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掌权后,卢植、皇甫嵩、朱儁这三个人中,皇甫嵩和朱儁本来有资本和董卓武力对抗的,结果他俩太迂腐,做出错误决定,兵权也没了,还要受辱。
作为平定黄巾起义的三大名将和功臣,从董卓进京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现在我们来看看,董卓进京时,这哥仨的情况以及最终结局。
.
皇甫嵩的结局.
皇甫嵩是最有能力挽救危局的人,而且是平定黄巾起义的第一功臣,汉末第一名将。
皇甫嵩和董卓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黄巾起义被平定之后,凉州发生叛乱,叛军首领王国率军围攻陈仓。
汉灵帝以皇甫嵩为左将军,统兵平乱,董卓也作为皇甫嵩的部下随军出征,在这次平乱战争中,董卓多次提出用兵建议,但都没有被皇甫嵩采纳,而事后的战争结果又证明了皇甫嵩的用兵方略才是正确的。
董卓心胸狭窄,既对自己错误的军事建议感到惭愧,又觉得丢面子,由此嫉恨皇甫嵩。

叛乱平定之后,汉灵帝开始意识到董卓是个骄兵悍将,而且手握兵权,不能放任他继续掌兵,于是下诏让董卓担任并州牧,并且将军队交给皇甫嵩统领。
董卓也明白这是皇帝要削自己的兵权,所以找各种理由抗旨不去,还拒绝向皇甫嵩交接兵权。
此时,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郦就劝说皇甫嵩,说董卓抗旨不尊,且为人残暴无情,手下的将士都不愿归附他,而且对朝廷心怀二心,现在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所以应该发兵讨伐他,替朝廷除掉这个祸害。
但皇甫嵩认为,董卓虽然是个悖逆之徒,他抗命不尊也的确是重罪,然而,董卓毕竟也是朝廷大臣,若擅自发兵讨伐,那么自己就属于擅杀朝廷大臣,这也是大罪,而且违反朝廷法度。
因此,皇甫嵩决定上奏汉灵帝,让朝廷来处理。
这是皇甫嵩第一次错过消灭董卓这个祸害的机会。
而此时的汉灵帝已然病入膏肓,很快不治身亡,刘辩被立为皇帝。
不久之后,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宦官,调动地方武装进入京城,董卓由此率兵入京。
很快,何进被宦官干掉,董卓随即吞并丁原所部,收编了何进的部众,随后迎回被宦官劫持的小皇帝,由此掌控朝政大权。
董卓掌权后,废黜小皇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但此举立即遭到各个地方实力派的反对,关东各地纷纷组建义军讨伐董卓,为了避开关东义军的锋芒,董卓于是决定迁都长安。
而此时的皇甫嵩,手握3万精兵,屯驻在右扶风这个地方,同时,京兆尹盖勋手中也掌握一支武装,他也在秘密找皇甫嵩商议讨伐董卓之事。
董卓也认识到皇甫嵩和盖勋是个威胁,于是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要盖勋进京担任议郎,召皇甫嵩进京担任城门校尉。
董卓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这二人调入京城以后,再找个理由杀了,以彻底解除威胁。
面对这种明摆着的局面,皇甫嵩却走了一步臭棋,他决定奉命入京。
这时,他身边的长史梁衍就劝他不要去。
只听梁衍说道:
“如今汉室衰微,董卓不仅祸乱朝纲,还胆敢废立天子,这已经引起了天下人的反对,现在董卓想征召将军入京,恐怕是不怀好意,将军若去,轻则被董卓羞辱,重则丧命。
董卓此时虽然已经把天子迁到长安,但他自己还留在洛阳,为今之计,以将军手中的兵力,可发兵3万奔袭长安,迎回天子,再奉诏讨伐逆贼,同时向天下各地发出讨贼檄文,号集天下精兵,进攻董卓。
如此,则以袁绍为首的关东义军从东往西进逼,将军亲率大军从西往东进攻,董卓必然陷入东西夹攻的境地,到时候灭掉此贼,易如反掌。”
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遂就征。——《后汉书》

我认为,梁衍的这番谋划是当时的最佳策略,没有之一。
要知道,皇甫嵩当时手握数万精兵,右扶风距离长安很近,可以朝发夕至,只要他肯发兵突袭长安,以皇甫嵩的军事能力,必然一举攻破长安,迎回汉献帝。
而且,皇甫嵩是汉末第一名将,平定黄巾起义和镇压叛乱的第一功臣,又是将门世家,他的功勋和政治声望在当时是最顶级的。
如果他真的迎回了汉献帝,由他来主导朝廷大权,天下各地没人会反对,毕竟他的威望、资历、家世都摆在那里,完全有资格掌管朝政。
皇甫嵩迎回汉献帝后,再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出讨伐董卓的檄文,以他在军队中的号召力以及在朝廷中的威望,必然群起响应。
到那个时候,董卓早晚难逃一死。
皇甫嵩是个正直的大臣,并没有谋权篡位的野心,如果他掌握朝政,再整顿一下朝廷吏治,任命一批贤能的人担任要职,必能稳定天下局势,后面根本就不会出现群雄混战以及三国时代,最不济也得给汉朝续命几十年。
可惜的是,皇甫嵩听完,并未采纳梁衍的建议。
最终,皇甫嵩只身一人前往京城,结果被董卓解除兵权,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后来董卓被杀以后,王允掌权,但董卓的旧部依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有人建议让皇甫嵩出面去收服董卓旧部,毕竟那些大头兵昔日也是皇甫嵩的部下,可这个建议被王允否决了。
此后,皇甫嵩先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后又升职为车骑将军。
不久之后,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干掉了王允,掌握大权,皇甫嵩被授予太尉之职。
然而,太尉只是个荣誉职务,并无实权,皇甫嵩自从放弃兵权,进入京城以后,就彻底成了吉祥物,对汉末的局面再无任何影响力。
公元195年,就在李傕、郭汜等人发生内讧,互相攻杀之时,皇甫嵩病逝,朝廷随即追赠他为骠骑将军。
.
朱儁和卢植的结局.
董卓进京掌权时,朱儁的职务是河南尹,主要负责管理京师洛阳及其周边地区,手里有一定兵力,跟董卓比起来也是少的可怜。
所以,董卓掌控朝政时,朱儁身在京城,在董卓的势力范围,而且没有实力和董卓武力对抗。
这期间,朱儁作为汉末功臣,德高望重,在朝中的政治声望较高,董卓虽然对他极为忌惮,但表面上还是与他交好,甚至展开拉拢。

后来董卓打算迁都长安,想拉拢朱儁担任太仆这个职务,做董卓的副手,但朱儁反对迁都,拒不受命。
不过,史书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
说的是,朱儁曾经向董卓陈述军事方略,但董卓不领情,还没等他说完就打断对话,还不耐烦地说道:"我百战百胜,谋略皆由心定,你休要胡言乱语,否则当心我的刀沾上你的血!"
在场面陷入尴尬之际,是盖勋站出来,引经据典地回怼了董卓,才逼得董卓向朱儁道歉。
这里面的问题是,朱儁向董卓陈述军事方略,百科上直接给解释成朱儁替董卓谋划军事。
但从原文的语境来看,我觉得用“陈述”一词比较合适一点。
然而,不管是陈述也好,谋划也罢,朱儁此举无疑有帮助董卓,或者说向董卓提供军事方面建议的意思。
朱儁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说明,一开始,朱儁在董卓的拉拢之下,并没有直接站到董卓的对立面。
一直到后来,董卓的种种行为,逐渐让朱儁看清了董卓的真实面目。
董卓迁都长安后,把朱儁留在了洛阳,看清董卓真实面目的朱儁原本打算留在洛阳作为内应,与关东义军秘密合作,好对付董卓。
但他又担心董卓派兵袭击他,于是弃官前往荆州,董卓一看朱儁跑路,一转手就任命杨懿为河南尹,驻守洛阳。
朱儁随即带着军队杀回洛阳,杨懿退走,但洛阳已经被董卓毁得差不多了,根本无法作为根据地,朱儁只好率军前往东面的中牟县驻扎。
随后不久,朱儁向周边各个州郡传信,号召大家以武力讨伐董卓,由于朱儁名声在外,他的传信很快得到各地响应,一些州郡直接派兵前来助战。
董卓得知消息后,当即派部将李傕、郭汜、张济等率兵数万进攻朱儁,结果由于朱儁所部兵力劣势,最终战败,但董卓一时半会儿也灭不掉朱儁,双方由此形成对峙。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攻破长安,杀了王允,掌控朝政大权。
徐州刺史陶谦于是联合其他各个州郡推举朱儁为太师,主持讨伐李傕、郭汜,迎回汉献帝的大业,并且表示,如果朱儁答应领导大家讨伐逆贼的话,各州郡的长官必然唯朱儁马首是瞻。
谦等并共咨诹,议消国难。佥曰:‘将军君侯,既文且武,应运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颙颙。’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阳,多持资粮,足支半岁,谨同心腹,委之元帅。——《后汉书》
谁知,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傕出招了,结果朱儁竟然主动放弃兵权。
李傕在周忠和贾诩的建议下,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征召朱儁入朝。
而朱儁手下的将士都不愿意朱儁入朝,他们更想和各大州郡联合讨伐李傕、郭汜等人。
然而,朱儁此时却表现得十分迂腐。
只听朱儁说道:
“君王召见臣子,那么臣子应该不等车马准备好就要去,更何况这是天子的诏令呢。况且李傕、郭汜不过是无知小子,樊稠更是庸碌之辈,他们并无长远谋略,彼此势力相当,内部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他们内乱衰败之时,我们便可趁机谋划大事。"于是朱儁接受征召,被任命为太仆(九卿之一,掌管皇帝车马礼仪)。”
军吏皆惮入关,欲应陶谦等。俊曰:“以君召臣,义不俟驾,况天子诏乎!且傕、汜小竖,樊稠庸儿,无他远略,又势力相敌,变难必作。吾乘其间,大事可济。”遂辞谦议而就傕征,复为太仆,谦等遂罢。——《后汉书》
朱儁决定后,陶谦等人无法劝阻,只好作罢。
一代名将朱儁,就这样主动放弃了手中的武力,只身前往长安,从此再也没有任何能力影响汉末局势。

不得不说,朱儁是相当迂腐,什么天子的诏令,那是天子的意思吗?那分明就是李傕、郭汜挟天子以令诸侯。
朱儁明知是这样,还非得去,结果葬送了挽救危局的前景。
如果他能找理由推辞不去,再联合各大州郡,挥师讨伐李傕、郭汜,以朱儁的军事能力,加上各大州郡派来的大批军队支持,李傕、郭汜必败无疑。
可惜,他太迂腐了。
最后是卢植,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董卓进京掌权后,他其实没有任何武力能与董卓对抗。
当时卢植在朝中担任尚书的职务,手中没有任何兵权,董卓废立皇帝的时候,卢植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差点被董卓杀掉,最后在议郎彭伯的劝阻下,卢植被免官。
不久之后,卢植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辞职回乡,董卓同意后,卢植深知董卓不会放过他,于是迅速抄小路前往幽州上谷郡隐居,在卢植离开后不久,董卓果然派人追杀,只不过卢植走小路,没被找到而已。
191年,袁绍夺取冀州,随后请卢植出山,并拜其为军师。
但卢植已经年纪很大了,在出任军师后,不到一年就病逝了。
卢植临终前,嘱咐儿子要薄葬,要求在他死后,直接在地里刨个坑,连棺材都不用,只穿一件单衣,就给埋了。
皇甫嵩、卢植、朱儁这三个人中,皇甫嵩和朱儁是最有希望挽救汉末危局的,但这二位出于各种原因,最终都主动放弃了武力对抗董卓,他俩也死于同一年,即195年。
卢植是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能影响汉末局势,因为他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年纪可能比皇甫嵩和朱儁还要大,死于192年。
以上,就是这三个人的最终结局,他们并没有在群雄逐鹿中消失,而是在群雄逐鹿开始之前就死了。
参考史料《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