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46:在一个扯淡,没有是非的环境里,我们该如何自处

香薇看历史 2023-07-20 22:36:02

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2卷 肃宗明皇帝下

太宁三年(乙酉、公元三二五年)

本文重点:

我们传统文化是锄强扶弱的,弱者一旦变强,就开启新一轮的锄强扶弱,如此周而复始。

原文:春,二月,张骏承元帝凶问,大临三日。会黄龙见嘉泉,汜祎等请改年以章休祥,骏不许。辛晏以枹罕降,骏复收河南之地。

两年前,即公元322年终,司马睿在忧虑愤恨中离世。两年后,远在凉州的张骏得到消息,为司马睿大临举哀三日。

很巧不巧,黄龙现身嘉泉。

汜祎借此上书,请改年号以宣示吉祥,张骏不允许。刚刚为司马睿举哀完毕就要改年号宣示吉祥,这两件事十八反,里面其实有两种政治倾向。

如果改年号,那么就有据凉州独立的意味。反之,那就是选择继续尊奉东晋司马家。

“辛晏以枹罕降,骏复收河南之地”,刘庆的判断得到应验,辛宴搞不定,投降张骏。

原文:赠故谯王承、甘卓、戴渊、周 、虞望、郭璞、王澄等官。周札故吏为札讼冤,尚书卞壸议,以为:“札守石头,开门延寇,不当赠谥。”司徒导以为:“往年之事,敦坚逆未彰,自臣等有识以上,皆所未悟,与札无异;既悟其坚,札便以身许国,寻取枭夷。臣谓宜与周、戴同例。”郗鉴以为:“周、戴死节,周札延寇,事异赏均,何以劝沮!如司徒议,谓往年有识以上皆与札无异,则谯王、周、戴皆应受责,何赠谥之有!今三臣既褒,则札宜受贬明矣。”导曰:“札与谯王、周、戴,虽所见有异同,皆人臣之节也。”鉴曰:“敦之逆谋,履霜日久,缘札开门,令王师不振。若敦前者之举,义同桓、文,则先帝可为幽、厉邪!”然卒用导议,赠札卫尉。

扯淡,没有是非!

谯王承、甘卓、戴渊、周 、虞望、郭璞、王澄等人都是受王敦迫害而死,也可以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该如何对周扎进行盖棺定论?

一、首先我们要了解周扎的出身和功绩

周扎出身江东最为显赫的武力强宗周家,素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之说。他的父亲是我们熟知的“周处除三害”故事的主人公周处,他的哥哥是有“三定江南”之功的周玘。

周玘“三定江南”,周扎参与其中,他们的战功为东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没有周氏的拥护,司马睿很难在江东站稳脚跟。

后来周玘因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忧愤而死,他的儿子周勰反叛,但是周扎没有参与,站在了司马睿的一边。叛乱被平定后,司马睿没有扩大诛杀的范围。

刘隗和刁协掌权之后,南北士族之间的摩擦逐渐升温,此时周扎对司马睿的朝廷逐渐产生不满,于是在后来的王敦之乱时,周扎主动打开防守的石头城,倒向王敦,导致司马睿带领的朝廷大军战败,王敦控制了东晋的大权。周扎因功被任命为光禄勋,后又补任其为尚书。不久,周札改任右将军、会稽内史。

此时周氏势力达到顶峰,一门五侯爵,由此引起王敦的忌惮。这就是我常说的,我们传统文化是锄强扶弱的,弱者一旦变强,就开启新一轮的锄强扶弱,如此周而复始。

于是王敦在亲信钱凤和沈充(沈充就是江东另一强宗沈家的代表)的支持与鼓动下,突然发兵剿灭了周氏一族,尽杀周札诸侄。

二、周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他最终也是死于江东士族之间以及北方士族争夺权力的背景之下

司马睿和司马绍在其间起到的就是一个平衡关系的角色。这就是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朝廷的政治格局。

该如何给予周扎身后评价,也应当从这个角度考虑,而不是从单纯的、传统的、习惯性的忠君角度考虑。如果从后者的角度考虑,周扎就是朝廷的叛徒!如果从前者的角度考虑,从平衡各方势力的角度考虑,从拉拢稳定周扎故吏的角度考虑,应该给予周扎一个肯定的评价。

但是平衡术又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读来仍觉得很扯淡的王导的说辞。我们下面分析会上各位大臣都是怎么说的:

周札故吏为札讼冤,尚书卞壶议,以为:“札守石头,开门延寇,不当赠谥。”

这个事件的发端来源于周扎幸存故吏,他们为周扎讼冤,其实也捎带着为自己争取利益,因为只有周札的功劳被认定,他们的功劳才能被认可,所以他们是为周札,更是为了自己。

卞壸以为:周札在王敦第一次叛乱时,开门降敌,应该被认定为叛徒,不能给予赠谥。卞壶就是单纯从忠君的角度考虑问题。他没有错!

王导以为:“往年之事,敦坚逆未彰,自臣等有识以上,皆所未悟,与札无异;既悟其坚,札便以身许国,寻取枭夷。臣谓宜与周、戴同例。”

王导的说法其实包含了另一层问题,那就是该如何给刘隗和刁协定位的问题。

如果把刘隗和刁协定位为奸臣,那么王敦当年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所以王导说“敦坚逆未彰”,当时朝廷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没有看出王敦的叛逆之心,他们和周札都有支持王敦的想法。

后来王敦控制了建康城和司马睿之后,朝廷的很多人,包括王导自己,还有周札才发现,原来王敦针对的就是皇帝司马睿,所以这个时候周札就以身殉国了。所以他认为周札应该和周 、戴渊一样,给予赠谥。

所以我们说王导这一番话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他不认可刘隗和刁协,司马睿他们三人当年打压王家的行为;其次他不能直接说为了平衡朝局,我们现在需要笼络周扎故吏这一股力量。

郗鉴以为:“周、戴死节,周札延寇,事异赏均,何以劝沮!如司徒议,谓往年有识以上皆与札无异,则谯王、周、戴皆应受责,何赠谥之有!今三臣既褒,则札宜受贬明矣。”

郗鉴找到了王导说辞的漏洞,那就是如果我们认可了周扎,那么该如何判定司马承、周 和戴渊的行为呢,如果周扎开门降敌是忠臣,那么他们三人坚决抗敌的算什么?如今我们说他们三人是忠臣,那么无疑,周扎就是叛臣!

王导说:“札与谯王、周、戴,虽所见有异同,皆人臣之节也。”

王导此时已经明显气弱,只能说他们的所作所为虽然不一样,但是都表现出了人臣的气节。其背后的含义就是,我们不要把问题扩大化了,所有的错都是王敦。他们四个人都是为反对王敦而死,那么他们就是忠臣,就这样吧,我们还是要团结。

一致对外!一致抗胡!解读到此处,突然被王导深深的感动了,只有他还在坚持孤独前行,也只有他是真正的站在皇帝司马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哦,当然了,还有温峤。他们都是尽最大努力,凝聚一切力量,团结在皇帝身边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撑,东晋才有了后来100多年的延续。

郗鉴曰:“敦之逆谋,履霜日久,缘札开门,令王师不振。若敦前者之举,义同桓、文,则先帝可为幽、厉邪!”

郗鉴继续进攻,他进一步把王导逼到墙角。说王敦的不臣之心日久,正是因为周扎开门降敌,才让朝廷最终失败。如果王敦是义师的话,那么先帝司马睿不就成了周幽王和周厉王这样的昏君了吗!太犀利了!

但是最终还是采纳了王导的建议。

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我们不能批判王导和稀泥,这么办才能凝聚人,就算是表面的凝聚,也比混战争斗要强得多。不管是西晋还是东晋都是靠世家大族治理天下,这是他的根基,没了大族,他就没了治理能力,所以必须要扶植大族。

我们不得不说,司马睿和司马绍这两代皇帝都算是很合格的裱糊匠,他们在裱糊匠高手王导的支持下,在家国两面都已经被打烂了的情况下,在江东重新建立起司马家的统治,非常不容易。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敢,也没有魄力再像郗鉴和卞壸所想的那样,黑即是黑,白就是白的,大刀阔斧的重新整治山河。他们倦怠了,他们的倦怠跟他们个人年龄没关系,这是历史的沉重感,皇家使命的沉重感!

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当年司马炎征伐东吴时气吞天下,犹如猛虎,他的子孙后代在经历过八王之乱和五胡入侵之后,再也没有了他当年的那种气势。坦白讲,司马炎当年的气势也是一般,伐吴之前的犹犹豫豫,比起隋朝南下灭陈可是差远了。

0 阅读:627
评论列表
  • 2023-08-07 17:54

    你是什么角色,决定了你行为的上下文,只要能承受后果,怎么办都行!否则,怎么办,都是一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