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佩服的两个半人之一,每次见到他都要行跪拜礼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5-03-14 15:24:55

司马懿可能是三国最成功的谋士了,不仅奇算善谋,屡立战功,而且狡诈狠辣,在官场上总能谋定而动,为司马氏后来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

能让司马懿高看一眼的人委实不多,从史书中看,也就两个半。

诸葛亮算一个。

234年诸葛亮去世,司马懿到蜀军营地里转了一圈后,感叹道:

“天下奇才也。”

夏侯玄算半个。

239年曹芳继位,司马懿向夏侯玄询问执政事宜,夏侯玄口若悬河,搞了一大篇。

司马懿听完后,评价说:

“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皆大善。”

之所以算半个,是因为夏侯玄提出的其他建议,司马懿并不完全赞同。

最后一位,就是司马懿的老乡,河内耆老、曹魏九卿之首常林。

一、司马懿抬轿

在《三国演义》中,常林并没出场,所以并不为人熟知。

还多亏了司马懿给他抬轿子,让常林不至于一丢丢人气都没有。

226年曹叡继位,司马懿已经是四大顾命重臣(另三人为陈群、曹真、曹休)之一,但每次见到同乡的前辈常林,仍然要恭恭敬敬地行跪拜大礼。

而常林也泰然自若地接受,别人担心是不是不太好,他却说:

“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

司马懿跟我论的是长幼之序,给年轻人做个榜样,而非官职高低。我不畏惧权贵,不必制止这种行礼。

做官后的常林,史书中并无更多资料,反倒是没做官时的他,更为出彩。

二、扶危济贫

常林的家乡河内郡属于司州,权力中心地带,是三国时最不太平的地区之一。

1、190年,河内太守王匡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盟。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王匡在郡内大搞检举揭发,严刑逼供,强迫疑犯家人拿钱赎命,不交钱的连宗族一块儿收拾。

常林的叔叔也无辜被抓进牢房,常氏家族都害怕极了,不知所措。

还是常林出手来解决问题。

常林找到王匡的一个叫胡母彪(复姓胡母)的老乡,说:

“现在大家都恨董卓,河内郡临近京城,王匡正该借此机会振臂一呼,笼络人才名士,这样的话,天时、地利、人和才算兼备。但他现在这么乱抓人,怎么能算得上人和呢?”

胡母彪听后,立刻写信责备王匡,常林的叔叔因此获救。

这个给力的胡母彪,和当时天下闻名的名士、“八厨”之一的胡母班名字接近,而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层关系。

2、救济邻居

救出叔叔后,常林赶紧举家搬迁到了上党,在山中种地为生。

这一年正赶上旱灾、蝗灾双至,大家都没有收成,唯独常林一家丰收了。

于是,常林把邻居们都喊来,将粮食整升整斗地分给大家,共渡灾年。

到处都是兵荒马乱,再加上自然灾害,如此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常林能慷慨解囊,难怪陈寿会高度夸奖他了。

3、与张杨对抗60多天

常林还曾保护过邻居。史载:

陈、冯二姓,旧族冠冕。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馀日,卒全堡壁。

说陈、冯两家旧官族和常林是邻居,继王匡之后的河内太守张杨想霸占这两家的财产和女人,就派兵围住了他们家。

常林路见不平,带着自己的宗族子弟,居然能和张杨整整对抗了60多天,最终保全了陈、冯两家,守塔成功!

张杨是个练家子,勇武过人,东汉末年诸侯群雄之一,参加过反董联盟。

他抢自己辖区内的民众财产,一看就是一方豪强的作派。

但195年汉献帝东归洛阳时,张杨曾背着粮食、带着兵保护过皇帝,并积极参与了洛阳的重建工作,说明他还不是一个毫无底线的人。

因此,面对品德高尚的常林,张杨肯定是没下死手。

常林侍奉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任主子。

在那个胜者为王、逐利纷争的乱世,道德往往成为最廉价的殉葬品。

常林却终生都保持着美好的品行。

他为官清清白白,不畏权贵,历任各职都能做到政绩斐然。

陈寿评价常林:

“至林能不系心於三司,以大夫告老,美矣哉!”

常林与和洽、杨俊、杜袭、赵俨、裴潜并列立传,陈寿称这六人都是当世品行美好的名士。

尤其常林,他拒绝担任三公,以光禄大夫致仕,是最美的一个。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相较于隐士,常林是有担当的。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