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归顺皇太极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被封为王爵,时称“三顺王”,他们的所属的军队也很有特色,孔、耿的部队被命名为“天佑军”,尚可喜的部队被命名为“天助军”。

然而问题是,清代的军队不是八旗就是绿营,根本没有特殊的编制,那么三顺王所属的部众到底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呢?借着这个话题,御史与诸位来聊一聊八旗汉军。
八旗汉军的组建过程努尔哈赤时期,有很多辽东汉人被俘获或是主动投降的,这些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隶属于八旗满洲下的“奴仆”,或从事劳作或随军征战,受到满洲贝勒大臣的剥削和奴役。因此到了天命后期,辽东汉人对满洲产生了仇恨心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金的政权。
皇太极继位后,归顺的汉人数量呈倍数增长,而且孔、耿、尚三王来归,使得后金在火器方面的运用上了一个台阶。所以皇太极心中有了组建八旗汉军的构想。

天聪六年,皇太极下令汉人十丁抽兵一人,当时共有汉人1580户,这部分人被组成了一旗汉军,由佟养性统率。但是佟养性于当年七月病逝,这支汉军便由马光远率领,所用的旗帜为黑色,这也是八旗汉军组建之始。
崇德二年七月,汉大臣等上奏,建议按照满洲旗制整顿和增编汉军。皇太极采纳了建议,将原先的一旗汉军一分为二,以石廷柱为左翼一旗固山额真;以马光远为右翼固山额真,其旗色仍沿用黑色。不过此次整编,八旗汉军是严格按照满洲的样式编壮丁为牛录的。
二年后,随着明军的节节败退,更多的降兵降将归顺大清,汉兵的人数不断增多,二旗汉军的编制已经不够用了。皇太极又分汉军二旗为四旗,每旗设牛录额真、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等。

四旗汉军皆为“正”,正黄旗固山额真为马光远,正白旗固山额真为石廷柱,正红旗固山额真为王世选,正蓝旗固山额真为巴颜。
旗色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原先的黑色旗被取消,定正黄旗旗色为蓝色镶黄边,正白旗旗色为蓝色镶白边,正红旗旗色为蓝色镶红边,正蓝旗旗色为纯蓝色不镶边。
崇德七年六月,松锦大战结束,清军获得了重大胜利,收降了大批明军,使得四个汉军旗编制不敷使用,为了加强管理,皇太极下降汉军扩编为八旗,正式称为八旗汉军。整编后的八旗汉军各固山额真为:

正黄旗祖泽润,镶黄旗刘之源,正红旗吴守进,镶红旗金励,正白旗佟图赖,镶白旗石廷柱,正蓝旗巴颜,镶蓝旗李国翰。
根据满洲老档的记载,整编后的八旗汉军共有161个牛录,其中正黄旗23个,镶黄旗23个,正红旗14个,镶红旗20个,正白旗27个,镶白旗16个,正蓝旗23个,镶蓝旗15个。
八旗汉军之制确定后,与满洲、蒙古一样改用了相同的旗色。而且从八旗汉军的主要骨干人员来看,大部分都出自大凌河的明军将领,其中祖大寿子侄都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三顺王军队编制的特点在整编八旗汉军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孔、耿、尚的部众编其中。而且他们来归的时候,皇太极也没有将他们的军队分拨在八旗贝勒属下,而是原封不动的让他们继续领导。这与祖大寿的情况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王的军队既不属于八旗满洲也不属于八旗汉军,而是一支独立于八旗系统之外的军队。所以皇太极将孔、耿的部队称为“天佑军”,尚可喜的部队称为“天助军”。
三王所用旗色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孔、耿两部用“白镶皂”色旗,尚可喜的军队用“于皂旗”中用白圆心为饰”,可见三顺王与佟养性、马光远的旧汉军不是一个系统。
崇德七年整编八旗汉军时,孔有德就上奏皇太极,请求将所属部队隶属于汉军八旗下。皇太极接受了建议,将三王部属在“八旗汉军下一同行走”,令孔有德归属汉军正红旗,耿仲明归属汉军镶蓝旗,尚可喜归属汉军正黄旗。

三王入汉军旗后,又面临了一个问题:他们本身已封为地位尊贵的王爵,那么在本旗中如何与固山额真相处呢?
为此皇太极也想出了一个办法,名义上让三王归属汉军旗,但是他们的部队并没有与八旗汉军融为一体,仍然直属于三王,在重大战争时,直接听命于皇太极。
皇太极是一个手段极为高明的皇帝,他继位先后组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本质就是为了遏制其他权势熏天的贝勒,以巩固自己的皇权。

但是满洲八旗是国家根本,皇太极又不愿意看见蒙古、汉军过于强大,尤其是汉军。三顺王下属的军队就有数万人,一旦正式归属汉军,那么无疑就是从满洲权贵的嘴里抢食,这一点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三顺王的编制名义上是在汉军,其实地位又不如真正的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