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律师解读:90后女律师超市偷盒饭获刑,被吊销律师执业证

张开评论 2025-03-28 03:39:05
——法律人知法犯法的代价有多大? 北京市司法局8月29日的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引发舆论热议:90后女律师刘某某因在超市盗窃盒饭被法院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随后被依法吊销律师执业证书。一名本应捍卫法律尊严的职业律师,却因一盒饭葬送职业生涯,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法律与道德困境,令人深思。 事件回顾:一盒饭引发的职业“崩塌”根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判决书,刘某某在超市盗窃价值数十元的盒饭,被当场发现并报警。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盗窃罪,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刘某某未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判决生效后,北京市司法局依据《律师法》第四十九条“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的规定,对其作出吊销执业证的行政处罚。 从法律程序看,此案事实清晰、处罚合规,但公众争议的焦点在于:一名律师为何因“小恶”付出“大代价”? 争议焦点:律师犯罪的“罪与罚”“处罚过重”还是“咎由自取”?部分网友认为,盗窃金额仅数十元,且已适用缓刑,司法局“顶格处罚”吊销执照过于严苛。但法律界人士指出,《律师法》对律师故意犯罪的处罚是**“应吊销”而非“可吊销”,即只要构成故意犯罪且判决生效,司法行政部门无自由裁量权**,必须吊销执业证。类似案例早有先例:2021年,上海一名律师因醉驾(危险驾驶罪)被判缓刑后,同样被吊销执照。律师职业的特殊性:道德门槛高于普通人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承担维护司法公正的职责,其职业道德要求远高于普通公民。司法部《律师执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律师应“品行良好”,若因故意犯罪受罚,不仅违背职业伦理,更严重损害公众对法律行业的信任。正如网友评论:“若律师自己都不守法,如何替他人维权?”深层追问:法律人为何知法犯法?刘某某的案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律师因打架斗殴、酒驾、诈骗等被处罚的案例频现,暴露出部分法律从业者的职业信仰缺失与道德风险: “侥幸心理”与身份认知偏差:部分律师自恃熟悉法律漏洞,认为“小恶不查”;行业竞争压力下的心理失衡:年轻律师案源少、收入不稳定,可能诱发极端行为;道德教育与职业监管的缺位:部分法学院校和律所重专业能力轻品德考察,导致“带病执业”隐患。行业警示:法律职业的“红线”在哪里?对律师:执业资格是权利更是责任律师执业证书不仅是从业资格,更是社会对其“法律人格”的背书。一旦故意犯罪,即便罪行轻微,也意味着主动放弃职业信誉。此案再次提醒法律从业者:“法律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为法治天平加码。”对行业:强化职业道德监管律协和司法行政部门需进一步完善执业道德评估体系,例如:在律师年度考核中增加心理评估与道德审查;对实习律师开展“职业伦理情景化培训”;建立“律师不良行为数据库”,防范道德风险传导。对社会:破除“法律人特权”幻觉此案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律师犯罪与普通人同罪同罚,甚至因职业身份面临更严厉的执业限制。这种“去特权化”的处置,反而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结语:法律的尊严在于被敬畏一盒饭“偷走”律师执业资格,看似代价沉重,却是一次深刻的法治公开课:法律人若不能以身作则,何谈守护正义?此案不仅是对刘某某个人的惩戒,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警醒——法律职业的荣耀,永远建立在对规则的敬畏之上。 正如《律师法》开篇所言,律师的使命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当律师自身行为与这一使命背道而驰时,法律必将收回赋予他的特权。 #张开律师#​#杭州张开律师#​
0 阅读:0

张开评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