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别人只会告诉你那是声东击西,我会说不仅如此

采蓝说历史 2025-04-17 10:30:37

韩信这个你可以怀疑他的情商、觉悟,但你永远不要怀疑他的军事能力。他跟项羽一样,就是军事上的天赋怪,天生就是为战场而生的,只要把他往战场上一丢,他就一定有办法成为那个最靓的仔。

众所周知,韩信的军事成名作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就是刘邦集团的还定三秦。但其实,韩信这次成名之战,也是历史上以汉中之地打赢关中之地的孤例。除了他之外,后世再也无人能够复刻如此神迹了,包括有通天之能的诸葛亮。

所以,很多人就用简单的“声东击西”四个字就概括了这一战的精髓和内涵,窃以为这是不够深刻和全面的。

那么韩信这惊天一战背后的详细逻辑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能够打出这么空前绝后的效果呢?英雄造时势,时势也造英雄,韩信能够成为后世无法复制的传奇,其实背后是有很多难以复制的特殊原因的。比如后世诸葛亮北伐在操作水准上是不比韩信低的,但他确实是打不出韩信这样的效果。

话不多说,咱们顺藤摸瓜地往下讲解吧!

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后,第一时间内给刘邦交出了两份答卷,一个就是“申军法”,这是一套管理方案,也就是帮助刘邦梳理对军队的规范管理,即如何治军;一个就是“要当机立断夺取关中”,这是一个战略规划,也就是促使刘邦下定决心迅速反项,即抓住战略主动。

治军的事情咱们就不讲了,其实也就是我们当下企业内的那些绩效考核制度差不多。

咱们重点讲一讲“要当机立断夺取关中”这一点。

要夺取关中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当时要想从汉中打出去,北上占领关中是唯一选择。其余走水路顺江而下进入今天的湖北境内,技术上没法实现;按当年司马错进攻楚国黔中郡的路线,那几乎是九死一生,司马错就死在了那条路上。

重点其实在“要快”这两个字上。为什么要快呢?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出其不意、抓住机会。按照韩信的分析,项羽分封诸侯之后,注定没有什么安稳日子过,所以他是顾不上关中之地的;而被项羽“抛弃”的关中之地仅仅靠被三秦之地恨之入骨的三秦王是很难收得住的。所以这个时候是打回关中的最佳时机,如果拖久了,项羽和三秦王稳住局面了,那要想从汉中打往关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古往今来,关中不乱,汉中没机会;同理,汉中不乱,关中也没有什么机会。比如后世曹参取汉中,若不是张鲁半卖半送,结果真不好说;又比如后世钟会夺汉中,那是因为姜维搞什么敛兵聚谷战术,汉中就是敞开门做生意;还比如诸葛亮从汉中北伐,但凡曹魏打起了精神,他就没有半点成功的可能。

刘邦这个人身上有一个最大的特质,就跟我们今天的吃货一样,对于美食,他们不会做,但他们会吃,也就是说,他识货。所以在听完韩信的建议之后,立马就拍板,咱就这么干!立马就让韩信去筹备还定三秦的相关事宜。

当时,连接秦川的通道有哪些呢?五条通道,分别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倜骆道和子午道。这五条通道咱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没一条是好走的。相对好走一点是褒斜道和陈仓道。因为褒斜道原来是有既定栈道的,只要不设防,通行还可以的,刘邦入川就是走这条道。但是呢,这条道上的栈道早已被张良建议刘邦给烧掉了。陈仓道为什么相对好走一点,因为当时的陈仓道其实就是嘉陵江的原始上游,还是可以水路通航的。水流、水位什么的,还没有恶劣到武都大地震之后那样。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韩信选择从哪条路去还定三秦其实都是很难的。而且驻守关中的三秦王并不难判断嘛,倜骆道和子午道一直就没在军事上被选择过,褒斜道的栈道已经被烧了,祁山道的出口在陇右而不在关中,且路途遥远,所以你汉军的选择大概率是陈仓道。

针对这一不利局面,韩信是怎么制定方略的呢?其实并不是后来人们口口相传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是“四面烟雾,三路出击”。

什么是“四面烟雾,三路出击”呢?其实三路军队进击关中,让三秦王摸不准防御重心,再加上大家耳熟能详的“明修栈道”,也就是征集民夫抢修褒斜道的栈道。

其实明修栈道这种事情作用和意义不大!因为谁都知道修复褒斜道的栈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对面的章邯是秦末不可多得的名将,岂会得知你汉军开始修复褒斜道了,就把兵力和心思都放到褒斜道上去?

真正的杀招其实是“三路出击”,这三路出击分别是:曹参、樊哙率军走祁山道,攻略凉州;韩信率主力走陈仓道,出散关;灌婴率一部分人马走子午道,直奔咸阳。

这种分兵出击的打法其实也是有典型的缺陷的,那就是如果自身兵力不够雄厚的情况下,多路分兵就会造成自身的杀伤力不够,没法对敌人造成有效的打击。反之,对敌军势力的考量也是如此,如果对方势大力沉,分兵出击是下下之选。比如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要求分兵走子午谷去奇袭长安,那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时刘邦集团和三秦王集团的兵力对比大致是个什么情况呢?

刘邦入川的时候,因为西进关中包括受降秦王子婴收编的一些部队被项羽给接管了,所以剩下的兵力其实就三万多人,到了汉中之后,沿途逃跑的和后续逃跑的有一部分。按理来说,队伍不会很庞大。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萧何的存在,这位在咸阳神功大成的政务大才,硬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刘邦的武装数量扩充到了近十万人。

三秦王呢?他们的原始部队被项羽全部给坑杀了,后面是项羽分封诸侯回楚地之后,把原来被刘邦吞掉的那几万中央秦军分拨给了他仨,让他们替项羽镇守关中。而那些老秦军呢,因为对于三秦王数典忘祖深恶痛绝,所以有些人干脆跟着刘邦跑汉中去了。三秦之地那么广阔,三秦王凭借那几万并未归心的秦军,想要守住整个关中,其实是相当困难的。

读懂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体会到韩信此举的用意——你们三秦王兵力少、任务重,只要想办法让你们没法合兵一处,你们就必败无疑。你们那几万兵力经得起几次拆分?你们在关中又不得民心,又根本没法实现快速反应、机动作战,把你们打散了,你们就等着被各个击破吧。

三秦王这边,章邯其实也体现出了名将风范,早在韩信派老弱病残去明修栈道的时候,他就侦察到了汉军的相关情报,对韩信的战术设计也是掌握得八九不离十的。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这个时候就突显出来了。当时由川入秦的五条路都有可能遭受攻击,平均布防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想做到精准重点布防,不确定性又非常大。最后,章邯做出了如下应对:

当时入秦的五条道除了子午道是在司马欣的防区外,其余四条道都在章邯的防区。所以,章邯首先就派人联系了司马欣,要他务必堵死子午道的出口。自己防区内的四个出口呢?章邯首先排除了褒斜道出口斜谷,啥明修栈道,你们要修好栈道不知道到猴年马月了。然后又排除了傥骆道,因为那是一条民道,根本就不适合行军,咱不信你韩信有那么大胆子去兵行险着,后世邓艾那样的赌徒永远是很少的。所以,章邯只在傥骆道安排了一小部分的侦察兵,其余的兵力全部布防到了祁山和陈仓。

看看章邯这快速找准解题思路的能力,当之无愧的名将呀!虽然人家后面输了,那是硬实力方面确实相差悬殊,人家的战术应对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所谓的“非战之罪”。

这个时候,我们从地图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三秦王之中,章邯和司马欣就被强行分割开来了,各有各的防务,没法合兵一处。翟王董翳本来就在北面驻防,相距较远,虽然北面没有战事,但战略距离却天然被拉开了。

汉军这次行动的爆破点是哪呢?其实樊哙和曹参领军的走祁山道的西路军,他们率先发起了攻击,樊哙击破了西县,曹参拿下了下辨,摆出了“进据陇右,然后居高临下冲击关中”的态势。

但这也是韩信的虚晃一枪,等章邯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西线以后,韩信秘密召回了樊哙和曹参的西路军到陈仓跟主力会合。为啥要这么干呢?咱继续往下面看。

韩信率军抵达陈仓时,对陈仓实施了围而不打。分兵围住陈仓,其余部队直插关中。现在知道为什么要调回樊哙和曹参了吧?就是要保证有分兵突破陈仓防线的兵力余量。

尽管章邯之前的应对得当,但奈何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最终没有挡住韩信的主力军,被汉军一举挺进了关中。

既然守门没有守得住,被敌人打进家里来了,那就必须调整战术了。章邯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名将的素养。因为自身兵力有限,全面防守就意味着全面溃败,所以当机立断地放弃了西北第一大城雍城,收缩防线。命令其弟章平守住好畤,自己防守大本营废丘,使两地互为犄角支援。同时下令陇右方向的防军全面撤回,并派人向另外二秦王求援。

面对章邯这种超高水平的回应,韩信根本不咬钩,对章邯主动让出来的地盘熟视无睹,直接再次分兵,让樊哙、曹参的西路军追击好畤的章平,自己则率军死死咬住章邯。

解释一下章邯和韩信的对招拆招为什么是高手过招哈!章邯为什么要放弃大片地盘呢?因为兵力不足,根本守不住,所以要集中力量;韩信为什么不去占领那些城池呢?因为你占了地盘就要派兵驻守,所以也被章邯用阳谋给分兵了,导致他跟章邯终极对决时就没有什么兵力优势了。

樊哙和曹参的西路军追击到好畤南,再度击败章平军,逼得章平退守好畤城,被围起来了。

关中局势越来越危机了,塞王司马欣撤去在子午谷布防的主力军,令赵贲领军驰援废丘;翟王董翳也开始率军往废丘赶。

章邯在得到赵贲援军后,也感觉有一战之力了,便主动出击,在壤乡之东迎击汉军主力。

但韩信掌握了占领主动权,根本就不会给你章邯单打独斗的机会。立马下令曹参和樊哙舍弃好畤来围剿章邯,同时命令灌婴兵出子午谷,在塞低开辟第二战场。

结果占据绝对优势的汉军再次大败章邯、赵贲联军,章邯再次退守废丘,赵贲退守咸阳。

打退章邯之后,韩信再度分兵,让樊哙和曹参继续去攻打好畤,不久之后得手,然后火速跟主力会师一起进攻咸阳。咸阳也没能守得住。至此,章邯的雍地除了废丘孤城和凉州无人区之外,全部落入汉军之手。

取得重大战果的汉军,继续稳打稳扎地扩大战果。灌婴那一支偏师杀入司马欣的塞地,因为司马欣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抽空,所以没啥太大阻力,直奔栎阳而去。但韩信觉得这还不够刺激,在基本平定雍地之后,留下曹参守景陵维持雍地局面,然后调集大军东进与灌婴会合,猛攻司马欣。很快就逼得司马欣投降了。

被逼入孤城废丘的章邯再次敏锐地抓住战机反击,趁着韩信去打司马欣的机会,下令章平和翟王部队姚卬向曹参发起反攻,一度打得曹参不敢冒头。但是关中毕竟大势已去,所以在僵持20多天后,章平和姚卬联军被曹参给反击落败了。

曹参想彻底吞掉章平,所以在章平向西撤退的时候,就追了上去。但章平在撤退的过程中,又得到了章邯和董翳挤出来的一部分援军,于是再次回头迎击曹参,一度让曹参难以招架。章邯他们不是不能打呀,确实是人手不够!

但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已经平定塞地的韩信派周勃率军从咸阳赶过来火速支援曹参了。章平再次被汉军大败,逃亡陇西。

就这样,三秦王的主力军基本上被韩信给各个击破了。除章邯死守废丘外,整个渭水流域全部归汉了。

然后,韩信趁热打铁,韩信派郦商(郦食其的弟弟,顶级战将)往北打,所向披靡,翟王董翳投降。派周勃带人前往陇西追捕章平,最终生擒章平并扫清了其残余势力。

整个秦末最为悲催的名将章邯只能困在废丘城内坐视汉军逐一扫清关中,然后被汉军全面合围。但即便是这样,章邯还坚守了一年,后面是刘邦出关之后战事不利,返回关中用水淹废丘的方法才攻破废丘城的。若是项羽能派人来接应或者支援章邯,会是什么结果呢?

上述便是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具体过程,大家觉得这是简单的“声东击西”吗?其实,声东击西只是它的外在形式,它的真正内涵是远远要高于这种战术形式的。

咱们再仔细去复盘一下这次经典战例,就会明显发现,真正决定这次战争的胜负手根本就不是什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是韩信高效地运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优势对章邯等人进行了降维打击。换句话说,就算再来一次,即便是明牌,三秦王也是不可能打得过汉军的。

其实大家要去了解刘邦还定三秦的特殊背景。

首先是项羽以及三秦王都跟三秦子弟结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而三秦王在关中立足不久,根本就没法对关中大地形成稳定统治。所以他们在对抗汉军的时候,是必败无疑的。得不到当地人民群众支持的战争,又是实力不占优,怎么可能打得赢呢?

其次是项羽当时刚刚驱逐了义帝熊心,政治声望被攻击得十分厉害,而且当时齐地的田荣已经公然造反了,项羽是没有办法对关中提供任何战略支持的。要知道刘邦在还定三秦的时候,为了稳住项羽,写信给项羽,说自己只是想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关中,无心出关争夺天下,身陷齐地作战的项羽也只能默认。

最后便是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的报应了,尽管当时项羽坑杀降卒的是因为缺粮以及因为部队的派系斗争,有些秦军已经公开闹事了。但杀降这种事情怎么说都是不人道的。假如那20几万的秦军没有被坑杀,章邯需要三秦子弟的支持和响应吗?就凭他的那点老底子,堵死刘邦和韩信绰绰有余。

这实际上都是汉军在天时方面占据的优势,也就是跟刘邦、韩信选择的作战时机有关系,也就是韩信说取关中刻不容缓的根本原因。

在地理优势方面,刘邦和韩信当时也是得天独厚。咱没有小瞧韩信的意思哈。只要把这次战争移到几十年后,也就是汉初的武都大地震之后,韩信是不可能这么轻松一战成名的。武都大地震把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交汇处的天池大泽给震没了,相当西汉水和嘉陵江都失去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上游水位变浅、水流变急,压根就没法作为军事水运通道了。相当于把祁山道和陈仓道那原本就不太优越的两条水道给彻底毁了。自此之后,穿行秦川就纯粹变成了烧钱、填人的魔鬼赛道了。这一点,后世的诸葛亮应该是深有感触的,他为什么发明木牛流马?木牛流马是干啥用的?木牛是简化陆路运输用的,流马是将就走水路用的。

人和方面就不说了,太明显了。但跟刘邦的“约法三章”其实并没有太多关系,而是跟三秦子弟对项羽和三秦王恨之入骨有关系。“约法三章”其实就是一张事后包装纸,我刘邦为什么成功了?因为我刘邦仁义呀,我的部队有纪律呀!但其实是因为三秦子弟恨项羽、恨三秦王,所以对施暴完了知道及时收手的刘邦没那么恨了而已,这叫仇恨转移。在很多底层人心里,是非对错永远是那么绝对的,你捅了他一刀,他原本应该恨你,但只要你对他说你错了,然后又有人捅了他两刀。他们就会觉得捅他两刀的人才是恶人,而你是知错就改的好同志。

最后,回到这一战的本身上来。简单解释两个问题吧!

第一,大家为什么喜欢把这么精妙绝伦的一战归纳为简单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要还是因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还是既传奇又简单的故事。简单意味着通俗易懂,传奇意味着趣味性高。如果真的要求把韩信多次分兵、始终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军进行降维打击、围而不打、务必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复杂问题都理解清楚,可能很多平头百姓就觉得没那么有意思了。韩信身上还有一个经典案例“背水一战”也是如此。

第二,韩信作战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其实声东击西只是很表面的东西,韩信真正体现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善于创造和抓住战机、灵活应变见招拆招和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具体案例前面都讲过了,就不多说了。这里多说一句就是韩信这种打法对章邯为何如此致命呢?其实是因为弱者没有选择、被动就要挨打,韩信摆明就是要分化你、要调动你,要对你各个击破,你有得选吗?老老实实地按照他的节奏来吧。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喜欢研究战争的朋友,建议大家一定要摆脱战略和战术上的固化思维。其实真正的好战术就是像韩信和章邯在此战之中表现出的那样——在任何特定的形势下,都能快速找准对于自己有利的应对方式、方法。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好战术、也不是失败者的战术就一无是处。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