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一次机会:放弃东征西征,在1860年全力北伐中原

史叙年华 2025-02-24 09:06:17

在1860年的时候,于天京举行了一场议事会呢。在这次会议上,关于接下来军队要朝着哪个方向进军的问题,像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这些诸侯王可展开了极为激烈的辩论哦。其中呢,洪仁玕和陈玉成他们俩是希望能够进行西征的,去和湘军展开作战呢,他们觉得这样做就可以确保上游地区的稳定,进而能够起到拱卫京师门户的重要作用呢。

李秀成和李世贤心里想着要去东征江浙地区,为啥呢?因为那里可是财税的重要之地,要是能把它拿下,那自身的实力肯定能大大增强呢。后来,经过一番商议,双方就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哦。那就是先去东征江浙,目标就是要把苏州、常州这两个地方给夺取下来。并且还定好了计划,在完成这次东征,拿下这两个地方之后,一个月的时间就准备班师回朝啦。等回到朝中安排妥当之后呢,接着就要开启西征啦,去和湘军展开作战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太平天国展开了东征和西征这两项军事行动,而且这两项行动几乎是一块儿进行的呢。不过呢,最后的效果却并不是那么理想,特别是西征这一块儿,情况挺糟糕的,它使得陈玉成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差不多都损失完了。这么一来呢,李秀成就算再有能力,可没了陈玉成主力的配合,也变得孤孤单单的,力量单薄,很难再有大的作为了。咱们再说说当时的局势哦,那是1860年的时候,太平天国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其实是有一定特点的。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如果太平天国当时能够改变策略,不选择继续进行西征和东征,而是果断地把军事重心放在北伐中原这件事上,说不定还真能有机会扭转局势,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呢。

从古至今啊,那些帝王们想要创建一番大业,那可不光得自身能力特别出众,手底下的兵力也得十分雄厚才行呢,而且还得懂得瞅准战略机遇期,就是在那些特别关键的时刻,得做出正确的方向选择。就拿太平天国来说吧,情况其实也是这样的。在它第二次成功摧毁了“江南大营”之后呢,这个时候选择北伐中原,那可真的算得上是极为明智的上策啦。

首先呢,要是选择西征前往上游地区,或者东征去往江浙一带,这当中存在的问题可不少,而且还都挺棘手的呢,处理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在传统的作战模式里,江南政权若想确保自身安全,往往得先控制住上游地区,只有这样,才具备进一步逐鹿中原的基础条件呢。洪仁玕和陈玉成当时也是秉持着这样的想法哦。他们满心期望着能够解除安庆被围困的局面,而后在两湖地区纵横驰骋,大展一番拳脚。可实际上呢,这种想法在当时的局势下是一点都不现实的,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阻碍呢。

在西征上游的过程中,太平军所面临的极为强劲的对手便是曾国藩、胡林翼统领的湘军,这支湘军给太平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甚至可以说,太平军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几乎找不到能够战胜对方的有效办法。那么,有人可能就会问了,湘军是不是真的就特别强悍呢?实际上,答案并非如此哦。湘军并非是那种强大到不可战胜的程度,真正的情况是,太平军自身存在着一些很明显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就导致他们没办法和湘军去比拼消耗。一旦陷入到那种需要不断消耗资源、人力等的持久战局面当中,太平军就会因为自身的那些明显不足而难以支撑,从而在与湘军的对抗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那湘军究竟是怎样去对付太平军的呢?在李续宾于三河遭遇惨败,七千精兵全部覆没之后,曾国藩就下定了决心,坚决奉行胡林翼所提出的“堡垒战术”了。他不再轻易地和太平军在野外展开决战,而是做出了另外的选择,那就是去打持久战啦。

在沿江展开作战、对各处要塞展开争夺的过程中,湘军有着一个极为突出的优势,那就是他们的水师力量。这水师对于湘军而言作用极大,就拿运输粮食来说吧,水师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稳稳当当地把粮食运送到军队所在之处,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军队的补给供应,让士兵们能有充足的粮草。而且呢,水师还有一个厉害之处,那就是它可以去截断对方的运输线路哦。一旦把对方的运输线给截断了,那对方城内的守军可就麻烦啦,很可能就会因为物资无法运进来,而被困在城里,陷入极为艰难的境地。而对于陈玉成来说呢,湘军水师的这些优势几乎是他没办法去有效解决的难题。

大家知道吗,太平军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水师。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事儿,比如说吧,粮食要怎么运到城里去呢?而且又要怎样才能保证粮道的安全呢?这对于太平天国来说,一直都是个没法解决的难题哦。就拿武昌、九江、湖口这几个地方来说吧,它们最后之所以会陷落,其实根源就是在“粮食”上。因为没有水师来保障粮食运输和粮道安全,粮食供应出了大问题,结果导致太平军不是被湘军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败的,实际上是败给了饥饿这个严峻的问题呢。

陈玉成要是和湘军拼消耗的话,那他是拼不过的。一旦双方陷入持久战的局面,陈玉成肯定是要吃败仗的。就拿太湖之战来说吧,当时陈玉成可是把鲍超、多隆阿逼得都快绝望了呢,形势一片大好,感觉都有希望重现之前三河大捷那样的辉煌战绩啦。可谁能想到呢,最后他却败给了胡林翼。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胡林翼成功切断了陈玉成所率领的太平军的粮道。要知道,粮道对于军队来说那可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没了粮食供应,太平军就没办法再继续坚守下去了,所以只能无奈地选择撤退。咱们设想一下啊,如果当时太平军的补给线能够一直保持畅通无阻的状态,那陈玉成肯定会继续组织强攻的。按照当时的形势发展来看,要是强攻持续一个月的话,恐怕所谓的“多龙鲍虎”的局面就会提前宣告终结啦。

那么,有人或许会问,要是李秀成全力给予支持的话,陈玉成是不是就能成功拿下上游地区呢?实际上,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李秀成所拥有的力量还并不是十分强大呢。而且,他还需要分拨兵力去驻守江浙一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算有心想要全力支持陈玉成拿下上游,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没办法做到呢。

大家想想啊,如果当时不进行东征的话,那“江南大营”就会重新组建起来,然后就会接着对南京进行围困。在这种情况下呢,当陈玉成和李秀成往上游去西征的时候,他们可就麻烦啦。一方面得时刻惦记着南京的安全问题,生怕南京那边出什么状况;另一方面呢,连个稳定的补给基地都没有。在这样诸多不利的条件下,他们最终也还是会遭遇失败的。

李秀成实力得以增强,其主要原因在于吸纳了从广西一路北上的那支多达20万的“扶朝天军”。时间回溯到1860年夏天,当时童容海、汪海洋、吉庆元等七十多位将领,他们对石达开表现出来的软弱状况极为不满,于是便率领着二十多万所谓的“杂牌军”踏上北上之路,而后选择加入到李秀成所统领的军团当中。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股力量的加入,李秀成作为忠王,才具备了能够与英王相抗衡的实力。

曾国藩和胡林翼那可是铁了心要跟太平军拼消耗,一门心思地要打持久战。为啥这么做呢?因为太平军还真就玩不起这持久战呢。您得知道,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前,太平天国可是处在军事上极为强盛的时期,那时候石达开都亲自去增援武昌了,可即便如此,面对曾国藩、胡林翼的这种战术,也没办法破解,甚至连蒋益澧这一关都没能过得去呢。

陈玉成和李秀成当时所掌握的精兵数量并不多,而且太平军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稳定的补给来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去击败湘军,并且在持久战当中获得胜利,这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儿呢。你想啊,如果真的能做到击败湘军并在持久战中取胜的话,那湘军也就不可能一路杀到安庆城下啦,恐怕早在武昌、九江这些地方的时候,湘军就已经被打败,栽跟头了。

在当时,太平军发起了东征江浙的军事行动,就军事层面来讲,所面临的压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呢。面对八旗军以及绿营军,太平军可以说是轻易地就占据了优势,把对方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大家要知道哦,在陈玉成作战失败并且不幸身亡之后,太平军整体的士气那可是相当低迷的状态呢。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秀成毅然发起了第二次东征行动,而这次东征的成果那是相当惊人的,一路上简直是横扫清军呢,都差不多快要把上海给成功拿下啦。

我们都知道,战争可不是仅仅局限于军事方面的问题,政治因素在其中那也是必须得考虑进去的呢。就拿晚清近代时期来说吧,在那个时候,列强的态度对于整个时局的走向可是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哦,算得上是影响时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啦。就说太平天国吧,当他们进行东征江浙,还有向上海发起进攻的时候,碰到的最大难题那就是列强了。列强在这个过程中给太平天国带来了诸多阻碍和麻烦呢。

在当时的局势下,列强的诸多利益集中在江浙一带。面对这种情况,清朝方面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试图通过让步来维持某种平衡或者获取列强的支持。然而,太平天国却截然不同,他们坚决不会这么做。太平天国的军队始终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对于列强提出的那些带有屈辱性质的和约,压根就不接受。在太平天国看来,国家的尊严和主权是不容侵犯的,绝不能因为列强的强势就轻易低头。正因为双方在对待列强和约这件事上态度迥异,存在着如此大的分歧,所以太平天国和列强之间很难达成合作。而列强呢,他们一切行动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既然太平天国不肯配合,不能满足他们在江浙等地获取利益的诉求,那么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能够顺利实现,列强便做出了选择,那就是支持清朝去镇压太平军,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他们在江浙地区的既得利益以及进一步扩张利益。

在1860年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仍在持续推进着,接下来马上就要发生八里桥之战了。就在这个当口呢,有件挺让人觉得奇怪的事儿,英法这两个国家,它们一边在北方和清军处于交战的状态,可另一边在上海呢,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它们竟然在上海对清军给予支持呢,不仅专门组建起了所谓的“洋枪队”,而且还直接派出军队参与作战,就这么和清军相互配合着,那配合的程度,还显得挺“默契”的呢。

李秀成展开了对上海的第一次进攻行动,在这一过程中,那可是连战连捷,一路顺利推进,眼看着就逼近上海县城了。这时候的清军呢,心里别提多惶恐了,完全没了主意,都已经做好了要溃逃的准备。可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英国方面居然直接出面进行干涉了。他们派出舰队,朝着太平军就是一通炮击,而李秀成在这一番攻击之下,也不幸受了伤。

太平天国走向灭亡之际,李秀成不幸被俘虏了。在他所写的自述当中提到这样一个情况,他说:“江浙地区之所以会丢失,这可并非是因为李抚台有多么厉害,关键在于有洋人的助力。要是没有洋人的掺和帮忙,江浙未必就会落入敌手呢。”从李秀成这番话其实也能看出来,当时太平天国进行的东征江浙行动,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政治方面以及外交方面的种种问题,其影响力和复杂性,相较军事方面的问题而言,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也就是说,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要比军事问题更加突出、更为关键。

其次呢,要展开北伐中原的行动,其关键在于找准清朝统治较为薄弱的那些地方去发起攻击。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紧紧抓住那种对自身发展极为有利的战略机遇期才行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局势中占据优势,推动相关事业的发展呢。

在1860年的时候,对于太平天国来说,西征和东征这两个选择呢,其实都算不上是特别好的策略哦。那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那什么样的策略相对会好一些呢?其实,北伐中原倒是有一定的可能性成为一条不错的出路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对比起来看,北伐中原它的可行性还是比较高的哦,而且获胜的概率相对来说也比较大,说不定这就是太平军能够实现逆袭、扭转局势的一个大好机会呢。

在1860年的时候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第二次把“江南大营”给摧毁掉之后呢,南方的八旗军还有绿营军啊,那情况可就糟糕透顶啦,基本上都已经是溃不成军的状态了。这时候再看看清朝的直属武装力量吧,剩下的能用的已经没多少啦,就只剩下北方的僧格林沁率领的军团,还有胜保带领的军团了,而且他们手底下也没多少兵马能够派上用场。

有这么一个军团,就是胜保军团,说起来它在整个局势当中啊,就有点像是来打酱油的角色。这胜保呢,倒也有一股子敢去战斗的劲头,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老是打败仗呢。而且啊,这人还有个挺特别的“名号”,被称作是起义军名将的“制造者”。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啊,胜保他有个所谓的特长,并不是在领兵出去真刀真枪地打仗方面有多厉害,而是擅长去招抚那些起义军。可谁能想到呢,最后就因为这招抚的事儿出了大问题,惹出了不小的麻烦,以至于惹得慈禧太后发了怒,直接就把他给处死啦。

僧格林沁可以说是比较能征善战的,但要知道,当时的八旗军队整体战斗力其实并不是很强劲哦。就拿僧格林沁来说吧,那段时间他在和两淮地区的“捻军”展开作战行动的时候,那可是常常吃败仗呢。要是没有袁甲三所率领的团练从旁协助的话,恐怕僧格林沁早就得提前经历类似后来在高楼寨遭遇覆没那样的惨败啦。

另外,当时英法联军朝着京畿一带发起了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僧格林沁和胜保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抵御英法联军,根本腾不出手来,也没有能力去阻止太平军进行北伐行动。就这样呢,太平军顺利地进入到了中原地区。而且,他们还得到了“捻军”的配合与协助,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阻拦,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没有人防守的地方似的,一路长驱直入,径直就朝着燕京那边杀过去了。

咱们来说说湘军,它可不是清朝直接统属的那种正规武装力量哦,实际上它带有很明显的私人性质呢,也可以说是后来“军阀”的一个雏形状态啦。清朝呢,在当时那种局势下,虽说会利用湘军去对付一些情况,可同时心里也对湘军存有防备之意。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对于清朝来讲,要是湘军和太平军相互争斗,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局面,那在清朝看来才是最为理想的情况呢。毕竟要是湘军发展得太过强大了,这对清朝来说可不见得是件好事,说不定还会生出其他的麻烦事儿呢。

咱们退一步来讲啊,就算湘军朝着北方进发了,那也不一定就能把问题给解决掉呢。要知道湘军它主要的优势在于水师方面,而且还能依靠后勤保障上的优势去推行那种“堡垒战术”。但要是让他们在野外和太平军展开正面交战,进行那种运动战的话,这可就不是湘军所擅长的啦,他们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咱们来说说李续宾为啥会败亡。他手底下可是有着七千湘军老兵呢,按说也算是有一定实力了。可结果呢,就一天的工夫,这七千湘军老兵就被陈玉成给打得惨败,几乎可以说是被“吃掉”了。这到底是为啥呢?原因就是啊,李续宾他没有采用湘军一直以来的传统战术,非得要和太平军去进行正面的交战,这就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结局。再说说后来曾国藩北上“剿捻”的事儿吧。他去对付捻军的时候,可真是被赖文光弄得晕头转向的,完全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了。为啥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赖文光采取的是运动战的打法,这种打法让湘军很不适应,根本就吃不消,所以曾国藩在“剿捻”过程中就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在1860年的时候,太平军发起了北伐中原的行动。当时呢,湘军面临着一个状况,就是很难向北去增援。而且,太平军的这次北伐行动并没有触犯到那些列强的利益,所以英法等列强呢,是不会对太平军的北伐进行干涉的。另外还有个情况哦,那时候英法正在攻打清朝呢,他们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京津地区啦。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太平军其实是应该紧紧抓住这次大好机会的,全力以赴地向北方进军,要是能把握好这个时机奋力一战,说不定就能够一举奠定大局,成就一番大事业呢。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这样一种情况,要是当时能成功拿下燕京的话,咸丰帝很可能就会逃到东北去啦。那这样一来呢,英法联军其实也就没有再继续进攻的由头了,说不定那场让人心痛的圆明园大火就能够侥幸躲过去了呢。再说说后面的情况哦,要是清朝的皇帝离开了中原地区,那南方那些团练武装可就没了统一的领导啦,就像是群龙没了首一样。到时候呢,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恐怕就只能各自为战,各顾各的啦。

在那个时候,清朝所处的状况就和黄巢起义之后的唐末时期特别相似呢。整个天下可以说是一片混乱的局面,各方有实力的势力纷纷崛起,他们彼此之间不停地进行争斗、讨伐,局势十分动荡。而太平天国呢,就是在这样各方势力混战不休的大环境之下,才存在着那么一丝逆袭的可能,进而有机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1 阅读:12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