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何在官场上总是麻烦不断?说白了就是他不收礼,也不送礼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4-19 18:02:35

左宗棠之所以被后人尊敬,除了他收复新疆之大功外,他本人为官清廉也是重要的加分项。作为中兴名臣、权势赫赫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一生受理学熏陶尤深,在钱财方面除了俸禄,其他一概不受。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一直兼任“茶马使”一职,这个职务是全国总督中的独一份。和其他兼职不同,茶马使是有固定薪俸和别敬的。左宗棠在任的十年中,尽管也支取了这笔薪金,但从来没有使用过,也没有查看过。

光绪七年,左宗棠卸任陕甘总督要离开兰州时,他命人将存银的仓库打开,从第一天到最后那天支取,总共是三十万两银子,按照官场惯例,这笔银子属于左宗棠的私人财产,完全可以带走。但是左宗棠清点之后,统统交给了继任总督杨昌浚,并叮嘱他“到了急需银两的时候,可以动用此款”。

后来督建兰州的黄河铁桥时,用的就是这笔款子。当时的报纸将其称为“左氏基金”,称最早的兰州黄河铁桥为“左公桥”。

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内,给当地办了不少的公益事业,修路架桥、修建书院等等。其中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

光绪三年,左宗棠在兰州外城的西北修建了一座贡院,在院外包筑了一段长240丈的外城。同时又整修原有的外城,城根宽一丈数尺,深一丈余,城高三丈三尺,顶宽八尺多。

这一工程用工170多万,耗时一年,由11个防营士兵合力建成,预计估价13万两银子。由于是士兵负责修建的,实际上只用了2万多两银子用于购买原材料。

如此便宜的工程报到工部之后,却被驳回了。理由是朝廷有定制,修建城垣必须按照工部规定的价格,规定的做法,然后才能按照正常程序报销。

工部要求左宗棠重新提交工程造价单,也就是让他伪造一个清单。如果满足了工部的要求,无论多贵也能报销。工部之所以这样做,其本质就是要从中贪污工程款。但是左宗棠不愿意造假,一怒之下由自己来出这笔款项。

左宗棠独树一帜的清廉作风实在是与晚清官场格格不入,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光绪七年,左宗棠奉旨入京时,就被崇文门的税吏挡在了门外。崇文门是官吏、百姓、货物入京缴纳税银的门关,门吏要收入门钱。

只要是在地方任职期满后返京的高级官员,在城门口都要缴纳一笔银两,具体缴多少,要视具体的岗位而定。优差肥差的外官甚至要交上数万两。

左宗棠是陕甘总督,按照当时的定价他要缴纳四万两银子,左宗棠不肯支付,并称他是奉旨前来北京,要是见皇帝也要付钱,那么这笔钱就应该由朝廷来出,他自己是坚决不会给的。

双方相持不下,左宗棠在城外滞留数日,才得奉准入城,最终也没有付门费。进城的第二天,正巧慈禧太后生病,由慈安太后召见。因过于激动,左宗棠流下了眼泪,慈安问他为何落泪,他说自己的眼睛原来就不好,在旅途中遭风沙的吹打。

慈安问他可有办法防治,左宗棠说通常要戴眼镜,当他掏出眼镜时却不慎落在地上打碎了。慈安命太监将咸丰皇帝用过的一副眼镜取来,赐予左宗棠。

左宗棠受此恩赏,一下子轰动了朝廷,有羡慕的也有嫉妒的,也有趁机勒索的。一个太监就向左宗棠索要赏钱,而且左宗棠此时又入值军机处,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管理兵部事务。

在京师,这样的高级官员任命照例都是由太监来传旨的,而接旨之人也要赏一大笔银子给太监。左宗棠这点数还是有的,他当即赏给太监一百两银子,太监嫌少,后来又继续赏了五十两。

太监继续询问到咸丰皇帝的眼镜一事,说这是天大的恩荣,继续索要银两。左宗棠对此非常愤怒,没有给他。后来他和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谈到此事,曾纪泽说左宗棠此事欠妥,银子还是要给的。可是太监竟然索取二万两,后来还是恭亲王出面说和调解,左宗棠很不情愿地给了八千两银子了事。

左宗棠不但自己为官清廉,也严格教育后代不可沾染官场习气,讲少爷排场。

光绪五年底,他听闻四子孝同要到西北省亲,就写信嘱咐儿子住到兰州总督府衙,只许用一个厨子、一个打杂、一个水火夫,除此之外不能再多用人,要注意简朴节约,也不要外出应酬。

同治九年,左宗棠的原配夫人周氏去世后,长子孝威的身体很差,去西北探亲时,由次子孝宽当家。次年孝宽便加盖了司马桥旧居后栋,左宗棠知道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左宗棠位列封疆二十余年,每年的俸禄多达数万两,但是他却不愿用这些银子为儿孙添置产业,他认为子弟欲有所成就,必须经历磨练,所以他把自己的俸银都用于公益事业了。

近代对左宗棠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秦翰才对左公之清廉作了一个概括:

“文襄公是一个清廉的人,一介不取,一尘不染,布衣素食,过着他淡泊的生活。所以虽经费支拙万分,时闹饥荒,而仍能号召朋僚部属,收群策群力、一心一德之效。”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