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是一部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讲述大山里女校的创办过程的电影。然而,该片在首次观影后收到了许多观众的差评,而这些差评意见却出奇地一致。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男导演拍摄女性题材时夹带私货,雷点满满。观众认为电影中的角色设定存在问题,剧情将酗酒的母亲改为酗酒的父亲,扭曲了角色形象,并没有真正尊重女性和母亲这个形象。
此外,电影中一些角色行为与现实不符,例如让山区女孩逃学、逛街、吃喝玩乐,与她们实际生活困难的情况相悖,观众认为这是对女性和山区女孩的刻板印象。例如,在电影中,有一位山区女孩的母亲常年酗酒、不做家务、不干农活,经常家暴孩子,这一角色引起了观众的气愤。然而,有网友扒出来人物原型其实是酗酒父亲,这种改动完全颠倒了事实,不仅不尊重女性,也不尊重“母亲”这一形象。而在展示女孩子们拒绝学习的场景中,剧情让她们去逃学、逛街、吃喝玩乐,这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观众认为创作者并没有真正关心这些女孩子们,甚至将男性的观点强加在对女性角色的解读上。
其次,强行加戏胡歌成败笔。电影中过多强调女主角早逝丈夫的存在,并增加了胡歌扮演的董老师的戏份,观众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多余,而且给人一种女性成功是男性影响的错误印象。
最重要的是,导演将张桂梅校长污名化,观众对张桂梅校长被污名化也表示不满,认为导演通过这种手法削弱了张桂梅校长的独立能力和影响力。。导演在电影中过分强调了女主角的丈夫的存在,导致观众感到不适。观众认为,这个角色给予的戏份本可更简洁,对主线剧情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胡歌和海清的演技水准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两个人在一起显得十分违和。导演似乎想营造一种莫名奇怪的感觉,让观众觉得张桂梅是因为丈夫的死而失去了支撑和信仰,才将希望寄托在山区女孩身上。观众认为,这与女性的成功并没有必然联系,女性创业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她们自身的意愿和努力。另外,为了给张桂梅增加一些矛盾冲突,导演让其他怀孕的女老师提到她们的孩子,让两人上演争吵戏,观众觉得这些情节并不必要。
最后,电影本身品质问题也是观众差评的主要原因。观众认为剧情拖沓、煽情过度,结尾匆忙,整体质量不高。此外,电影在创作中没有真正理解张桂梅校长的事迹,而是通过加戏、夹带私货的方式进行炒作,观众对这种商业化做法感到失望。
因此,《我本是高山》在首波点映后收到了观众的差评。观众认为电影在处理女性题材时存在问题,男导演夹带私货,片中角色形象被扭曲,电影在剧情和品质上也存在欠缺。
总而言之,观众认为《我本是高山》在展现女性题材时,渗透着不尊重女性的思想。还有一些雷点,如把女性悲剧源头从父改成母,将女性大义局限于情爱之间,弱化女性群体的力量,将女性角色塑造得扁平化等等,使得这部电影离观众期望的成功描绘女性力量的题材相去甚远。此外,观众认为电影本身品质也不足以吸引人。情节拖沓、强行煽情,结尾仓促,让人感觉失望。虽然电影定档于11月24日登陆院线,但观众普遍对其表现持负面评价。
最后,有观众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话,能有一位女性导演重新拍摄出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更好地展现这位时代女性身上的力量。
即使这小编仍然推荐大家有时间去看这部电影,为我们时代楷模”张桂梅”先生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