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夏履桥村的一个贫困农家。父亲因眼疾几近失明,母亲靠挑山货维持生计,每天往返三十公里山路,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一只竹筐上。在物质极度匮乏、医疗资源几乎为零的环境中,李兰娟从小目睹了病痛无助、生命脆弱,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埋下了她日后投身医学、致力防治传染病的种子。

李兰娟的童年没有糖果和洋娃娃,只有母亲夜归时磨破的双肩,以及村头巷尾那些因无钱医治早早夭折的叹息。有一次,邻居家孕妇难产,接生婆束手无策,母子双亡。那晚,7岁的李兰娟蜷缩在屋角,听着墙外撕心裂肺的哭喊,泪水滚落在袖口。她紧紧抱住膝盖,第一次在心中种下坚定的念头:“要是我能救他们该多好……”
1962年,初中毕业的李兰娟面临辍学命运。因家境贫寒,父母已无力供她继续读书。那天,她抱着课本在教室角落默默落泪,班主任看见后破例允许她“带薪请假”——白天务农挣工分,夜晚借着煤油灯自学。整个学期,李兰娟坚持背书到深夜,硬是靠自学在期末考出全校第三名,重返课堂。老师感叹道:“这孩子眼里有团火,怎么都烧不灭。”
命运总是波折不断,18岁的李兰娟高中毕业,却因“文革”动荡而中断高考。她回到夏履桥村,白天在中学代课教数学,夜晚则点亮油灯研读《黄帝内经》。村民谁家腰腿疼,她便用自学的针灸疗法应诊。有一次,老农陈大爷腰椎旧疾发作,瘫坐田间,李兰娟熟练地取出银针,刺入环跳、委中穴,不久后老人竟能站起走路。消息传开,村民纷纷上门求治:“李老师比县医院的郎中还灵!”

1970年,村里筹建合作医疗站,李兰娟面对每月24元的代课教师工资和每天仅值一毛钱的赤脚医生工分,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她一边行医一边学习草药学,为节省开支,背着竹篓上山采药,半年间认全百余种中草药:鱼腥草止咳,夏枯草消炎,艾草祛寒湿。深夜出诊时,李兰娟药箱底层总放一包炒米,既是干粮,也可应对低血糖的急症。18年间,她接生23个婴儿,救治400余户乡亲,被村民称为“夏履桥的守护神”。
改变她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了。1973年,李兰娟作为“赤脚医生”被破格推荐进入浙江医科大学学习。解剖课上,同学们都躲避着福尔马林味的肝脏模型,她却主动请缨:“我来保管。”从那以后,那块肝脏模型成了她图书馆闭馆后的“学习伙伴”。
1983年,李兰娟已是浙大一院感染科的医生。那年,她在重症肝炎病房经历了一次震撼:28岁渔民张建军因肝性脑病发作而狂躁大叫,最终七窍出血、死于床榻。“那间病房像死神的前厅,进去的人很少能走出来。”李兰娟攥紧病历本,指甲深深掐入掌心,泪水却没掉一滴。

1986年,李兰娟获得了3000元科研启动金,在一间10平米的小实验室开启“人工肝”研究。没有离心机,她用盐水瓶自制沉淀装置;没有动物模型,她就在自家阳台养兔试验。十年寒窗,1996年冬,第一例“人工肝”治疗成功,这项名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技术,将重型肝炎病死率从80%降至21%,中国肝病治疗从此跃上世界舞台。
2003年,随着非典肆虐,李兰娟身着防护服日夜坚守隔离病房。她发现:部分患者使用抗生素后病情不减反重,灵敏的她联想到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大胆提出“感染微生态”理论——人体内的微生物群,犹如一个“隐形器官”,一旦失衡,疾病随之加重。
为验证这个假说,李兰娟带队钻进实验室,72小时不眠不休地分析粪便样本。当显微镜下显现出“嗜胆菌”在肝硬化患者肠道中暴增1000倍的画面,助手激动得大喊:“我们找到了肝性脑病的钥匙!”

2014年,李兰娟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重磅论文,首次揭示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特异性变化。国际微生态联盟主席由衷惊叹:“李教授用中医的整体观,解开了现代医学的难题。”这项突破不仅改变了肝病治疗策略,更在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创造奇迹:2013年,患者周国强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已备好遗书。李兰娟果断采用人工肝清除炎症因子,配合益生菌调节微生态,硬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如今,李兰娟不仅是中国传染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无数感染病医生心中的精神灯塔。从赤脚医生走出的乡村少女,到主导人工肝系统研发、引领微生态医学革新的院士专家,她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亲历每一次突发疫情的风口浪尖,躬身科研、笔耕不辍,用一生诠释“医者为民”的信念。即使已过古稀之年,李兰娟仍奔走于病房与讲台之间,只为让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在全球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发出坚定有力的声音。
在几十年的一线诊疗中,李兰娟深切体会到:肝病的治疗,从不是“查个指标、吃几片药”那么简单。不论是肝炎、肝硬化,还是肝性脑病,背后都藏着免疫失衡、肠道菌群紊乱、全身炎症失控等深层机制。“治肝”只是表面,真正的关键,是“调身体的整体微生态”。李兰娟常说:“现代医学擅长杀菌,但不能杀掉‘自己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其实是在守护人体内部这座生态森林。”

在一次关于“肝病与肠道微生态”的专题讲座上,有听众提问道:“李院士,像我们这些脂肪肝、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除了吃药,有没有什么具体办法可以调好肠道,保护肝脏?”
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兰娟也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地回答道:“其实很多人以为,养护肝脏就是要清淡饮食、早睡早起、戒烟戒酒。但其实,只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简单有效,不花一分钱,就能让肝脏保持光滑红润,从此远离肝病的威胁!”
第一,控制情绪波动,保持心态平稳,是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即肝脏负责调节气机、调和情志。情绪长期压抑、易怒或焦虑,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的功能运转,出现胸闷、胁痛、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而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肝脏与大脑存在复杂的神经和激素调节联系,长期情绪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肝脏的代谢与解毒功能。

例如,在高压力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抑制免疫功能,增加肝细胞的氧化损伤。此外,焦虑和抑郁还会干扰睡眠,影响肝脏在夜间的修复过程。养肝,首先要养心。学会情绪管理,保持平和心态,是每一位中老年人日常保肝的前提。可以通过散步、听音乐、冥想、书法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也应寻求心理支持。
第二,肠道通畅,排便规律,就是在减轻肝脏负担。
肝肠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轴”,医学上称为“肝肠轴”。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代谢废物排出的重要通道。一旦肠道蠕动减慢、排便不畅,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就容易重新被吸收,回流至肝脏,加重其解毒负担。尤其在肝病患者中,便秘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诱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保持肠道通畅,关键在于三方面:一是规律作息,早起排便形成反射;二是足量饮水,尤其清晨一杯温水,有助于肠道启动;三是摄入足够膳食纤维,如燕麦、红薯、绿叶蔬菜等,促进肠道蠕动。中老年人往往活动量减少、肠道功能下降,更应重视日常排便状态,切忌忽视“便意”或长期依赖泻药。

第三,饮食多样,益生菌和膳食纤维一个都不能少。
很多人以为保肝就是少吃油、少吃肉,其实这种观念是片面的。科学的养肝饮食不仅要“少”,更要“全”和“准”。尤其需要关注肠道菌群的平衡,它直接关系到肝脏健康。
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常常出现紊乱,某些有害菌如“嗜胆菌”大量增殖,会产生毒素并通过肠肝循环损害肝细胞。因此,日常应多摄入富含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食物,如酸奶、纳豆、泡菜、藕粉、洋葱、蒜头等。这些食物不仅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还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减少炎症反应,减轻肝脏的代谢压力。
此外,膳食纤维是益生菌的重要“养料”,能促进其生长和定植,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每日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可显著改善便秘、降低肝脏脂肪积聚、预防代谢综合征。建议主食中增加全谷类,如糙米、燕麦、红豆等,并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
总之,养护肝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一两种药物或保健品就能解决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控制情绪、保持肠道通畅、建立合理饮食结构,一点一滴积累,才能从根本上守护“沉默的器官”。肝若安,人自健。唯有从现在开始改变生活方式,才能让肝脏在悄无声息中恢复活力,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
1.李兰娟团队研究证实,食物和空气来源的微/纳塑料会损害肝脏[J].上海医药,2024,45(13):81.
2.李兰娟逆行中的女院士[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08):41-42.
3.李兰娟院士获国际科学研究大奖[J].科学中国人,2022,(06):33.
(《从赤脚医生到院士,李兰娟护肝50年的3个习惯,值得每个人看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