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彩礼老了靠谁?从养儿防老到嫁女养老,谁在逼农民算这笔帐?

鲁八两 2025-04-21 18:50:52

不靠彩礼老了靠谁?从养儿防老到嫁女养老,谁在逼农民算这笔帐?

彩礼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近些年因为高额彩礼引发的诸多争议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经济压力、性别权力等多个维度。

事实上,高额彩礼的确在异化婚姻,于是不少人把婚姻被视为“交易”。这种物化倾向虽然被抵触,但就如“订婚强奸案”一样,它却体现彩礼背后的结构性失衡。

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存款9.22万亿,合每人增加存款约6.6万,数据很好看,但这其中有多少属于农村居民存款呢?

农村人存款并不容易。所以对于动辄十几或几十万彩礼,很多家庭需要求亲戚朋友帮忙拉饥荒。

彩礼做什么用?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它不是用于子女的婚姻,而是承担了养老保障功能。

看这几个事例:

河南的王大爷有高血压,一盒降压药50块,每月光吃药就得花200块,而养老金只有180块,吃药根本不够。女儿要出嫁,王大爷要了18万彩礼。

女儿婆家咬牙借钱给了彩礼,但婚后女婿打工还债,多年没有给王大爷一分钱生活费。

云南的陈老汉,儿子结婚时女方要了30万彩礼,亲家很坦诚,彩礼一半给儿子娶媳妇,一半留着我养老,儿子要是靠不住,我还有钱请人送饭。

江西张大姐的独生女小芳嫁到了外地,张大姐要了25万彩礼,理由也很直白:就一个闺女,这钱就当给我们老两口养老了。

每个女婿家里都觉得这是“卖女儿”,但还是东借西凑的对付着清了。

这些高额彩礼的背后,无不与养老纠缠在一起。

女方父母有钱养老了,男方父母却在叹气:本想靠儿子养老,结果彩礼债拖垮全家,将来养老是问题。

这是一个有点讽刺的社会现实,高额彩礼和养老难成为了死循环,为什么这样呢?

看看农村的养老现状会发现,很多已经陷入了困境。

有些老人原本指着养儿防老,但近些年儿女也被房贷车贷弄得工作生活一塌糊涂,很多人无暇顾及在老家的老人。

他们打工十年都还不完债,拿啥给爸妈养老?这样的状况并不少见。

于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必须自力更生,他们不敢不干,否则真的养不活自己,靠每月一两百的养老钱?吃药都不够。

咋办呢?现实状况让嫁闺女的父母不得不做更多的考虑。

这是高额彩礼的原因之一。

如何让农民老了不靠彩礼也能活?或许个这局面短期很难破。

有人说,如果把农村养老金涨到500块-1000元,可能状况会改变很多。

的确,社会保障机制如果能向农村老人倾斜一些,高额彩礼的状况或许能改观一些。

其实,当农村出现空心化之后,愿意扎根农村的工厂企业会极少。当岁数大了,打工的机会更少,生活需要的经济来源若指着地里供产,根本不切实际。

所以,若能让50岁以上的人在家门口就能干临工挣养老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现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每个人都知道彩礼不是养老保险单,但是农村老人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每个高额彩礼的争议后面,其实都有一个看着会心酸的故事。它们反映了一种无奈:农民不是贪心,是真怕老了没人管。

当老来没了收入,就只能狠狠心,用女儿的彩礼来当养老保险。

有的老人很直白,说不靠彩礼,老了我能有饭吃有钱看病吗?

有人这样总结,说养老有保障,婚姻才能谈感情,养老没了着落,彩礼就得拼命要。

对于这些,你能简单说他们自私吗?

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可能才是高额彩礼的本质。

尤其是只有女儿的家庭,当女儿出嫁后,其劳动力和收入将转移到夫家。彩礼就会被视为对女方家庭失去劳动力的经济补偿,有人称作“代际补偿”。

社会学调查显示,在甘肃、江西等彩礼高昂的农村地区,许多家庭明确将彩礼用于父母的医疗费用和养老储蓄。

所以彩礼不仅是世俗问题,更是现实问题。

青年男性因为支付高额彩礼而负债,婚后需优先偿还债务,着削弱了夫妻赡养双方父母的能力,最后形成“彩礼越高—负债越重—养老越难”的恶性循环。

诚然,随着新农保普及和农村医保的覆盖,部分家庭对彩礼的养老依赖有所降低,但在经济落后地区,这一功能仍未有根本改变。

这是个难题,需要有人去解。

或许,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家庭的生存安全感和养老预期,才能逐步消解“彩礼=养老钱”的畸形关联,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

否则,山西订婚强奸案只会成为情绪泄口,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你觉得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