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四阕》其二
——北宋.赵祯
乾坤宏大,日月照见分明。
宇宙宽宏,天地岂容奸党。
使心用倖,果报只在今生。
善布浅求,祸福休言后世。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
万种强图,争似随缘节俭。
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
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原名赵受益,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出生后便被刘娥抱养,“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由此衍生。13岁即位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1033 年太后去世后才亲政。
赵祯以仁治国,心系百姓。山西地震,他迅速派人安抚;大旱之年,他下罪己诏,自责并祈雨,甚至在烈日下暴晒。他对臣子宽厚,包拯进谏时激动到唾沫溅其脸上,他也不生气,还采纳意见 。
他还重视人才,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名臣辈出,“庆历新政”虽因守旧派反对而失败,但彰显了他革新的决心。经济上,他减轻商税,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文化领域,活字印刷术发明,文学艺术蓬勃发展。外交上,他用和议维持与辽、西夏的和平,为北宋带来稳定发展的局面。
1063年,赵祯驾崩,举国悲痛,连辽道宗都为他建衣冠冢,他用“仁”赢得了民心与敬重 ,“仁宗盛治”名垂青史。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乾坤宏大,日月照见分明”以天地为幕,日月为灯,道尽宇宙的浩瀚与澄明。《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坤二卦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力量,其宏大不仅在于空间的无垠,更在于万物演化的深邃。日月悬天,《尚书》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以恒定的光芒穿透混沌,既照亮山河大地,也映照人心幽微。此句暗含哲思:在广袤天地间,光明与真理永恒存在,万物皆在其审视下无所遁形,启示世人以坦荡之心直面天地,于明澈中洞见生命本真。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此句以宇宙之浩渺喻天理昭昭,言天地不容奸邪。恰如《尚书》“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如广宇包罗万象,自有公义准绳;《正气歌》中“天地有正气”,奸党之行悖逆浩然正气,必为天地所弃 。正义长存,奸邪终难遁形,彰显天道无私与人间正道。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使心用倖,果报只在今生”意为以奸猾狡诈之心行事,恶果往往现世即报 。此语暗合《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观,亦与佛家“现世报”思想相通。《菜根谭》有言“害人之心不可有”,世间因果循环,诡计虽可图一时之利,却难逃现世反噬。唯有存善念、行善举,方能立身长久。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善布浅求,祸福休言后世”,意为以平和之心广行善事,不刻意追求回报,更不必执念于身后声名祸福。此句暗合道家“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为境界,也呼应佛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因果智慧。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有言“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恰说明真正的善举当如春雨润物,不求显扬,如此方能超脱功利,达至纯粹的精神境界。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道出为人处世的根本智慧。机巧算计或许能谋一时之利,却如沙上建塔,难经风雨;本分守正则似夯基立柱,稳立于世。《增广贤文》云“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强调人若失却本分,终难长久。明代廉吏于谦一生恪守本分,“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便身处浊世,仍以清正立身,流芳千古。本分是立身的根基,也是抵御浮华诱惑的铠甲,唯有坚守正道,方能行稳致远。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万种强图,争似随缘节俭”强调刻意追逐万千繁华,不如顺应自然、恪守节俭。此语暗合道家“道法自然”之智慧,《道德经》云“去甚,去奢,去泰”,倡导摒弃过度欲求;亦符《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持家之道。节俭非守旧,而是以从容之心抵御物欲,于简素中觅得生活本真。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行心慈善,何须努力看经”强调善行本心比形式诵经更重要。佛家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增一阿含经》),六祖慧能亦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皆指向修行重在心性与实践。真正的慈悲不在经文表面,而在躬身助人、广施仁德,如范仲淹“先忧后乐”、林则徐“苟利国家”,以行动诠释大爱,方为慈善真谛。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意为:若心怀害人之念,即便熟读整部佛经也毫无意义。此语直击修行本质,强调修佛重在修心,善行与慈悲才是佛法核心。正如《金刚经》所言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修行者若执念于恶,便违背了佛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的根本。佛教倡导以慈悲、利他之心度人,徒有诵经之形而无向善之实,不过是舍本逐末,这也印证了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理念,修行需表里如一,方得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