人的坏话,时间一久,汉章帝开始疏远宋贵人。

不久之后,窦皇后诬陷宋贵人搞巫蛊之术,搞死了宋贵人,刘庆也被废黜太子之位,降为清河王。

太子之位空出来后,汉章帝于是改立刘肇为太子。

然而,窦皇后依然寝食难安,因为梁贵人对她来说,是个威胁。

刘肇虽然由窦皇后抚养,但他的生母是梁贵人,将来一旦刘肇登基,梁贵人必然得势,而窦皇后将地位不保。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窦皇后故技重施,诬陷梁贵人的父亲梁竦谋反,汉章帝下令将梁家人抓捕入狱,梁竦不久便冤死狱中。

梁贵人也因此在后宫失势,加上家族被整垮,很快就忧郁而死。

从此,窦皇后除掉了所有的威胁,在独霸后宫。

几年后,汉章帝突然驾崩,年仅10岁的刘肇登基为帝,但朝政大权掌控在窦太后和她的家族手里。

窦家在朝堂上的势力中,以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为首,把持朝政。

窦家的人掌权后,骄横跋扈,肆意妄为,窦宪更是睚眦必报,先是因私仇擅杀朝廷大臣,随后又因为害怕齐殇王的儿子刘畅得到窦太后宠信而分走自己在宫廷的权力,于是派人暗杀刘畅。

搞出这么多事情出来,窦宪瞬间引发了朝野上下的不满。

为了避风头,窦宪干脆请求带兵讨伐匈奴。

当时窦家的人权倾朝野,而且在朝廷各个部门安插了大量窦家的人,朝廷大臣也有很多归附窦家,但也有一些正直的大臣看不惯窦家人专权,更看不惯窦家人专横跋扈,多次上奏弹劾。

但也因此遭到了窦家人的打击报复,有个叫乐恢的大臣上书反对外戚专权,随后就被整死。

在这些正直的大臣中,以大司徒袁安、大司空任隗,以及丁鸿为核心,他们是朝廷中制衡窦家的一股力量。

而刘肇做了几年傀儡皇帝后,虽然只有14岁,但在那样一种处处都是勾心斗角的宫廷环境中长大,使得他的智谋和权术水平远超常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心智早熟。

因此,刘肇不甘心就这样做个傀儡,由此萌发了夺回皇权的心思。

但在政变夺权这方面,他不仅是个孩子,而且还是个零经验的小白。

最关键的是,他常年在深宫中,到处都是窦家人的眼线,他的一举一动随时都被监控着,自己身边连个信得过的人都没有,这种情况下,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聪明的刘肇接下来干了三件事。

第一,观察身边的太监、宫女,寻找可以信任的人。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发现有个不起眼的小太监,在所有人都跟着窦家混的时候,他偏偏不愿意归附,而且为人机敏谨慎,由此被小皇帝看中,成为心腹。

最重要的是,郑众在宫中的差事就是个皇家园林管理员,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务了,他这低阶的职务和身份,更容易被宫中的人忽视,因此无论是打听情报还是传递信息,都极为便利。

第二,刘肇在观察和试探文武大臣,看看大臣们到底对窦家外戚是个什么态度。

公元91年十一月,刘肇从洛阳前往长安的太庙祭祀,接着就下了一道诏书,说汉高祖的功臣中,以萧何、曹参的功劳最大,可他们却在王莽篡汉之后就除爵了。

朕在高祖等历代先帝十一陵祭祀时,远远看到萧何、曹参的陵墓,一想到他们的气节,心里十分感慨,忠义之士获得尊荣,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因此特意下诏寻访二位功臣的后人、近亲,让他们继承萧、曹的爵位,以彰显他们的功绩。

当初,刘邦死后,正是因为萧何、曹参等功臣的存在,吕后以及吕氏外戚才不敢做的太过分,后来还是功臣集团诛杀了吕氏外戚,才让皇权重回刘氏手中的。

刘肇此时对萧何、曹参大加褒扬,还要寻访其后人,其实是在暗示群臣,让他们效仿萧何、曹参那样忠于刘氏,反对窦氏外戚。

这份诏书下达后,有个叫丁鸿的大臣看懂了,他在朝中本来就是反对窦家的这一派,现在看到皇帝也有重振皇权的意思,于是很快就向皇帝靠拢。

不久之后,反对窦氏最激烈的大臣司徒袁安病逝,丁鸿随即接替了司徒这个职务,承担起反对窦氏的领头人角色。

第三,从书本中寻找实操教程。

刘肇毕竟只有14岁,根本没有任何政变夺权的经验,为了一击成功,他利用清河王刘庆入宫的机会,秘密让刘庆下次入宫时,给他带一本《汉书.外戚传》。

刘庆就是当年宋贵人的儿子,自从窦太后先后整死了宋贵人和梁贵人以后,她们的儿子刘肇和刘庆就成了一对难兄难弟,关系非常好,也都对窦太后恨之入骨。

很快,刘庆就给他带来了《外戚传》,里面记载了当年功臣集团发动政变诛杀吕后党羽的过程,还有汉文帝杀薄昭、汉宣帝诛杀霍光家族等事迹。

刘肇现学现用,从中学会了政变的实操方法。

这个时候,身边的太监郑众就劝他及早诛灭窦家的人,但刘肇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因为窦宪领兵在外,如果贸然行动,万一窦宪起兵攻入京城怎么办?

所以,刘肇需要隐忍,要等时机成熟。

过了一段时间后,窦宪打完匈奴,果然回到都城洛阳。

没想到,刘肇还没打算动手,就收到一条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报。

原来,窦家的人打算暗中弄死刘肇,再扶持一个年纪更小的宗室小孩登基。

理由很简单,刘肇已经14岁,朝中大臣要求皇帝亲政的声音一直没断过,虽然一直被窦家以权势压住了,但并非长久之计。

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刘肇,再立一个年纪小的皇帝,他们就可以继续把持朝政,维持家族权势。

这番密谋被郑众打听到,随即就告诉了刘肇。

当刘肇听到这条消息时,十分震惊,于是开始谋划如何发动政变的问题。

眼下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他一个傀儡皇帝,手中没有任何兵权,拿什么发动政变?

关键时刻,丁鸿送来一份奏章。

当时正好发生了日食这种天文现象,古代人由于认知局限,会把天文现象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上天的某种警示。

丁鸿就趁此机会,在奏章中说这次出现日食,就是因为外戚专权,导致皇权旁落,这是一种警示,同时他还引经据典地反对窦家人专权,并历数窦宪的罪过。

最重要的是,他在奏章的结尾处写了一句话,明显就是在暗示刘肇及时采取行动,铲除窦氏外戚。

这段话的原文是这么说的:

臣闻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从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后汉书》

意思是,“臣听闻天道不可不刚强,若天道不刚,则日月星辰失其光辉;君王不可不威重,若君王不威,则朝廷重臣恣意妄为。如今正应借重大变故之机,革新政令、匡正过失,以此顺应上天的警示。”

这话明摆着就是希望刘肇及时采取措施收拾掉窦氏外戚。

刘肇显然也是看懂了,于是下诏让丁鸿代理太尉之职,并兼任卫尉。

所谓的卫尉,这个职务在汉朝属于是统领卫士守卫宫廷的官职,而太尉虽然只是个虚职,没有实权,但也是理论上的帝国最高军事长官。

丁鸿担任卫尉以后,当即率领一支禁军驻守南宫和北宫。

这里面有个重要问题,就是让丁鸿掌管一支禁军,还要驻守皇宫这种涉及兵权的重大事情,窦太后竟然同意了。

具体情况史书没有交代,其中的原因,要么是窦家觉得窦宪已经大权在握,就算丁鸿拿到那么一点兵权,也掀不起风浪,要么就是刘肇和丁鸿使用了什么策略,让窦家人同意的。

反正不管怎么说,到了这一刻,刘肇发动政变最核心的前提条件他已经具备。

随后不久,刘肇下令让丁鸿迅速出击,封锁洛阳城门,四处搜捕窦家的党羽。

窦家的人及其党羽毫无防备,一天之内被一网打尽,对于窦家的党羽直接杀掉,而窦宪几兄弟被撵回封国后,勒令其自尽。

至此,刘肇彻底收回皇权。

此后,在他的励精图治下,东汉王朝抵达最强巅峰。

再回过头来看这场宫廷政变,要想成功,核心条件究竟是什么?

首先,掌控一支武装力量是第一核心要素,也是政变成功的前提条件。

历史上所有成功的武力政变中,清一色都是要掌握军队的,在古代,一般就是掌控京城禁军。

汉初的功臣集团发动政变诛杀吕后党羽,就是掌控了禁军以后才发动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了他自己的800人外,还策反了玄武门守将常何,掌控力部分禁军。

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一直在结交禁军将领,在政变之前取得了禁军的支持。

可以说,掌控禁军就是古代宫廷政变成功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行动的合法性。

政变的行动一定得是顺应天意与民心的正义之举,否则即使成功了,也很容易遭到反攻倒算。

汉初的功臣集团诛杀吕氏外戚,是因为外戚专权,刘氏正统皇权被架空,而且吕家的人骄横跋扈,引起了各方不满。

汉和帝刘肇诛杀窦氏外戚,是因为窦家人把持朝政,而且专权放纵,报复打击,为所欲为,甚至放纵奴仆欺凌百姓,强夺财物,夺取罪人,欺男霸女。

专权的外戚已经把自己搞到天怒人怨的地步,这时候铲除这些外戚,就是顺应民心。

而他们架空皇帝,专权朝政,这本身就是违背君臣道义的,铲除他们,作为正统的皇帝,铲除他们,具有合法性。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不再此列,毕竟他打下了李唐半壁江山,功绩和开国皇帝没啥区别了。

而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其合法性就在于,韦后想做第二个武则天,试图颠覆李唐江山,而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及其党羽,是在匡扶李唐社稷,具有合法性。

武则天被赶下岗的神龙政变,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有支持者,或者盟友。

汉初的功臣集团诛杀吕氏外戚,是功臣集团与刘氏皇族联合起来的政变行动,实际上是功臣集团支持刘氏皇族重掌皇权。

唐朝时,推翻武则天的神龙政变是忠于李唐的大臣和李唐宗室联合采取的行动,属于一群朝廷重臣支持李唐宗室夺回皇位。

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同样也是李唐宗室与大臣联合的结果,背后也是忠于李唐的大臣支持李唐夺回皇权的行动。

汉和帝刘肇铲除窦氏外戚,其实是皇帝和大臣联合发起的行动,背后是忠于汉室的大臣丁鸿、任隗等大臣支持皇帝亲政。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少了一个,要么政变失败,要么短暂成功后,立即遭到反攻倒算。

举个失败的例子。

唐朝的景龙政变和唐隆政变,目的都是要铲除韦后,为什么李重俊失败了,而李隆基却成功了?

首先,李重俊发动政变,是因为韦后干政,并且处处打压、迫害他这个太子,他最后选择以武力铲除韦后。

但问题是,三大政变条件中,他只占了半个,所以他失败。

所谓的半个,是因为他成功调动了禁军发动政变,但他不敢告诉禁军这是政变,而是以矫诏(假传圣旨)的方式调动禁军的。

而他的支持者或者盟友,就只有禁军将领李多祚等人,在朝中并无支持者。

然后在合法性方面也是不足的,他如果合法性很强的话,根本不需要矫诏调动禁军。

最关键的是,李重俊虽然是太子,但在朝中并没有什么声望,而且当时唐中宗李显还在世,而且是掌握实权的皇帝,尽管韦后干政,但这事儿轮不到他以武力这种等同谋反的方式来解决。

所以,李重俊在三个条件中,只具备半个,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到了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唐中宗李显已经离奇身亡,韦后立了一个傀儡,然后临朝称制,试图做第二个武则天,她实质上迈出了要颠覆李唐江山的步伐。

这个时候,李隆基再发动政变,就是挽救李唐江山,具有极高的合法性。

因此,在古代的宫廷政变中,要想成功,这三大条件是必备的。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