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4卷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
咸和三年(戊子,公元三二八年)
本文重点:
身为名将,即使眼睁睁看着外围战的辅助部队陷入死地,也要死死的盯住自己战略进攻的重点而不放松,就算是辅助部队全军覆没,但是只要自己重点进攻的敌军主力被打败,那么战争的全局就能胜利。

原文:毛宝言于峤曰:“下官能留陶公。”乃往说侃曰:“公本应镇芜湖,为南北势援,前既已下,势不可还。且军政有进无退,非直整齐三军,示众必死而已,亦谓退无所据,终至灭亡。往者杜-非不强盛,公竟灭之,何至于峻,独不可破邪!贼亦畏死,非皆勇健,公可试与宝兵,使上岸断贼资粮。若宝不立效,然后公去,人心不恨矣。”侃然之,加宝督护而遣之。竟陵太守李阳说侃曰:“今大事若不济,公虽有粟,安得而食诸!”侃乃分米五万石以饷峤军。毛宝烧峻句容、湖孰积聚,峻军乏食,侃遂留不去。
这段时期简直就是毛宝的高光时刻。关键时刻他再次站出来,说服陶侃,主动请缨去断掉了苏峻的军粮。此举让陶侃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于是留下了。

原文:张健、韩晃等急攻大业;垒中乏水,人饮粪汁。郭默惧,潜突围出外,留兵守之。郗鉴在京口,军士闻之皆失色。参军曹纳曰:“大业,京口之扞蔽也,一旦不守,则贼兵径至,不可当也。请还广陵,以俟后举。”鉴大会僚佐,责纳曰:“吾受先帝顾托之重,正复捐躯九泉,不足报塞。今强寇在近,众心危逼,君腹心之佐,而生长异端,当何以帅先义众,镇壹三军邪!”将斩之,久乃得释。
郗鉴的表现就比陶侃要强的多,同样面临危险的境况,郗鉴表现的更坚定。桓彝同样如此,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郗鉴展现出了名将应有的冷酷素质,即使是心腹将领犯错,摇动军心,也要杀之,这样的将领一定能打胜仗。

原文:陶侃将救大业,长史殷羡曰:“吾兵不习步战,救大业而不捷,则大事去矣。不如急攻石头,则大业自解。”侃从之。羡,融之兄也。
各有各的任务,守住大业是郗鉴和郭默的责任,而攻打石头是陶侃的责任。大业危急,就去救援大业,那就相当于把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敌人。殷羡的办法就是他打他的,我打我的,我们不用大老远的去救援大业,我们加强攻打石头的力度,就是反面的救援了大业。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其实这也是名将应有的冷酷素质。身为名将,即使眼睁睁看着外围战的辅助部队陷入死地,也要死死的盯住自己战略进攻的重点而不放松,就算是辅助部队全军覆没,但是只要自己重点进攻的敌军主力被打败,那么战争的全局就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