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俗之一,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象化社会实践。从家园遗产的视角来看,春节的原生主体是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他们以“一体多元”的模式共同庆祝这一节日,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春节的实践形态,从时间上来看,作为非遗的“春节”指的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大年)这一段时间,尽管不同地区有一些差异,但有一些基本的流程是固定的。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或家族成员的聚集、迎接新年的准备工作、除夕的团圆饭和守夜、新年初一的祭拜和拜年等。此外,各地还会举办庙会、社火和灯会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实践逻辑。春节的非宗教性、非政治性以及稳定性和延续性,使其在当代能持续焕发活力。春节文化中的团圆、祈福和迎春等主题,更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这些主题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礼俗与社会等各类关系的规训与恪守,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家国情怀的实践。
春节作为文化遗产,具有价值共享性,其主体包括创造、持有和延续这项遗产的原生性主体,以及参与保护、共享遗产价值的次生性主体。春节的普遍性意义在于指导规训民众的家园生活,强化精神家园构筑实践。通过春节的庆祝活动,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也能够增强对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源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让这一重要节日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永恒象征。
参考文献:吴兴帜,梁昭莉.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J/OL].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网络首发). https://doi.org/10.13501/j.cnki.42-1328/c.20250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