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懒”对联:上联和下联一模一样,却成千古绝对流传至今

史叙年华 2025-02-26 08:27:56

古代念书人,最爱诗词与对联。从古至今,各个朝代都涌现出数不清的绝妙对联,那些对联,水平之高,堪称“绝对”,令人赞叹。

这副对联究竟是谁写的?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明朝能人辈出,徐渭才华出众,绝对算得上顶尖那拨人。然而,他运气糟糕透顶,世间少见。生活中各种不顺之事,仿佛都扎堆找上了他,简直倒霉到家。

徐渭出身于官家,他父亲曾任四川夔州府同知。照理讲,这般家庭背景,徐渭生活该挺顺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开始,徐渭刚出生没多长时间,他父亲就离世了。家里瞬间没了顶梁柱,生活状况急转直下,和以前相比,差了太多。

再说徐渭,他是小妾生的,家里庶出就他一人,几个哥哥都是正房所生。这使得他地位比别人低,打小就没少被哥哥们欺负。

之后,他亲妈被赶出家门,当家主母也离世,哥哥掌管家中事务。哥哥觉得他不干活白吃饭,对他恶劣。要不是碍于封建礼数和家族名声,恐怕早就把他扫地出门了。

但上天是公正的,徐渭小时候历经不少磨难,可偏偏极具才情。他6岁起念书,9岁就能写文章,十多岁时写的《释毁》,使他声名远扬。

稍有见识的人都能察觉,徐渭未来发展空间极大,前景一片光明。正因如此,许多家境殷实的人家纷纷前来,希望促成自家与徐渭的亲事。

有个姓潘的财主,知晓徐渭家境后,邀徐渭入赘他家。意思是等自己百年之后,徐渭能分一份家产,以此向徐渭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过去讲究兄长如同父亲般有决定权。徐渭哥哥老瞧不上他这个弟弟,就应下了这门亲事。徐渭一心想尽快摆脱家庭,所以对此也没表示反对。

潘家琢磨着在徐渭尚未功成名就时抢先行动,拉拢住这个日后可能的“大官”。但出人意料的是,徐渭参加科举考试,一路坎坷,极不顺畅。

徐渭二十岁才成为秀才,从那时起一直到四十一岁,期间参加了八回科举考试,可不管怎么努力,始终都没能考上进士。

为啥会这样呢?徐渭这人就爱自由自在,讲话也没个把门的,连科举考卷上都这样。他文章里挑出朝堂好多毛病,还编排朝廷重臣,像他这样的,谁愿意让他考上进士啊。

像当时的阁老严嵩,便是徐渭着重针对的对象。不难想到,只要严嵩还在朝廷掌权,徐渭想要考中就毫无可能。

徐渭本觉得这辈子也就如此,没什么盼头了。哪晓得,过了几年,生活竟意外有了点好转的迹象,打破了他原本认定的人生轨迹。

【生活刚刚有些起色,就面对接连打击】

那时,倭寇频繁侵扰明朝沿海地区,麻烦不断,后来竟发展到攻打城池。好在倭寇不懂攻城战术,城池未被攻破,可朝廷还是丢了面子。于是,嘉靖皇帝下令,必须严肃整治倭寇问题。

严嵩对嘉庆皇帝那可是不敢疏忽,就像对自家宝贝一样。正巧胡宗宪投靠到严嵩这儿,这胡宗宪本事不小,严嵩很快就重用他,让他当了浙直总督,负责对付倭寇的各种事务。

严嵩阵营里,胡宗宪是难得实干的官员。他听闻徐渭对倭寇情况了如指掌,还曾出主意成功击退倭寇。为此,胡宗宪效仿刘备请诸葛,多次诚心相邀,求徐渭出山助自己一臂之力。

徐渭本厌恶严嵩,可看胡宗宪一心要把倭寇问题彻底解决,态度还特别恭敬,那种诚恳劲儿让人没法拒绝,尽管他不喜严嵩,还是被胡宗宪打动。

最后,徐渭当上胡宗宪的幕僚,给他出点子。靠着徐渭的计策,胡宗宪在抗击倭寇一事上,接连打了胜仗。

按当前态势发展,徐渭未来的发展之路应该相当顺遂,前景一片坦途,似乎能收获不错的成果,有望朝着光明的方向大步迈进。

世事无常。胡宗宪借严嵩之势成就事业,却也因严嵩失势而坏事。他的命运与严嵩紧密相连,最终未能摆脱严嵩倒台带来的负面影响。

嘉庆十一年,严嵩垮台遭撤职查办。新内阁首辅徐阶和严嵩是死敌,刚上任就全力清查严嵩党羽。胡宗宪受牵连入狱,徐渭也因这事没了差事。

这时,礼部尚书李春芳邀徐渭当自己属官,徐渭痛快答应。可他生性洒脱,跟李春芳这刻板的“道学先生”处不来,便辞了职。这把李春芳惹火了,差点就治徐渭的罪,好在有好友帮忙说情,徐渭才没事。

之后朝廷又翻起旧账,对胡宗宪展开彻查。他昔日不少幕僚都受连累,徐渭整日忧心会查到自己头上。于是变得精神恍惚,多次试图自杀,却都没成功,前前后后算起来竟多达九次。

那会儿,他原配潘氏早早离世,身边的继室是张氏。可徐渭精神不太正常了,竟怀疑张氏背叛自己,一气之下把她杀了。这下他摊上官司,在大牢里一关就是十来年。

之后明神宗登基,实行大赦天下,徐渭这才摆脱困境。那时他已五十三岁,年纪颇大,身体也大不如前,俨然一副老人模样。

【晚年迟暮,留下一副“最懒”对联】

后来,徐渭一门心思扑在书画创作上。他的书画声名大噪,众人竞相求取。到了晚年,徐渭就靠卖书画与诗作来维持生计。

别看徐渭外表洒脱不羁,实际上内心极为敏感。随着年岁渐长,他常回想自己坎坷半生,那些经历在他心里刻下痕迹,看似洒脱的他,心中藏着对过往“不如意”人生的万千思绪。

某天,他忽有所感,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能好好读书时却不爱读书,想认真读书时又不具备好条件去读。

虽说上联和下联乍看毫无差别,但巧妙借助“好”字的多音字特点,让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

上联讲的是,他年轻时具备读书的条件与机会,却因看不惯世俗而没好好珍惜。这就导致连续几十年参加科举,都未能取得任何成果。

下联表达的意思是,他年事已高,渴望能潜心读书,然而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已经没了读书的机会,纵有此愿,却难以实现。

透过这副对联能够发现,徐渭心生悔意。这副对联里似乎藏着他内心的懊恼,字里行间让我们察觉到,徐渭对过往的事已有所后悔。

徐渭晚年才发觉,年轻时太轻狂,浪费了不少光阴。他心想,要是当初专心考功名入朝,说不定早就能扳倒严嵩实现抱负。他觉得没中进士才导致自己失意,凭他本事,考中进士本非难事。

实际上,大家心里明白,就徐渭那脾气,就算在朝廷谋个官职,也很难融入其中。他早晚会因不合群,被人排挤,最后只能无奈离开朝堂。

他的经历,在相当程度上由她的个性造就。他骨子里是艺术家的脾性,却怀揣着朝廷高官的志向,这便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根本缘由。

但话说回来,要是徐渭没历经诸多波折,恐怕也难有日后那般高的成就。你看,历来那些大艺术家,哪个不是经人生大变故,才实现突破,创作出伟大作品。世间难两全,人生可没回头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