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勇全)违规异地执法违背了行政执法的基本原理,严重侵害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对法治的破坏,也是对营商环境的污染。(《学习时报》)
在法治社会的大框架下,行政执法有着明确的规则与界限,而违规异地执法这一现象,却如同毒瘤般破坏着正常的秩序。它公然违背行政执法的基本原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对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还是对法治根基的动摇,亦或是对营商环境的污染,都不容小觑。
违规异地执法,首先伤害的就是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企业在合法合规经营时,本应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和属地管理规则下开展业务。然而,违规异地执法的出现,让企业面临突如其来的检查和不合理的处罚。这不仅打乱了企业的正常运营节奏,增加经营成本,还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比如有的企业被异地执法部门以莫须有的罪名强行要求停产整顿,致使订单无法按时交付,面临巨额赔偿。对于公民而言,违规异地执法同样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可能遭遇无端的调查和处罚,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这种行为更是对法治的公然破坏。法治的核心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应当遵循法定程序和管辖权规定。违规异地执法,随意突破地域限制,使得执法失去了统一标准和规范,让法律的权威性荡然无存。如果执法可以随心所欲,那法治社会的基石将被动摇,民众对法律的信任也会逐渐消失,社会秩序必将陷入混乱。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而违规异地执法就像一颗 “老鼠屎”,污染了这一 “生态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保障。当企业随时可能面临异地的不合理执法干扰时,他们对投资和发展就会产生恐惧和担忧。这不仅会阻碍本地企业的成长,也会让外地投资者望而却步。一个地区若频繁出现违规异地执法现象,其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制约。
要杜绝违规异地执法,就必须加强执法监督。建立严格的执法审查机制,对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和执法权限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次执法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异地执法的部门和人员严肃问责,让他们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
此外,还需提高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业务水平。通过培训教育,让执法人员深刻理解行政执法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只有执法人员知法、守法、用法,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违规异地执法现象的发生。
违规异地执法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它破坏了法治原则,损害了企业和公民的权益,污染了营商环境。只有坚决杜绝这种现象,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法治、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让民众安居乐业,让经济社会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前行。(作者单位:梓潼县长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