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穴位有妙招,4个要点需记牢

经络技巧 2025-04-11 22:34:38

很多人现在找穴位老觉得不好找准,其实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书上的穴位定位只是简单的位置区域,并不是每个人的穴位都在那里,所以很多人按揉穴位后效果并不太好。今天,木子教大家一个方法,找穴位就非常容易,而且只需要4句话即可。

一,穴位藏在肌肉的缝隙里

人体就像一件精致的毛衣,肌肉的分布像是编织出了很多相互交错的“纹路”;而穴位呢,一般都在这些纹路的交汇处。比如说你要是用力握拳,前臂就会鼓起一条,纵向的肌肉,在这肌肉的外侧,有个凹陷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经常用来缓解头部不舒服的列缺穴。这里不光是肌肉之间自然形成的凹槽,还是经络运行很重要的节点。

为什么这里容易聚气血?

中医觉得,肌肉的空隙,乃是气血运行的低阻力范围。就如同河流那般,碰到岩石之时,会产生漩涡;气血于肌肉间隙当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汇聚起来。有研究表明,这些位置通常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末梢,以及毛细血管,对于外界的反应会更强一些。

找穴技巧:顺着肌肉的走向,轻轻地按压,在遇到微微有凹陷,或者感觉酸胀的位置时,或许就是穴位所在之处。

二,骨头是天 然的定位标尺

骨骼乃是人体的支架,这个时候也是确定穴位位置的关键参照之物。譬如膝关节外侧的足三里穴,处于胫骨前嵴(也就是小腿正面的骨头凸起的地方)往外横向相距一指之处;再者后腰部的肾俞穴,坐落于二腰椎棘突下方,旁边大概两指宽的位置,只要能够摸到脊柱的凸起,就能方便地找准位置。

中医将骨骼归为“水”属性,骨骼周边的穴位一般与补养及稳固根基有联系。比如按压膝盖附近的穴位,这样的话,既可以凭借骨骼的支撑力去传递压力,而且能够借着“水生木”的五行原理,间接地对肝胆功能起到调养的作用。

找穴技巧:“一摸二量三感受”:先触摸骨性标志,再用手指宽度测量距离,通过按压确认酸胀感。

三,筋膜的交界处藏着黄金点

筋膜是包裹着肌肉的一种弹性薄膜,而穴位多处于不同筋膜的交界地带。比如手腕内侧的太渊穴,就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的凹陷处,这里既是肌腱活动的“关键之地”,也是手太阴通道的起始点。

筋膜网络,被中医视作“经筋系统”,其职责在于传递与维持身体的张力。在筋膜相互交汇的地方,进行按压,这就犹如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一样,能够使局部的分布更加均衡。从五行的角度而言,筋膜属于“木”(对应肝胆),对这些区域稍加按揉,竟然有助于舒缓紧绷的情绪。

找穴技巧:活动关节(比如说转动手腕啦,亦或是脚踝之类的),接下来去观察皮肤皱褶明显那些凹陷之处。用指尖横向轻轻地扫过,在遇到阻力,突然减小的那个位置,有可能是筋膜间隙。

四,筋与筋的交叉口穴位集中

典型的例子,是虎口处的合谷穴:当拇指与食指并拢之时,在一、二掌骨之间那肌肉隆起的高点处,便是这片“筋络十字路口”的所在。再如脚背的太冲穴,位于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前方那凹陷之处,同样处在肌腱交错的战略位置。

中医认为,多条经络通道的交汇点,能产生“共振效应”。现代解剖学显示,肌腱交叉处,往往有密集的神经感受器,按揉这些区域,可触发更广泛的生理调节。而且中医所讲的“共振效应”,与现代解剖学中肌腱交叉处的神经感受器、及生理调节存在关联,实际上这也为中西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今天就讲这么多,大家慢慢吸收,明天见。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