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郦食其这个人,因为死早了,没有活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所以历史地位往下掉了一大截。说句心里话,若他不是被韩信坑死在了齐国,等到刘邦定鼎天下之后,“汉初三杰”可能要变成“汉初四杰”了。因为这家伙的功劳还真就是萧何、张良和韩信那个级别的。
郦食其有啥功劳呢?简而言之,就是靠着一张好嘴,帮助刘邦省了不少的开拓成本,多次帮助刘邦扭转局势、转危为安。比如说,没有郦食其,刘邦在陈留的时候是不可能建立正规军思维的,也是不可能得到郦商这位猛将的。又比如,没有郦食其,刘邦的西进关中是不可能那么顺利的,能不能拿下武关还不好说,至少不一定能够抢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吧。
当然,郦食其最大的功劳,也是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一人一张嘴就替刘邦拿下了整个齐国。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能动嘴解决的事情就尽量不要去动手。因为动手干仗这种事情永远是成本巨大的,打赢了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打输了人财两空。永远不要轻易去启动战争。动动嘴皮子就能把问题给解决了,这种人、这种事,值得大家珍惜和拥有!

只是,善于动嘴的人,首先得脑袋瓜子好使,一般地得有点文化才行。比如我们现在搞市场和公关的朋友,其实在能力和要求上,一般都是要高于销售人员的,没点战略思维、不掌握一点专业技能,那是干不了的。
铁齿铜牙郦食其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人。他是陈留人,而陈留在当时算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了,有钱人多,有文化的人自然也多。经济和文化往往都是连体的。
秦末天下大乱之后,陈留这个地方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它并不是什么革命的发起点,不像丰沛、江东等地方有自己的家乡品牌和队伍,所以陈留的土豪、精英在反秦这一股创业风潮中反而失去了先手。比如刘邦打到陈留的时候,陈留还有秦朝正规军在驻守,说明陈留当时还没有彻底崩盘。
从这咱们也可以看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道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穷山僻壤其实都是各有优劣的,自古以来,推翻远有统治者这种事,一般地还是官府掌控力比较弱的边缘地区更容易成为爆发点的。

在秦朝崩盘的过程中,其实也有诸侯到陈留去招兵买马过,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郦食其及其家族势力却一直呆在了陈留静待明主。
在史学界比较通常的解释是,郦食其这个人好酒、性格狷介,也就是比较非主流,导致他瞧不上那些一本正经的诸侯,而那些循规蹈矩的诸侯也有点看不上他。
但个人觉得上述这种解释是解释不通的,因为郦食其并不是一个什么迂腐之人。人家是有真才实学且家底丰厚的。别的诸侯就算看不上郦食其这个狂徒,但不可能看不上郦商这员猛将和郦家那几千兵马的。
真实的原因有可能是郦食其和郦家一直没有找到什么较好的投资平台和入股队伍,秦朝官方一直对陈留还保留管控力嘛。而且对于大多数文化人来说,都会习惯性地选择一个现成的明主,而很少愿意去白手起家。比如著名的范增其实就是在项梁叔侄已经隐隐成为反秦领袖的时候才北上薛郡去加入项家军的。

等到刘邦率军打到陈留的时候,秦朝已经是肉眼可见地救不活了,所以对于郦食其和郦家来说,再不跟上大形势,可能就啥也捞不着了。尽管刘邦当时看起来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没办法,他是郦食其当时唯一的选择,其他的诸侯当时都在北方跟着项羽打章邯呢。总不能让郦食其和弟弟郦商组建一支郦家军然后一路向北打去投靠项羽吧?而且刘邦当时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政治身份与品牌上,他是可以跟项羽相提并论的,都是直属于楚怀王的义军首领嘛。
所以,郦食其挺说刘邦的队伍来到了陈留,就屁颠屁颠地去刘邦的军营毛遂自荐了。

但很遗憾,刘邦这个人一开始流氓习气太重了,特别看不起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读书人,曾经为了羞辱一个读书人,公开往这个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在古代,读书人的帽子就相当于读书人的脸面,刘邦此举跟扒光别人的衣服没啥太大的区别哈。所以,刘邦一听说前来求见之人是一个读书的老年人,瞬间觉得不香了,不见,见了怕自己憋不住那泡尿。
被拒之门外的郦食其气得暴跳如雷,心里问候了刘邦的通讯员无数次,谁说我是读书人了,你才是读书人,你全家都是读书人。老子是过来参股的,要当什么读书人呢?去,再去汇报一次,就说我是一个高阳酒徒。这说明郦食其这个人对外在的东西并不在乎,只要能加入革命队伍,你希望我是啥我就是啥。跟现在很多女孩子只要能赚钱,客户让她脱衣服就脱衣服,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郦食其这个人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烈而又明确的。
士兵再次汇报时,刘邦一听是一个酒徒来求见,瞬间来感了,这是同道中人啦,必须要见一见!

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的刘邦确实没有摆脱他长期混迹于社会底层所形成的劣根性,啥劣根性呢?意气用事呗,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呗。他为什么喜欢酒徒而不喜欢读书人?大家去看看自己周围,不也是有很多人特别喜欢跟那些能满足自己低级趣味的人呆在一起吗?他们选择伙伴不也是习惯性地从自己那个熟悉的小圈子里去选吗?刘邦的老兄弟都是丰沛两县那些混社会的精英,所以思维惯性会让他去排斥那些道貌岸然的读书人。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说一句,刘邦对读书人带有一定的偏见,既是他的自身局限性,也体现了他后面能够及时蜕变的难能可贵。刘邦这个人就是“水无常形”的最佳体现,他其实毛病挺多,但是意识到了之后立马就能改,面子和原则这种事,他是能够换一副嘴脸去对待的。

就这样,郦食其终于见上刘邦了。郦食其见刘邦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呢?在享受他的内部“三温暖”——两个漂亮的小姐姐正在帮他洗脚按摩,刘邦就岔着个腿坐在席上等着郦食其。刘邦这种行为同样是相当痞里痞气的。因为那个时代是不穿内裤的,男女都是挂空挡的,哪有这么接见别人的呢?
郦食其一见如此情形,心里会很舒服吗?不可能!谁又真正喜欢被人冒犯和轻视呢?但是郦食其当时没有太多的选择,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不满。现在很多小年轻求婚、求爱、求职,不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仗着自己更有优势,摆明了就是不尊重你。怎么办?该忍要忍,但真忍不了也不必强迫自己去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大多都是强求不来的。

郦食其随即开始标准的谈判三步走:指出对方的问题、突出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
郦食其开门见山就跟刘邦说,你这样子一看就不是要推翻秦朝,纯粹就是接着反秦的旗帜在江湖上混口饭吃。
被人说成没追求的刘邦立马矢口否认,你特么瞧不起谁呢?老子是有远大抱负的。你最好给我解释清楚,你凭什么就说我没追求,否则别怪我翻脸。
郦食其一看刘邦成功被激怒和吸引,继续把话往自己身上引,你刘邦想推翻秦朝,怎么可以对我这样的人如此傲慢?言下之意,我对你很重要,你刘邦的眼光和格局都不行,不重视人才。
刘邦这小子还是脑袋灵光的,知道机会来了,说不定能网住一条大鱼,于是便收起自己吊儿郎当的态度,打起精神来跟郦食其进行专业探讨了。

两人探讨了一些啥呢?其实就是历史文化的问题。一个人有没有水平,就看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见解和态度就行了,一叶知秋嘛!
经过详细的交流之后,刘邦最终认可了郦食其。
郦食其这种求职面试的方式,大家一定要见怪不怪了哈。其实之前商鞅、范雎等人去秦国求职不都是这么操作的?其实这就是标新立异、博人眼球的搞法。所以大家在现实生活之中,也要正确对待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和事,有些人确实是有真才实学,但苦于不被重视、没有机会,所以剑走偏锋地去吸引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小丑就是用一些恶俗的内容和方式去博人眼球以图不劳而获,那是必须要坚决抵制的。

郦食其是很懂职场套路的,你光靠一张嘴皮子闯进老板的心里是没用的,或者说是长久不了的,你必须要立马拿出点实际性的东西,才能让老板彻底地把你当成心头肉。所以,郦食其随即就给刘邦送上了一份丰厚的见面礼——当时刘邦因为攻打陈留不利而打算放弃,郦食其仅靠自己的一张嘴就说降了陈留城,还让弟弟郦商率领几千兵马归附了刘邦。
看到没有,郦食其投靠刘邦是依靠了能力和资本两件法宝的。人家不光后面屡建奇功,一开始就是带资入股的。跟之前投靠刘邦的彭越其实是一回事。

从陈留开始,一直到后面刘邦率先入关,其实这一时期的刘邦第一功臣是郦食其,因为这一路上的大部分城池都是郦食其说下来的,而不是刘邦打下来的。比如宛城、武关这样的大城、险关。刘邦唯一自己打下来的城市是与张良背后的韩国复国势力共同打下来的荥阳(也就是刘邦屠城的代表城市)。
外交的最大价值就是帮助己方用最小的成本去解决重大问题。它可能没有军事战争那么让人感觉到直观的刺激,但作用和价值其实一点也不低。以刘邦为例,如果没有郦食其的辅佐,他是真的很难快速壮大起来的。刘邦从砀县出发入关时也就几千人,就这点家底子,其实是经不起消耗的。刘邦西进的过程中,基本上不敢打硬仗,原因也就在这。没有郦食其,刘邦想要像项羽那样硬推入关,其实难度是相当大的。

真正懂生意之道的朋友,一定会更加理解郦食其的重要价值的。在此,也想跟很多创业的朋友多说两句:
咱们草根创业的朋友,请一定要记住,你的资本是非常有限的,永远要有保护好自身股本的清醒意识。股本是啥?是咱们留在赌桌上的筹码和信托,是咱们试错的机会和空间,讲白了就是我们最后一点希望。不要轻易梭哈!而是要像刘邦这样,用循环发展的思维去形成复利,然后用复利去壮大自己、扩大规模,只有你的基本盘足够扎实之后,才能去考虑大干一场的事情。
刘邦没有郦食其一路帮他招商引资,就靠他之前那一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思维,他能在秦朝覆灭时成为跟项羽分庭抗礼的大诸侯吗?想都不用想!很多高端局,对于所有入局者都是有严格的筛选和屏蔽的,普通人不要妄想跟什么大人物谈笑风生、直接对抗了,就连接近人家都是天方夜谭。若是真在项羽兵进咸阳推翻秦朝之时,刘邦还是带着几万流民军在关外到处流窜,项羽分封诸侯王的时候,他能上榜吗?顶多就是陈余那个水平嘛!

但是,像郦食其这种特殊人才,戏路也是非常受限制的。文戏的前提下才有发挥空间,武戏情况下是没啥太多发挥空间的。所以到彭城之战后,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的郦食其其实并没有太大出彩机会。但这并不是说郦食其对刘邦没啥贡献哈,比如他弟弟郦商在还定三秦、出关攻楚的过程中都是充当了重要角色的、功劳甚大。
彭城惨败之后,刘邦当时的心态其实已经被项羽打崩了,一度想退守关中。关键时刻(当时张良不在刘邦身边)是郦食其跟刘邦说明白了一个道理“退守关中容易,但再度出关很难”,力谏刘邦一定要坚守荥阳,夺取成皋粮仓,借此开拓第二战场,最终形成合围之势,才有机会转败为胜。
郦食其这次劝谏是挽救了刘邦政治生命的。刘邦要真的退回关中,咱不说他就彻底无缘平定天下了,但至少是无法在几年之内击败项羽的。

当然,郦食其这个人也是有自己的减分项的。比如他在刘邦坚守荥阳期间,曾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来形成统一战线。差一点就葬送了刘邦集团。因为刘邦当时根本就没有分封资格嘛,你分封六国贵族之后,那些拿到了泼天富贵的六国贵族会听你刘邦的指挥吗?会给你刘邦卖命吗?人生的小目标已经实现了,人家会“自作聪明”地看菜下饭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项羽分封的英布,英布在没有封王之前是啥表现?在封王之后又是啥表现?
郦食其这个馊主意被及时赶回来的张良给制止了,所以说嘛,刘邦这家伙一生的好运气让人感觉永远用不完一样,每到关键时刻就有贵人救命。

这件事情过后,郦食其立马便迎来了自己人生最后的高光谢幕演出了,他主动请缨去替刘邦争取齐国,大功告成之际,却被不讲武德的队友韩信背后摆了一道,被恼羞成怒的齐王给活活烹杀了。此事咱们后面要单独讲一讲,所以在此就一笔带过了。
本文的最后部分,咱们要重点来讲一讲大家心中的困惑——又有能力又有实力的郦食其及其家族为什么会选择投靠当时啥也不是的刘邦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说是因为刘邦人格魅力大、刘邦善于团结能人异士、郦食其慧眼识珠,其实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对吧!而且,这种论调发展到了今天变成了什么?变成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是很容易误导一些低认知群体的。说得好像是因为刘邦平时不尊重文人却恰好激发了郦食其的好奇心或者狂傲心,要死要活就要跟着刘邦一样。

郦食其誓死追随刘邦,其实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韩信、彭越、郦食其等人难道真的一开始就不看好项羽,而是在芸芸众生之中一眼就相中了刘邦吗?别自欺欺人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确认永远都是通过反复试探、争取、权衡之后才能最终确定的。只有那些涉世未深的小可爱才会跟大家去讲什么一见钟情,那些阅人无数的人会跟你们讲这一套吗?比如韩信,他要真瞧不上项羽,他当初投靠项羽是为了个啥呢?
所以,大多数人是又坏又简单的。你让他占了便宜、你是他的不多选择、你让他感觉满足了……那你就是千般万般好,不好也会把你说好、夸好。反之,是必须要把你说成各种不堪的。比如彭越那个大憨货,项羽成为反秦领袖时,你在干什么呢?你在落草为寇呀,也还没闹出什么影响力呀!你凭什么要求项羽具备上帝眼光来主动收编你、讨好你呢?你投靠刘邦不就是因为没有赶上项羽的趟吗?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没照顾你的感受不很正常吗?人家哪里对不住你了?但是,彭越他不会这么想、这么说,他必须要抹黑项羽、抬高刘邦,那样才对他好嘛!事实上,等到彭越被刘邦、吕雉剁成肉泥前夕,大家再去问问项羽和刘邦谁好,看看彭越会怎么回答?

大家以为郦食其身为一个文人,天生就会喜欢刘邦这种往读书人帽子里撒尿的地痞流氓?扯淡吧!我就不相信郦食其生得这么贱!真实原因是眼见牌局就要结束了,而郦食其和郦家还没有来得及下注,所以赶紧抓住机会把宝押到自己当时唯一够得着的刘邦身上。仅此而已!
读懂了这一点,就能读懂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比如很多大学生就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私企比国企更香?他们之中是有多少人能够去国企但不愿去国企的人?其实说体制内不好的大多数都是体制外的人,少部分才是体制内的失意者。
比如很多人在说什么没有固定女朋友比结婚娶妻要香多了,那大家问问他们,如果有个白富美愿意嫁给他们,他们娶不娶呢?能给他们带去巨大事业和生活助力的美女,他们觉得香不香呢?

所以嘛,咱们去理解一些问题之时,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的立场,千万不要去人云亦云。
最后,简单地说一句,其实识人、用人、结交人,无一例外,第一要素是什么?是跟自己匹配度的问题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嘛!什么狗屁刘邦不拘一格降人才,刘邦不就是一个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流氓吗?他成功了,吹一吹他还是可以的。但要真把的好运气总结成为啥成功经验,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干会害人不浅的。
总而言之,请大家要明白,坏男人招美女喜欢绝对不是大家所理解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哈。其实都是互相吹捧、互相给自己台阶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