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改变不了科技,却让人变得投机取巧

张开评论 2025-03-29 03:44:36
“用DeepSeek三分钟搞定论文”“一键生成代码,告别加班”……近期,一款名为DeepSeek的AI工具风靡全网,号称能“用算法颠覆生产力”。然而,追捧声中逐渐浮现争议:学生用它代写作业,程序员用它批量“造轮子”,自媒体靠它日更10篇洗稿文。当技术承诺的“高效”演变成全社会的“偷懒竞赛”,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类工具究竟是解放创造力,还是将人推向急功近利的深渊? 一、DeepSeek的幻觉:伪技术革命,真“捷径陷阱”“快餐式创新”的虚假繁荣DeepSeek的核心能力是信息整合与模式复制,而非真正的创造。例如,其生成的代码多为开源社区代码的拼接,论文框架高度雷同学术“八股文”。某高校教授对比发现,学生用DeepSeek写的论文引用率骤降:“全是正确的废话,连实验数据都敢用AI虚构。”技术平权背后的“脑力退化”据《2024职场AI使用报告》,73%的受访者承认依赖AI后“独立思考能力下降”。一名程序员自嘲:“以前写代码要查文档、调BUG,现在连报错信息都直接扔给AI解决。半年没进步,反而被优化了。”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2.0”DeepSeek的答案生成高度依赖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本质上仍是“投喂式学习”。当学生用其写历史论文时,若提问“秦始皇的负面评价”,AI会自动过滤中性描述,生成极端批判内容——这与算法推荐“越偏激越流量”的逻辑如出一辙。二、投机者的狂欢:谁在利用技术“合法作弊”?教育失守:从“代写产业链”到“学术通胀”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DeepSeek激活码销量与论文查重涨价周期高度重合。一名985高校辅导员透露:“答辩现场,学生被追问研究细节时支支吾吾,最后承认全文AI生成。”更严峻的是,某期刊编辑发现,30%的投稿存在AI洗稿痕迹,导致审稿成本飙升。职场泡沫:简历造假与“面试演员”招聘市场已出现“DeepSeek速成培训班”,承诺“7天打造大厂级项目经历”。一位HR曝光候选人 trick:“面试时戴AR隐形眼镜,实时接收AI提示答案。他们能背出所有技术名词,但连最简单的实操都漏洞百出。”内容荒漠:流量至上的“AI流水线”自媒体行业掀起“AI造号潮”:DeepSeek生成热点选题,自动改写爆款文案,连评论区都有机器人互动。一位读者吐槽:“10个科普账号,9个用同一套AI话术,错误都一模一样!”三、被误解的科技:工具无罪,人性有瑕DeepSeek不该背的锅:人性中的“懒蚂蚁效应”斯坦福大学实验证明,当群体中出现少数“走捷径获益者”,其他人会迅速效仿直至系统崩溃。DeepSeek只是放大了人性中急功近利的一面——正如枪不杀人,持枪者才决定用途。技术公司的“共谋”:算法价值观缺失DeepSeek的开发者曾公开表示“不干预用户使用场景”,这种技术中立主义实为逃避责任。对比谷歌学术禁止AI生成论文检索、GitHub标记AI生成代码,放任滥用本质上是对投机行为的默许。真正的科技革命需要“慢积累”回望历史,ChatGPT掀起AI浪潮靠的是十年百亿美元研发投入;中国航天突破源自数万工程师的手工验算。而DeepSeek这类“捷径工具”,却试图用取巧逻辑解构科技发展的厚重本质。四、破局之路:如何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教育重构:培养AI时代的“不可替代性”麻省理工学院已开设“AI批判性使用”课程,要求学生在使用工具时附上思维过程报告;国内部分中学试点“无AI日”,强制回归纸笔推导与口头辩论。制度补丁: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红线”欧盟拟将AI生成内容纳入学术不端范畴,违规者面临科研基金禁申;中国多家科技企业联合发起“AI署名公约”,要求明确标注AI贡献比例。个体觉醒:警惕“效率至上”的毒鸡汤程序员社区流行起“反AI编码运动”,倡导每周一天纯手工写代码;作家群体发起“人类创作宣言”,拒绝将灵魂交给算法。结语:科技不应是投机者的通行证DeepSeek引发的争议,本质是一场关于“技术价值观”的全民拷问。真正的科技进步,从来不是靠投机取巧的“捷径思维”,而是靠无数人甘坐冷板凳的坚持。当我们用AI生成千篇一律的答案时,或许该听听80岁院士的提醒:“计算机能算出一万种解法,但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笨拙’的第一次追问。” #张开律师#​
0 阅读:8

张开评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