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最有名的四首诗:五十逆袭封侯,四首诗写尽盛唐风骨

诗词人柳月青 2025-04-26 15:46:29



高适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是官三代,但当在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

只是谁能想到,这个靠“种瓜卖钱”糊口的穷书生,会在56岁成为唐代唯一封侯的诗人?而他的人生,也堪称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逆风局”。

公元723年,高适20岁,第一次进京赶考的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青衫,在朱雀大街被达官贵人的车马溅了一身泥。想献诗求仕,却被守门人当叫花子驱赶。“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豪言,在现实面前碎成齑粉。

夜里睡在破庙,听着老鼠啃食书箱,他咬碎牙关写下:“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别韦参军》),那时的他,大概以为这辈子就要在田间终老。

唐朝的入仕之路还有一条,那就是投军。

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几年后,高适突然顿悟:与其困在书斋里穷愁,不如去边塞找条生路!于是他背着破包袱北上,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做幕僚。大漠的风比长安的冷眼更刺骨,却吹开了他的诗魂。

他见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的荒诞,也目睹过“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的惨状。当别的文人在客栈里叹“春风不度玉门关”时,他早已跨上战马,在狼烽燧火中写下“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铁血诗篇。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满朝文官抱头鼠窜,年过五十的高适却逆流而上,单骑追上逃亡的唐肃宗。从监察御史到淮南节度使,他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别人一辈子的仕途。

当他身着紫袍站在朝堂时,回望前半生的“渔樵岁月”,或许才懂得:所谓“大器晚成”,不过是命运给厚积薄发者的勋章。

一、《燕歌行》——边塞诗里的“铁血正能量”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前面的序言写到:

唐玄宗开元26年,也就是公元735年,有一位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一首《燕歌行》,并拿给高适欣赏。高适看完之后,感慨于边疆戍守的的艰辛,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这首诗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更是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全篇大体可分四段。

首段八句写出师。

开篇如战鼓轰鸣,“破残贼”三字带着书生少有的杀伐气,谁说文人只能写风花雪月?童颜可以随军出征,为国争光如此英勇的将军也得到了天子的特赐,略有得宠而骄之意,为后文轻敌伏笔。接着的四句接写出征的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也是为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

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黄昏中的孤城、凋零的塞草、稀疏的兵阵,画面越苍凉,越见战士的悲壮。高适没写“悲壮”二字,却让你隔着千年都能听见风沙中的呐喊。后四句则写到了晚上已经是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

末段四句总结全是。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人用汉代名将李广对比当下庸将,骂得含蓄却锋利。

更动人的是,他没有陷入绝望,而是用“忆李将军”种下希望——这就是高适的“正能量”:哪怕现实再黑暗,也永远相信光明会来。

别人写边塞多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的哀伤,高适却在血泊里喊出“死节从来岂顾勋”。这种“明知前路难,偏向虎山行”的孤勇,像极了他自己的人生。

二、《别董大》——失意者的“阳光宣言”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约在747年的冬天,高适在睢阳与琴师董庭兰相遇。此时,高适功业未就,董庭兰也不得不离开长安,两人都是穷得叮当响的“失败者”,一个考场失意,一个无人赏识,却在破客栈里喝出了盛唐最温暖的离别。

比起唐诗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这首诗仿佛是一曲慷慨的悲歌,用真诚的情谊、坚强的信念,为灞桥的柳色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前两句是环境的熏染。高适先泼一盆冷水:黄云蔽日、风雪交加,这大概是最惨的离别场景了。换作别人,早该写“执手相看泪眼”了。

后两句突然反转。明明自己混得像“飞蓬”,却反过来安慰朋友:别愁,你的才华早晚会被看见!这就像两个穷光蛋互相打气:“兄弟,咱们以后肯定能成事儿!”

最动人的鼓励,从来不是成功者的居高临下,而是两个失败者抱在一起说“我们值得更好的”。而高适的“正能量”也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身处泥泞时,仍愿意为对方点亮一盏灯。

三、《除夜作》——中年人的"深夜独白"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写于除夕之夜。这个"达旦不眠",阖家围坐守岁的夜晚,诗人却在旅途中漂泊。

此时高适已经47岁,他奉命送兵到清夷,风尘仆朴归来时,投宿在蓟门旅馆,感慨于除夕之夜自己独宿旅馆的孤寂,听着邻家的欢声笑语,写下了这首"孤独者的心声"。

前两句寒灯、旅馆、不眠夜,三个意象道尽漂泊心酸。"客心何事"看似自问,实则是对命运的不甘:我为什么要在别人团圆时流浪?

后两句不直接写自己想家,却说故乡亲人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不感叹岁月流逝,只说"霜鬓明朝又一年"。中年人的无奈,都藏在这欲言又止里。

人到中年,谁没有过"万家灯火无一盏为我而亮"的时刻?但高适的特别,在于他的孤独里藏着不甘——霜鬓又如何?明朝过后,又是新的一年,我还能再拼一次。

这种"认怂但不服输"的倔强,正是"大器晚成"的伏笔。

四、《送桂阳孝廉》——给年轻人的“逆袭指南”

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这同样是一首送别诗,是送别一位年轻人赴考时所写。

整首诗看似应酬诗,却藏着高适一生的智慧。他从一个长者的身份出发,对即将奔赴考场为自己的前程拼搏的后生给予鼓励。千万言语,浓缩在这二十八个字中。

前两句诗人先从现实出发,澄清利弊:你看,多少年轻人像你一样进京赶考,可是即使参加了科举也还是穷书生。别把功名想得太容易。

后面两句则是勉励:但你记住,今天因为失意而不得不选择回家重新苦读的人,他日完全有可能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后直上云霄!

这并不是所谓的毒鸡汤,而是高适的亲身经历,因为他的人生也是他50岁后才开始逆袭。

比起“金榜题名”的俗套祝福,这四句诗更为贴切,高适告诉年轻人:一时失意不算什么,人生是场马拉松。

就像他自己,前半生“白身”又如何?只要不放弃,终有“云霄万里”时。这碗“迟来的成功学”,比任何鸡血都更有力量。

结语:高适的“逆袭哲学”:为什么他的诗永远不过时?

从田间农夫到边塞诗人,从潦倒书生到封候重臣,高适用一生证明了三件事:

1. 大器晚成不是借口,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他在青年时期才开始写边塞诗,却一鸣惊人,因为那些年的种地、流浪、碰壁,都是在积累生命的厚度。

2. 正能量不是盲目乐观,是看透真相后的继续战斗:他见过官场腐败(《燕歌行》)、体会过世态炎凉(《别董大》),却依然相信“天下谁人不识君”。

3. 真正的成功,是活成自己的光:比起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他更像现实中的你我——会焦虑、会失败,但永远留着一口气,等着命运转机的那天。

读高适的诗,与其说是读盛唐气象,不如说是读每个普通人的“逆袭梦想”。他让我们相信:只要你不停止奔跑,哪怕50岁,也能追上属于自己的风。这,大概就是他穿越千年仍动人的终极密码。

0 阅读:32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