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克斯
2025中国资产到底能走多远?
这几天的港股也好,A股也好,我看到两类完全不同的投资者。
一类是去年就已经进入市场,年后市场涨的比较快,比较急,他们担心市场又开始调整,所以准备止盈了。
另一类是前面没有敢入市,对这个市场反弹还存在很大的疑问,认为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好转。
然而,今年以来海外投行都开始唱东升西落自己的观点开始变化,准备长线布局。
所以你看,这两类投资者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两个投资决策。
那么,到底谁是正确的呢?
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感觉自己最近有点怂。
虽然特别看好A股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相应的板块,确信这两个板块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但我又看到港股市场上的资金数据,今年两个多月,南下资金已经净流入3000多亿,过去占有定价权的外资长线资金并没有净流入。
因为南向资金不能做空,理论上,如果外资认为市场涨的太高了,是可以开空仓成为南向资金的对手盘的。
所以,单靠南向资金到底能够拉动港股多久?
这是过去2周,我一直在担心的事情。
是不是我的格局小了?
截止今天,恒生科技指数已经涨了近36%,领跑全球。
而纳斯达克指数去回调超过10%。
如果中国资产重估的逻辑存在,那么应该市场应该怎么去演绎呢?
不可否认的是造就年后东升西落的市场情况,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的科技价值需要被重新评估,deepseek横空出世,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的认知。
第二个因素是地缘叙事改变了。
特朗普政府引发的全球信任危机,关税壁垒推升的通胀预期,导致资金流出美国。
第三,从目前中国资产的估值来看,是相对更低些。
纳斯达克指数的动态市盈率是39倍,恒生科技指数的动态市盈率是25倍。
所以从上面三点来看,中国资产其实是有很大的优势。
那么,未来上涨的动能在哪里?
我觉得可能有两方面的预期差会产生上涨的动力。
第一方面就是市场低估了中国AI产业化的能力,虽然deep seek的出现有改善部分市场未来的前景,但是还没有完全体现未来产业化的潜能。
第二方面是资外资还处于观望的状态。当前外资持仓的比例仅为7.5%,而在过去两年当中,主动型外资连续低配,未来一旦中国基本面的改善,这些长线外资就会流入。
理想情况下,中国资产的重估可能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估值的修复阶段,也就是当前。
这个时候主要的催化剂就是宏观政策的变化,deep seek,机器人等技术的突破,引发的中国科技的重估。
这个时候率先上涨的是港股科技龙头,A股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主线。
第二阶段就是业绩驱动阶段,可能要到今年的第三季度。
主要的催化可能是来自于AI相关的爆款应用,不断的落地人工智能产业链各个环节,全面兑现的业绩增长.
这个时候市场主线还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并且扩散到上下游的相关应用领域。
看到上市公司业绩好转的机构投资人,即使以前比较悲观的也会转为乐观。
而且那些专注投资亚太市场的外资也会开始流入,这个阶段可以把它称作为成长型股票的牛市。
第三阶段就是中国资产的全面重估。
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咱们中国要走出通低通胀,这是一个必要元素。
这需要宏观政策的配合,中国经济顺利转型顺利,AI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劳动力, 这三个条件加成。
到那个时候,个人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都会全面的乐观,并且贡献增量资金。
外资的态度也将大幅的改善,重新回流到从低配到标配状态。
欧美的长线资金也开始回流,那个时候可能消费等行业已经全面起来,市场不再是只依靠于科技板块。
如果上面三个阶段能够顺利的演变的话,那么现在咱们中国资产处于的位置就是预期转向,加上估值修复,政策加持的三重红利期。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推演,不确定因素也是有的,比如贸易争端的加剧,AI发展的不及预期,导致我们无法走出通缩。
当然,我更加倾向于前面一个剧本,不管有没有达到第三阶段,我觉得我们会进入第二阶段的科技型的牛市确定性是比较高的。
大家怎么看今年的市场?
#股票财经##今日A股##上证指数##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