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老母亲的崩溃日常
昨晚8点,我盯着儿子歪歪扭扭的作业,铅笔尖在纸上划出深深的凹痕。
我让儿子把没写好的字擦了重写,他竟然把铅笔摔在桌上:“我不写,就不写!”
他皱着小脸生气的模样,像极了桌上被揉皱的练字纸。
这场景让我想起,上周在一个群里的爆炸消息,大连8岁男孩,用乐高复刻了春晚的转手绢机器人,编程、搭建全是他自己搞定的。
人家妈妈在采访里说,孩子学编程两三年了,每次研究机器人能专注五六个小时。
再看看我家这只神兽,拆完爸爸花一下午拼搭的积木龙舟,又卸了好几辆玩具车,难道不像是活脱脱的“小王兴兴”吗?
那个做出春晚跳舞机器人的创始人,小时候也是拆遍家里东西的主儿!
他妈妈当年收拾满地的螺丝钉时,大概没想到这些“犯罪现场”会成为天才的摇篮。
02.拆家熊孩子变天才?关键在“长板思维”
说来你也可能不信,那个做出国际顶尖机器人的王兴兴,英语考过倒数第一。
中考时英语拖后腿,他以垫底成绩进入普通高中。
但人家妈妈没逼着他补英语,反而由着他把数理化考到接近满分。
现在我家儿子拆玩具时,我会蹲下来和他一起研究齿轮咬合。
上周末,他组装了一个小型发动车,指着电机喊:“妈妈看!这里转得快的是不是像哪吒的风火轮?”
这让我想起《哪吒2》里两亿个自主运动的角色,谁说不是从这样的碎片里诞生的呢 ?
03.编程班报不报?先看看孩子眼里的光
之前纠结过给儿子报编程班,那时他上了几节体验课,后面正式课大几万觉得太贵了,自己在网上找了些学习资源,还是免费的。
今天学校老师说,学校有编程兴趣课,老母亲又开始纠结。
想起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他研究机器狗那会儿,实验室的窗台上总摆着吃剩的泡面碗。
有次通宵调试程序,晨光透进来时,机器狗突然流畅地翻了个跟头,他说那个瞬间“像看见哪吒踩着风火轮冲破了天幕”。
现在他的四足机器人占据全球七成市场,可当初要是被逼着补英语,这些奇迹可能都被锁在补习班的铁门里。
04.未来世界的入场券,藏在孩子的“痴迷”里
晚饭时儿子说:“我以后要造会写作业的机器人。”
我差点呛着。
想起杭州那位戴智能眼镜演讲的CEO。
人家82克的眼镜能翻译80种语言,这时代哪还需要死记硬背?
就像《黑神话悟空》的主创冯骥,大学读医却沉迷游戏,硬是把对魔兽世界的愤怒做成了文化现象。
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知道真正的教育不是填鸭,而是像春雨浸润种子,润物细无声。
王兴兴妈妈包容他满屋子的机械残骸,饺子导演的母亲,用每月1000块退休金,托起孩子三年闭门的创作。
这些智慧,藏在生活的褶皱。
即使懂教育的人,也未必有好的教育心态。
05.给焦虑妈妈的三颗定心丸
观察比报班重要。
下次孩子拆玩具时别急着骂,递给他螺丝刀:“让妈妈看看未来工程师怎么工作的?”
不要指望靠报培训班去培养逻辑思维,而是孩子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才有可能对编程感兴趣,进而学好这门课。
痴迷即是天赋。
孩子连续三小时搭积木不挪窝?这专注力就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短板留给AI。
英语记不住,计算总出错?除了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外,好像对他将来的生活未必会有大的影响。
智能眼镜能同声传译,机器人比计算器还快。
当然,前提是孩子认真学了语数外这些基础课程,实在是学不好,也还有AI帮忙解决问题。
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父母也总想让孩子各方面出类拔萃。
但通常情况下,并没有完美的“六边形战士”,成为一个将长处发挥到极致的“跛脚”强者,其实也不错!
允许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生长,就像春天从不规定花朵开放的方向。
以上,共勉。

往期内容
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