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了放心大胆地跟刘备打一仗,事先把曹丕给坑了,夷陵之战虽然打赢了,但曹丕也反应过来,孙权再不跟刘备讲和的话,等曹丕打过来,他很可能两面受敌。
在夷陵之战前夕,孙权同时把刘备和曹丕都给当猴儿耍了。
刘备伐吴时,孙权在两头下注,一边跟刘备谈判,一边向曹丕称臣。

这样做的理由是很明显的。
当时天下格局已经是三足鼎立,任何两方发生武装冲突,第三方就能收渔翁之利,如果东吴和蜀汉翻脸,并且发生大规模战争,那么受益的就是曹魏。
而对于孙权来说,他如果跟刘备硬碰硬地干一仗,需要考虑的后果是,若曹丕趁吴、蜀交战之时,大举进攻东吴怎么办?
东吴跟刘备干一仗没有问题,但如果曹丕也趁机进犯,那么东吴是没有能力同时跟蜀、魏两家对抗的,到那时,东吴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局面,稍有不慎,连东吴都得覆灭。
对于刘备来说,他也担心开战以后,曹丕会趁机进攻自己,所以在伐吴的时候,特意派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以防备曹魏。
孙权方面为了解决曹魏这个后顾之忧,干脆向曹丕称臣纳贡,同时派使臣找刘备谈判。
所谓的谈判,其实只是为了暂时稳住刘备,拖延时间,因为孙权不想把荆州这块吃进肚子里的肥肉再吐出来,所以他和刘备之间,必有一战。
与刘备的谈判开始以后,孙权开始焦急地等曹魏那边的消息。
只要曹丕认可了他孙权这个臣子,就不会趁机进攻东吴,到时候,孙权就可以放开手脚和刘备大战一场。
为什么说夷陵之战前夕,孙权和刘备在谈判?
从双方的种种行为就能判断出来。
刘备是在221年七月出兵攻占了荆州和蜀汉交界位置的秭归、巫山一线,但从此再未前进一步,也再没有任何军事行动,甚至连刘备本人也离开了秭归前线,十分可疑。
双方在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里,没有任何冲突,连小摩擦都没有,刘备没有继续攻打荆州,东吴也没有反攻的意思。
就算陆逊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那刘备在干什么?他就一点动作也没有?
要知道,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也采取避战策略,诸葛亮可是费尽心机,用了各种手段,甚至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衣服,逼他出战。
刘备征战一生,就算陆逊坚守不战,刘备也不至于什么都不做,还离开了前线。

这个问题,如果结合东吴和曹魏之间的互动,我们大概能看出猫腻。
孙权为了避免曹丕趁机进攻东吴,于是派出使臣向曹丕称臣纳贡,同时把当初被关羽俘虏的曹魏大将于禁也一并送还给曹丕了。
曹丕是在221年八月见到东吴使者,并且接收了东吴送来的于禁。
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资治通鉴》
当时,对于要不要接受孙权称臣投降这事儿,曹魏著名的战略家刘晔认为,孙权并不是真心称臣,只是迫于刘备的军事压力,又担心魏国趁机进攻,所以才向魏国称臣的。
最关键的是,刘晔从中看到了曹魏统一天下的机会。
因此,他建议,只要趁东吴和刘备打得不可开交时,挥师南下,一举突破长江防线,即可攻入东吴腹地,到时候,刘备会攻占东吴的一些边远地区,但魏国可吞并东吴大部分地盘。
一旦东吴覆灭,刘备那点实力,不足以和魏国抗衡,灭掉刘备也是早晚的事情,如此的话,曹魏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然而,曹丕却回了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话。
他说,“人家向我投降称臣,是来投奔我的,而我非但不接受,还把人给灭了,那以后谁还敢来投奔我?这事儿要传出去,天下人会怎么说我?”
就这样,曹丕错失了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
随后,曹丕决定接受孙权的投降,并以皇帝的身份,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领荆州牧事。
册封的诏书以及吴王印信于221年十一月送达东吴。
也就是说,孙权在221年的十一月才确定曹丕不会趁机进攻东吴。
十一月,策命权曰:“盖圣王之法,......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三国志》
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后,孙权终于可以和刘备放开手脚大干一架了,而东吴和刘备之间围绕着荆州归属问题的谈判,本来就是孙权用来拖时间的,现在也不需要再继续谈了。
所以,谈判很快破裂。
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也就是222年正月,刘备突然现身秭归前线,开始部署军事进攻的行动,并于二月和陆逊展开决战,于是有了夷陵之战。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猇,许交反。——《三国志》
此战,刘备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然而,刘备对东吴的军事威胁解除了,孙权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曹丕给了他压力。

夷陵之战结束后,对于曹丕来说,蜀汉元气大伤,东吴又向自己称臣投降,看来统一天下,那是指日可待了。
于是,曹丕派使臣到东吴,要求孙权“遣子入侍”,意思是让孙权派个儿子到京城陪王伴驾。
这话字面意思很委婉,说白了就是要求孙权送一个儿子到魏国充当人质,以示真诚投降称臣之心。
孙权当然是不愿意的,所以找了各种理由推脱,曹丕接连催了好几次,孙权也没送个儿子来。
这时,曹丕才反应过来:“孙权这老小子根本不是真心称臣投降,这是在耍我呢。”
一想到这里,曹丕就十分生气,震怒之下,调动魏国精锐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
这下孙权慌了,因为他还是担心两线作战的问题。
虽然刘备全军覆没了,可蜀汉尚有可战之兵,若刘备趁东吴与曹魏交战时,兴兵复仇,以雪夷陵战败之耻的话,东吴可就玩儿完了。
所以,孙权再次派出使者,主动找刘备求和,希望修复双方之间的关系。
而此时的刘备,经历了夷陵战败之后,蜀汉内部叛乱四起,他其实也没有余力再出兵东吴了,于是同意了东吴的求和。
夷陵之战后,东吴明明取得全胜,却反过来主动向战败的刘备求和,这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孙权之前为了抵挡刘备的进攻,把曹丕给耍了,现在他孙权打赢了,可小曹老板眼里揉不得沙子,要找孙权算账。
孙权迫于曹丕的军事压力,只能选择与刘备和解,以换取西部边境的安全。
参考史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