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律师分析:小米SU7智驾出车祸,车商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张开评论 2025-04-03 02:51:35
近日,一起涉及小米智能驾驶系统的交通事故引发公众热议。据媒体报道,一辆搭载小米智驾功能的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因未能识别前方障碍物导致追尾,造成人员受伤和车辆损毁。事故发生后,舆论焦点迅速转向:车企是否应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失误承担法律责任?作为律师,笔者结合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一争议问题。 一、智能驾驶事故责任划分的法律依据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203条和《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产品存在缺陷导致人身、财产损害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应承担侵权责任。但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与传统交通事故不同,关键在于两点: 技术是否存在“缺陷”:车企是否在设计、制造或算法逻辑上存在明显过错,例如未通过安全测试、未及时修复已知漏洞;用户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驾驶员是否在开启辅助驾驶后完全放任车辆自主操作,或未对系统提示作出反应。以小米智驾为例,若事故调查显示其传感器、算法或紧急制动系统存在技术缺陷(如无法识别特定障碍物),车企可能被认定为责任主体;反之,若车主在系统多次提示接管的情况下未及时干预,责任划分可能偏向用户。 二、车企的“免责声明”能否成为护身符?目前多数车企在用户协议中会标注“L2/L3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试图规避完全责任。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格式条款若免除经营者主要责任、加重消费者义务,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例如,2022年某特斯拉Autopilot事故中,法院认为车企虽在手册中提示“需双手扶方向盘”,但其宣传中多次使用“自动驾驶”“解放双手”等表述,客观上诱导用户放松警惕,最终判决车企承担30%责任。 律师提醒:车企若在营销中过度夸大智驾能力(如强调“零接管”“全场景适用”),即使有免责条款,也可能因“误导性宣传”被追责。 三、事故举证:技术黑箱成最大难点智能驾驶事故的维权难点在于举证责任倒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产品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消费者需初步证明产品存在缺陷,而车企需自证技术无过错。然而,智能驾驶系统的算法逻辑、数据记录通常由车企掌握,普通用户难以获取核心证据。例如,事故发生时系统是否发出接管警告、传感器是否因天气干扰失效等关键信息,均依赖于车企提供后台数据。若车企拒绝公开或篡改数据,消费者将陷入被动。 建议:事故发生后,车主应第一时间报警并封存车辆数据,必要时申请第三方鉴定机构介入。 四、行业启示:智能驾驶亟需责任保险与法规配套当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智能驾驶事故的专门法规,责任认定多依赖个案裁量。参考欧美经验,或可从三方面完善: 明确技术分级责任:L2级(辅助驾驶)以用户责任为主,L3级以上(有条件自动驾驶)车企责任比例需提高;建立数据监管机制:强制车企公开事故时段系统运行数据,避免“数据霸权”;推广自动驾驶责任险:通过保险分摊车企与用户风险,降低维权成本。结语:技术狂奔,法律不能掉队小米智驾事故再次敲响警钟:智能汽车不是法外之地。车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将安全与合规置于首位;消费者则需理性看待“自动驾驶”能力,避免过度依赖。未来,唯有法律、技术与责任体系的同步进化,才能让智能出行真正“安心上路”。 #张开律师#​
0 阅读:536

张开评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