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劣的续书人,为了照应前文,不得不安排袭人别嫁的情节。可是,如果让宝钗做主,又显得她吃醋、不容人;如果让王夫人做主,与前文她激赏袭人太矛盾。想来想去,只好让薛姨妈来背这个黑锅了。

在八十回中,作品通过袭人的判词“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花签“桃红又是一年春”、蒋玉菡的酒令“花气袭人知昼暖”、以及茜香罗汗巾的传递,多次暗示袭人的结局,是离开宝玉、别嫁蒋玉菡。但是具体是怎样离开宝玉、离开贾府的?作品并没有明说——或者,本来是说了的,可惜八十回以后的原稿迷失,读者无从知道罢了。

续书人根据八十回中的种种暗示预示,知道宝玉将弃妻出家。但宝玉出家之后,袭人如何别嫁;或者,袭人别嫁,是在宝玉出家之前,又是因何而走?仍旧是个难题。
贾珠死后,他的两个屋里人也走了,是李纨嫌“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

袭人“是个省事的”,没有“天天不自在”。而且袭人和宝钗早就惺惺相惜、互相欣赏了。宝钗私心认为“倒别错看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袭人公开倡扬“真真宝姑娘叫人敬重”、“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婚前就这样,婚后让她俩产生矛盾、不共戴天、非得撵走对方,是不合情理的。妻妾矛盾一定是有的。但那样的环境,宝玉一定不会恪守“一夫一妻”之道,一定有会侍妾,没有袭人也会有别人——如果是别人,还不如袭人呢,对于宝钗来说。

自从建议宝玉搬出园子以来,王夫人也对袭人激赏:“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宝玉果是有造化的,能够得他长长远远的服侍他一辈子,也就罢了。”在八十回后由王夫人出手打发袭人,也是不可想象的。

王夫人逐晴,贾母都没有坚持阻止;王夫人早就把袭人擢升为子妾了,贾母又怎么会反对?更别提强硬做主,把袭人撵走了。贾政不爱管事,当然宝玉的婚事不可能绕过他,可是儿子的屋里人,夫人已经做主给了,他也不会推翻成议。毕竟儿媳妇只能有一个,屋里人可是能有好多的。对这个不满意,再选个满意的放过去,不就行了?况且贾敬不爱管事,也不至于详细究察袭人品行;袭人处事为人,也不至于引起贾政的巨大反感。

这也不能,那也不能,续书人只好拉了薛姨妈来唱黑脸,用很不充分的理由,把袭人打发出去,以照应八十回中的种种暗示了。

那么,袭人别嫁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其实也很简单。“难道做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袭人跟着宝玉,本来就是有条件的。当宝玉不争气、不上进、让袭人实在失望之后,她也会用离开来要挟宝玉,逼迫宝玉答应自己的条件。简单点儿说,是袭人主动离开宝玉,而不是任何人逼迫她离开的。

可是袭人有“争荣夸耀”之心。只要贾府不倒,哪怕宝玉做一辈子“富贵闲人”,也不影响袭人的荣耀。只有贾府的败落,才能让袭人的主动求去变得合理。

续书人舍不得。他舍不得见到彻底的“大厦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强要用“兰桂齐芳”来挽回颓局。在他的笔下,贾府只有起伏,没有彻底败落下去。贾府不败落,袭人就没有离开的理由;又要照应前文,只好拉薛姨妈来顶缸。

只是这样一来,好好的一部家族命运史,就沦为了争风吃醋的宅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