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风物

读经典看 2025-04-05 12:58:47

丽江是一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地方。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端的现代冰川,而白沙是纳西族从金沙江以东迁到丽江坝子的最早落脚点。

从清朝末年以来,进入丽江的中外科学家、探险家大都在白沙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白沙镇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灿烂,被誉为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之都,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早居住地,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1000多年来纳西族在丽江活动的历史;是纳西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是唐代三甸总管设置治所的地方,是唐宋时期丽江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白沙古街是丽江最早形成的集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是白沙细乐的诞生地和白沙壁画的所在地,拥有6个国家和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个国家和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和玉水寨、东巴谷等旅游景区所在地,是中外游客云集的旅游胜地。

白沙古街

白沙曾有村、里、保、乡等建置沿革,2003年以后的辖区为白沙、木都、新善、玉湖、文海五个村,此前辖区包括束河龙泉和开文,中华民国时期甲子村也曾是白沙的辖区。

隋唐以前,白沙属于越嵩郡遂久县、云南郡西姑复县。南诏和吐蕃时期,分属铁桥节度,神州都督;元代属于丽江路宣抚司,通安州;明代属丽江府通安州;清代属丽江府。1770年设丽江府丽江县,1912年撤丽江府保留丽江县,1961年4月10日后为丽江地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003年后为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的民族自治政策得到落实,建置设置更为规范。白沙经历了白沙管理区、白沙大队、白沙人民公社、白沙乡革命委员会、白沙乡人民管理委员会、白沙乡、白沙镇等变化,镇一级形成了党委、政府、人大主席团领导各项工作,村一级形成了党总支(支部)、村委、村监委三委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

唐代之前,有关白沙的历史无文献记载。自唐代纳西先民到白沙后,白沙的历史不断见于史册,且有了纳西语称"崩时",汉语称"白石"(异写为"白沙")的地名。

在纳西语中,玉龙雪山被称为崩时巫鲁,意思是白沙雪山,崩时巫鲁不仅说出了纳西族对玉龙雪山的称谓,也指出了白沙的纳西族名称"崩时"的来源,——汉语音译为白石,又异写为白沙。

或先有汉语称谓,称玉龙雪山为"白石",用纳西语则为"崩时巫鲁",称玉龙山下的村寨为"白石",纳西语发音则为"崩时"。

纳西语"崩时"与汉语"白石"无论谁在先,互译却相当自然、和谐。

一个地方的名字蕴藏着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从山村有纳西语"崩时"、汉语"白石"后,白沙开始进入文明时期。

白沙历史古迹众多。有丽江境内最早记载的建筑北岳庙,有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福国寺、玉峰寺、护法堂、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金刚殿、文昌宫,有世界文化遗产白沙古街,有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白沙驼峰航线机场旧址、洛克旧居等文物遗址,是丽江境内历史古迹最为集中的地方。

北岳庙位于白沙玉龙村,自唐代建立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丽江坝建立最早的寺庙。

在白沙老街东北尽头有一个地方,名叫黄金谷,纳西语称"晗史罗"。这里按金、木、水、火、土方位建造了山门、护法堂、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金刚殿、文昌宫等建筑,统称为明清宗教建筑群。

白沙晗史罗

玉柱擎天位于玉龙雪山主峰南麓,玉龙山下第一村——巫鲁肯(玉湖村),距离古城三十余里。玉柱擎天海拔2800米左右,主要景点有巨石壁字、太子洞、观音岩、雪松庵、千年古树、上下深潭瀑布、高山蚂蝗坝、仙迹崖、杜鹃山、木天王牧场、万花园、岩碰岩、三思水,风光旖旎,秀甲一方。

洛克旧居现有一院三房,坐西朝东的那幢楼房,是当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中国云南探险队总部旧居,楼上为洛克住了二十多年的起居室,均为洛克当年的遗物;坐南朝北的楼房,楼下为"洛克旧居陈列馆",陈列着洛克当年拍摄的大量历史照片,以及洛克留在丽江的一批遗物,其中毛料大衣、猎枪、牙医器具、术匠工具、铝皮例钉牛皮箱等,均为当年洛克从西方社会带来的物品。洛克是把丽江民族文化最早全面介绍给西方世界的外国学者。

1927年,一些纳西族客人在洛克玉龙雪山脚下的"家"中,帮忙剥离植物种子

白沙岩脚摩岩,在白沙镇岩脚村西悬岩上,刻有明代木氏土司木公、木高七律诗二首。

木公诗为:

西园北畔石溪连,回顾林峦霭暮烟。

千载不磨岩上字,一时挥写醉中篇。

风摇凤尾猗猗竹,水接仙源活活泉。

百代祖孙文义合,天成妙语述其间。

款识为"嘉靖十五年丙申暮春十有五,孝孙三十七代木公薰沐谨述。"碑长41厘米,宽33、7厘米,楷书阴刻。后人把该诗称名《西园述事》。

木高诗为:

木氏渊源越汉来,先王百代祖为魁。

金江不断流千古,玉岳尊崇接上台。

官拜五朝扶圣主,世居三甸守规恢。

扫苔梵墨分明见,七岁能文非等才。

款识为:"嘉靖十三年(1534)龙集甲午年春三月十二日,三十八代仍孙应袭木高薰沐谨题。碑长48厘米,宽30厘米,楷书阴刻。后人把该诗刻称为《题岩脚院摩崖梵文古碑》。

木公诗和木高诗是丽江境内最早的诗刻。至今有450年历史,字迹清晰可辨。岩脚摩岩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国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当初是木氏土司的家庙,住寺修行的是汉传大乘佛教和尚,寺名为"解脱林",后由明熹宗朱由校赐名为"福国寺"。明崇桢十二年(1639)丽江土知府木增于福国寺东堂五凤楼前接待旅行家徐霞客,出示其所辑《云签淡墨》集并求序。徐霞客住宿于南庑八日,还考察了丽江附近风物名胜。这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甚详。

康熙18年(公元1679年)时,改成藏传佛教寺院,为丽江五大寺的"母寺",是云南最大的噶玛噶举寺院。藏名奥敏南卓林,意为"色究竟天解脱林"。历届噶玛巴、大司徒仁波切和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住锡弘法,佛法极为兴盛。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曾在福国寺住持传法达30年,是噶玛噶举的重要道场。

寺院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大殿"五凤楼"(又名"法云阁"),其建筑极为精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大殿高20米,为三层八角飞檐楼阁,上中下共有24个啄天飞檐,无论从那个方向看,均像5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五凤楼也因此而得名。

玉峰寺,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藏语名"扎西曲培林",意为"吉祥弘法苑";与福国寺、普济寺、文峰寺、指云寺并列为丽江五大喇嘛寺;该寺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即公元1700年,历史上规模最大时有九个院落,现

存大殿及上下两院。玉峰寺大殿为四合院布局,由门楼、大殿及两厢组成。布局和谐对称。大殿坐西向东,重檐歇山顶,正脊饰宝顶,两端饰兽吻。大殿总面宽16.3米,总进深12.6米。上檐作三桃如意斗拱承托,下檐作弧形轩棚装饰,具有较强的清代建筑风格。同时其建筑风格有别于藏区,而更接近于汉族、白族、纳西族地区的庭院式的

建筑风格,融合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丽江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沙古街,纳西语叫"崩时知","崩时"意为"白沙";"知"意为"贸易集市",俗称"街子"。唐宋时代,木氏土司先祖尤氏任白沙部落酋长,在白沙建治所,修建了丽江坝最早的贸易集市白沙街,使白沙村成为唐宋时期丽江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纳西古王国之都。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援华志愿航空队在云南与日军空军作战。1942年,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在纳堆课这片荒坝上修建一条简易跑道,建成白沙机场,开辟了被称为"空中禁区"的著名驼峰航线,并在太平村设了航空站。

白沙机场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原有两说,一说"元氏遗音,靡靡切切,酸楚动人,相传世祖临别所赠,故名别时谢礼";二说为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之乐。说法各异,暂无确考。据已故纳西族著名老艺人和锡典有据可考的传承谱牒,至少在两百年前丽江已盛行此乐,所表现的是生离死别、怀恋缱绻的感情。

白沙细乐

木轮车,俗名双轱辘,纳西语称为"机策"。木轮用直径大约70厘米、厚20厘米的红柳树木制成,用长约1.5米,粗约20厘米的栗木车轴连接木轮,并用木销固定。木轮主要运输木料、石料、柴等。1957年丽江专区农具铁工厂生产木轮铁轴波斯手推车,木轮铁轴带刹车马车和木轮铁轴油槽马车。

隽永的民族文化中,服饰是很重要不可分割的一个主体,纳西族传统服饰与生活文化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服饰与刺绣内涵丰富,寄托着纳西族的生产、生活和对人生的美好寓意。

黑白意向,寂静成诗,黑与白,是服饰搭配永不落伍的经典。纳西族女子背后的那两条"优轭货"(羊皮披肩上用白布制成的背带)呈现漂亮的"二维次方"——在"优轭货"的尾饰末端近20厘米处,聪慧的纳西族女子用黑线挑经显纬,整齐地绣上了漂亮的图案。

无论是嫁衣还是日常穿戴,都亲自捻针刺绣。鲜艳的色彩配以黑底或白底,以示端庄。羊皮披肩上的刺绣最为讲究,青年女子求鲜艳,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求素雅。羊皮背带则严格使用手工织成的白棉布,用黑线排列出各种图案,花草、鸟兽、人形、几何图案最为常见,具体的有灯笼花、酥油灯、鹰眼、莲花、望不断、蝴蝶等,最下方绣一只抽象的蝴蝶,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整体色彩单纯简约,风格朴质潇洒,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纳西族传统服饰刺绣

在中国各民族传统刺绣中,著名品种有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常州乱绣"等,各领风骚,纳西族刺绣源于游牧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服饰中所占篇幅并不大,但意在点睛,堪称遗世孤品,一枝独秀。

社会变革是纳西族服饰风格急变的主要原因、宗教文化是丽江少数民族服饰标识选择的重要依据,东巴教崇尚黑白两色,山地、湖畔、坝区的纳西族对青、蓝、紫色又各有偏好。纳西族与汉、藏、彝、白、傈僳等民族长期杂居,文化观念上提倡兼容开放,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服饰和刺绣上也呈现出互相模仿的情况。社会沿革和历史变迁致使丽江乃至散布藏、川、滇的中甸、维西、永胜、盐边、盐源、木里和芒康等县的纳西族服饰刺绣有着极其迥异的风格和特征。

丽江的铜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手工艺铜器制品以工艺精良、款式多样、图案精美、质地坚固、经久耐用的品质和特点,为群众所喜爱,是纳西人家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具。

纳西族传统手工铜艺

铜器按原料可以分为紫铜、黄铜、青铜、白铜(其中第一种为原生铜,后三种为加入了锌、锡、镍等成分的合金)。各式铜壶、铜锁、铜盆、铜火锅、铜勺、铜瓦,以及铜制的墨盒、笔架、门扣、灯盏等用具,都是当地人民喜欢的生活用品。其中,黄铜的装饰性较强,常打制成脸盆、烛台、灯盏和铜锁等。白铜可以打造成比较精制的工艺品,青铜可以铸造香炉、大鼎或仿古铜器。

过去,在丽江纳西族,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各种铜器的多少,是衡量这个家庭富有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按纳西族的习俗,女儿出嫁,铜器是必备的嫁妆。父母亲要赠送给女儿一套精美的铜器,包括铜火锅、铜盆、铜桶、铜勺、铜壶等器具,以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吉祥如意。选择铜器作为嫁妆,代表娘家人对新娘的期望之心,因为铜器不时常清洁就会生锈,娘家人希望她到婆家后能传承纳西族妇女勤劳能干的美德。

铜器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民用器皿和工艺美术品,按加工程度则可分为粗加工和精加工。前者一般是粗加工产品,如锅、碗、瓢、盆、桶、烟锅之类,后者往往作为艺术品,用于欣赏或收藏,其工艺精细,欣赏和收藏的价值很高。纳西族手工制作的铜器可以追溯到汉代前后,但多限于青铜兵器。手工打制民用铜器则在明朝嘉靖年间,因木氏土司为加强日用品生产及建造寺庙的需要,向中原各地延请制铜工匠而传入,并在清代逐渐鼎盛,有了杨德和杨浪昌创办的"德云昌"商号,以及有了杨成芳、"铜匠杨伍"等制铜技艺高超的工匠。和祥、和啓瑞、和秉珍、和为杰直至和积宽等,曾先后在其门下或在其传人作坊中学徒。

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变化等原因,手工制作铜器的技艺传至和积宽的时候,已经后继乏人了。和积宽为了抢救并传承此项手艺,物色了和作良、木占东、和顺文、段绍贤等七八人及儿子和善均,在艰难的条件下学艺,历时近十年,终于形成薪火相传的局面。只是后来,连这样艰难的条件也没有了,这些学徒才无可奈何地"弃艺从农",最后只剩下和善钧这个"最后的铜匠"坚持了下来。如今,和善钧又有了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徒弟:李述贤、赵琪军、和田茂,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欣慰。

时代更迭,世事沧桑,纳西族传统手工制铜技艺虽断断续续,但仍在丽江白沙这片土地上,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局面下传承下来,至今,已成为一种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 阅读:0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