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到一位北大毕业的博主,38岁被公司辞退,转身做高质量保姆的一天。
她在视频里苦笑:“年轻人能加班,随叫随到,而我要上班,也要照顾孩子,领导不好意思让我加班,但可以找理由辞退我。”
评论区炸了:
“北大毕业都被裁了,普通人怎么活?”
“凭什么北大毕业的就不能被裁?35+就该认命。”
“肯定是学历高情商低,活该被淘汰。”
但博主自己却很清醒:“我不是输给年轻人,而是输给了性价比。”
01. 被裁后,愣是没酝酿出一滴眼泪
差不多的年纪,但我没能考入北大,却也在武大花费四年青春。自认为还算努力,但同样输给性价比。
想起离职后那天夜里,我蜷在沙发上,无意识地瞥见一本《多代社会》。
心想迈向“常青一代”社会的思维,只能是美好的设想。
30岁定制的五年计划沙漏,在记忆里倒流。
那个实现财富积累,享受旅行的慢生活画面,如今映射出的却是一纸离职协议书,还有猎头对话框里的"已读"标记。
试图把焦虑折叠成一张张便利贴:
母职牢笼。
平日安排俩娃的学习生活,整理家务。儿子周六周日的拳击课接送,女儿参加的田径队有比赛事项。
中女困局。
比不过应届毕业生的加班时长,够不着高管的战略视野,高不成低不就两头架空。
价值真空。
读了几十年书,带着学究派的气息,开始做全职保姆。家庭价值被无限放大,社会价值回到了真空。
窗外的月光切开记忆标本,20岁,我在模拟商战大赛。30岁,在教育公司庆功宴举杯。
镶着金边的奖牌奖杯,成为扎在40岁门槛上的碎玻璃。
摸到手机想发哭泣表情包,想用哭的动作释放拼拼凑凑的焦虑。
但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并且酝酿了半天,愣是没有酝酿出一滴眼泪。
儿子翻身时,下意识去拍哄。
而自己悬而未决的人生,终究溺亡在琐碎织就的安眠曲里。
后来沉沉地睡着了,总算可以心安理得地看书,名正言顺地写作。
02. 35岁不是被淘汰的理由,而是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
企事业单位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内,似乎成了默认的规则。
然而,35岁不是终点,而是赚钱黄金期的起点。
35岁到55岁,才是人生最值钱的20年。
再来看38 岁北大毕业被裁的宝妈,是如何迅速调整状态的。
首先是整理过往,虽潦草结束,但仍要不失仪式感。
拍了个离职 vlog,记录了在公司的打工牛马日常,整理了过往照片,发了个小某书,开启了维权之路。
公司违约解聘,毅然决定劳动仲裁申诉,给到一些人,离职谈判的经验。
同时复盘优势,作为北大中文系毕业,多少还是有些文字能力。于是重新进行定位,从“打工人”转型为“自由职业者”,利用职场多年积累的资源对接合作项目。
重要的是持续学习,学习自媒体相关技能,提升方案写作能力,保持一定的学习力和竞争力。
38岁被裁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觉得自己完了。
被裁也不是失败,而是提醒我们:人生还有更多可能。
03.撕开“35岁保质期”标签后,赚到更多
总结一下北大妈妈这所以赚到更多,所做的三件“离经叛道”的事:
1. 把育儿经变成生意经
整理了三年家长群精华,做成《海淀妈妈应急手册》PDF,并在闲鱼卖电子版,定价9.9元(附赠小升初真题)。
幸运的是,三个月卖出2700+份,超过了年终奖。
2. 把中年焦虑变成知识付费
直播讲“如何优雅地被裁”“离职后变身维权大女主”,观众竟然有偷偷记笔记的HR。
开发《35+职场人防坑指南》,被企业中层集体团购。
还受邀给公司做裁员心理辅导,时薪是之前日薪。
3. 把妈妈群变成情报网
整合300+海淀家长资源,其中包括有律师、医生、留学顾问等。
开发“中产家庭急救站”会员服务,另外,还帮客户搞定学区房纠纷,国际学校插班,三甲医院挂号等。
她说:“他们嫌我老,我就把‘老’卖给需要老江湖的人。”
04. “就算全世界不要妈妈,我也要。”
我们也许没有北大妈妈厉害,但也同样具有“超能力”。
我们的财富密码,藏着女性特有的痛感转化力,这是与生俱来的女性光辉。
我们生儿育儿,但总以为孩子小,不懂成年人的世界。
但当女儿进入房间问我数学题,我下意识地把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一张A4纸翻面——不能让她看到背面的“辞退”二字。
晚饭后,女儿突然递来数学试卷:“妈妈,背面有字。”
一行稚嫩的笔迹:
“就算全世界不要妈妈,我也要。”
写在最后
致所有,面临职场困境的 35 岁+人群:
35岁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我们刚刚学会飞行的高度。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