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电影院里的影片渐渐多了起来,但要找出一部后劲儿最大,最有力量的,我认为是《海的尽头是草原》,无数的观众二刷三刷后依旧回味无穷。
看完电影的观众,有不少跟我的想法相同。他们有的觉得电影后劲儿十足,有的觉得电影里的情感十足珍贵。
其实电影从制作开始,从上到下的制作人员,全都带着最赤忱的热心,他们想的不是去拍一部商业属性的院线片,而是拍一部可以承载历史,传播历史,倾注情感的故事和佳作。
这一切当然首先要归功于电影的掌舵者,导演尔冬升。
在尔冬升的社媒,你会发现他用Vlog的形式,记录着拍摄电影的点点滴滴,他有时候会去采访演员,有时候会去纪录草原的美景,还有时候会与小孩子嬉戏,会吐槽草原的天气多变。
正是因为他十足的真诚和耐心,才会去拍摄这么多Vlog纪录电影制作的点滴,就像一个父亲,用视频的方式,纪录自己孩子长大的过程。
他从五年前就开始筹备,并亲自去大草原采风和收集资料。
为了拍得足够真实,足够有吸引力,也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故事和那段感人的历史,尔冬升导演找了很多历史资料、论文和新闻研究,同时采访了不少当时事件的亲历者,询问他们这么多年的感受,以及从南方到大草原的生活。
这是他能真正拍出电影情感的基础,也是让电影充满丰富的情节和细腻亲情的底气。
观众们都觉得,尔冬升导演让观众看到了印象之外的草原。
在演员的选择上,尔冬升导演也有自己的原则,尤其在选角上,不一味为了票房成绩追求流量演员。
比如饰演额吉萨仁娜的马苏,就是一位低调,演技好,并且努力勤奋的好演员。在扮演萨仁娜的过程中,马苏极其认真地听导演讲戏,与当地的蒙古族大姐交流,同时认真学习史料,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草原母亲。
为此,她还专门去学了蒙语,电影拍摄的所有台词,马苏都是用蒙语完成的,电影首映的时候,她与观众对话,蒙语也说得十分娴熟,可见她下了不少功夫。
还有饰演父亲的阿云嘎也是这样。阿云嘎其实是个音乐剧演员和歌手,这是他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
阿云嘎从小在草原长大,父母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命苦的阿云嘎既独立,又深知父爱和母爱的可贵。
在影片中扮演父亲的时候,阿云嘎常常想起自己的草原双亲,他饰演的父亲伊德尔,打眼一看就是一位真正的草原父亲。
不仅皮肤黝黑长相帅气,而且很有草原汉子的生命力,但对女儿杜思珩的时候,阿云嘎却满眼都是爱意,他送给杜思珩指南针,在沙尘暴中拯救了女儿的生命,有他在,就很有安全感。
又有谁不想要这么一位壮实又友爱的草原父亲呢?
另外,饰演哥哥那木汗的王锵,饰演长大杜思珩的艾米……都有出色的发挥,他们的真诚,他们对这部电影和对草原人民的敬畏,他们对“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故事的理解和感动,全都被带到了影片中,带到了角色里。
不夸张地说,全员演技在线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也为其他电影的演员选择和表演,打了个样。
所有演职人员的努力,不是为了名利,更不是为了追求流量,只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普及一段历史,承载一段佳话。
“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之前,其实鲜有人知,那些长大后的孤儿们,也从未获得过如此巨大的关注。
但电影上映后,观众们都了解了那段历史的辛酸和伟大,曾经的孤儿也终于有了机会,有了载体,去表达自己对草原阿爸和额吉,对大草原这个家,对自己草原上亲人的爱意。
当年的孩子们已经成了阿姨和奶奶,但看到这样以自己为原型的电影,想起自己曾经的故事,依旧眼里放光,心里都是当年自己刚到草原时候父母的样子,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内核和意义。
之前我们对草原的理解,很多都停留在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有白白的蒙古包和好喝的奶茶,但看完这个故事,对草原,对牧民,对蒙古族的认知被刷新,对草原的知识面被拓展,对草原人民的热情,对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情谊,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无论你了不了解草原,这部电影都值得一看。因为它是对爱的重新诠释,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也是对家庭,对家人,对血缘关系和骨肉亲情的重新建构。
它不仅会增长你的见识,更会让你对自己的父母亲人,兄弟姐妹有更浓郁的爱。这样一部电影,可以堪称是今年最有力量的佳作,希望大家都可以抽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