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雨水开始渐多了,见过墙体返潮吗?人也是一样,体内的湿浊达到一定的关键程度时,就会经由某些特定的部位透发出来,还伴随着一种独特的气味。《黄帝内经》有言:“湿性重浊,其性趋下,久湿3处易臭”。这些气味,实际上是身体脏腑功能出现失调的“提醒信号”,今天,木子就来简单讲讲。
1、脚臭
《素问》有言"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双足作为人体低处,恰似湿浊沉积之地。若脾胃运化水湿之力衰减(脾属土,土虚则水泛),湿热沿着经络向下注入足部,就像沼泽地中那些枯枝败叶一样,不但使脚汗变得黏腻如胶,而且湿浊下行则络脉阻滞。
2、口臭
中医强调“脾开窍于口”,而且其实脾属土,如果被湿所困,就好像田地遭遇到了水淹一样,这样的话,它的运化功能肯定会变得迟滞起来。
食物在胃中滞留并酵化,腐臭气味沿着食道逆向直冲而上,进而酿成了难以涤除的口臭。这股气味绝非口香糖所能轻易遮掩的,简直如同食物酵化后所散发出来的刺鼻气息一样。
3、腋下臭
腋窝实为肝经之关键,《医宗金鉴》写道:“狐臭皆为风湿患”。肝属木遇湿便腐,湿热沿肝经至腋下,生成了难闻之味。盛夏时节,阳气外浮,湿热上冲得更为厉害,如此一来,那股异味便显得格外显著。
拍打三处,催动三焦气化
1、拍腋窝
肝木郁结之时会转化为火,有节奏地轻拍腋窝,既可达到疏肝解郁、利胆的功效,又能防止肝木过旺克制脾土,从而避免湿浊加剧。右手四指相并,拍击左腋窝50次,接下来换另一侧再度进行。
2、拍腿窝
膀胱经属水主气化,弯腰拍打腘窝委中穴(膝后凹陷处),左右各50次。此穴在《灵枢》当中称“膀胱经合穴”,犹如人体排水的闸一般,其促使湿气下行之效明显。
3、拍脚底
肾属于水且主代谢,涌泉穴作为肾经的井穴,借助水土相互滋生的原理来提升脾的运化功能(土克制水同时水又润泽着土)。早上光脚踏在卵石路上走几步,睡前用手掌拍打足底的涌泉穴(也就是足掌前方13处的凹陷部位),这样的话,会达到至佳状态。
忌冷饮护脾阳(脾土畏寒如冻土难生万物);
勤运动促气化(动能升阳,阳旺则湿散);
畅情志防肝郁(肝郁克脾则湿浊内生)。
湿退身轻感受到以下变化
当湿浊渐渐消散之时,身体就如同那经阳光充分晾晒的棉絮般舒展开来,具体表现为:
1、头目清明
头面紧绷感,悄然消失,双腿宛如卸下沙袋般轻盈,此乃脾阳振奋之征兆。
2、二便调达
大便从那种黏在马桶上的“烂香蕉”样变为了成形的条状;小便呢由之前的茶色浑浊状态,转变成了清亮透明的样子,这就标志着三焦水道又重新通畅了。
3、舌象变化
舌苔从厚腻的“苔毯”状态退化为淡红薄苔,而且边缘的齿痕,也在逐渐地平复,这昭示着湿浊,已然去掉了大半。
当脚底干爽、口气清新、腋下无异味时,正是身体发出"湿浊已清"的信号,此时更需巩固调养,防止湿邪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