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50:有人送礼,怎么处理既能不伤脸面还能维护自己底线

香薇看历史 2023-07-28 07:04:01

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2卷 肃宗明皇帝下

太宁三年(乙酉、公元三二五年)

本文重点:

怎样才能既照顾送礼人的脸面,也维护自己做人的底线?曾国藩告诉了我们答案!

原文: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蒲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实用。君子当正其威仪,何有蓬头跣足,自谓宏达耶!”有奉馈者,必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

治理天下用礼教,治理团队用风气。

良好风气形成,团队就会欣欣向荣。风气一旦不正,人心就会扭曲,打小报告成风,相互陷害,推诿扯皮,以嘲笑贬低别人为荣,以踏实做事为傻。

陶侃的做法有些严厉过头。对那些整日饮酒谈笑,聚众赌博的人,把喝酒的器皿和赌博的工具扔到长江里,亲信的人还要拉出去打一顿,估计当时风气很不好,矫枉必须过正,所以才采取这种方式。

樗蒲(chū pú)是继六博戏之后,汉末盛行于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又由于这种木制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

陶侃说整日玩这种樗蒲游戏,跟猪狗一样,是极其低下的取乐方式。老、庄崇尚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正道,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毫无意义。正人君子就该举止有度,做事有章法,有理想有追求,仪表得当,哪里有整天蓬头垢面,光着脚丫子说自己这是随性阔达的呢!

有下属给他送东西,他一定会问清楚东西的来源,如果是自己通过正常途径挣来的,轻如鸿毛,他也很高兴,还会加倍赏赐。如果是不义之财,不但陶侃不会要,还会重重的责罚。

也许陶侃收礼的这个故事让司马光给美化了,我觉得太过理想化!曾国藩的做法就和陶侃不同,可能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和陶侃相差太远,但我觉得曾的做法更加符合实际。

曾国藩的做法: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叛乱之后,身处高位,当时清朝官场的氛围下,收礼是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不收反倒不合时宜,根本没有办法混迹官场,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做成什么事情。写到这里多说一句,我们不能见贪官就骂,其实很多事情如果你不和光同尘,根本没有办法做,明朝的海瑞就是典型,你让他去做一方大员试试,他搞不定的。

好了,扯远了,咱们继续说曾国藩。

曾国藩收礼有个明显的特点,彰显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那就是:你按官场规矩拿了很多东西来见我,但我只能收你礼物中不值钱的几样。

下属拜见曾国藩基本都没有空着手的,这是清代官场不成文的规矩,否则便是有失礼节。

曾国藩也知道这样的规矩,所以他也从不明言反对,但在有人给自己送礼时,他会坚守自己的原则,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方式应对,一方面也许是在坚守个人气节,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落人口实。如此做,既照顾了送礼人的脸面,也维护了自己做人的底线。

1 阅读: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