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智慧:人在发财之前,一定要放下“3样东西”,别不信

阿胖教您成长 2025-04-29 03:59:42

很多人在赚钱上都走入了误区,以为赚不到钱是不努力,没天赋,其实只是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

有人是因为放不下游戏,有人是因为放不下面子,有人是因为放不下家庭等等,那到底我们该放下哪些东西,才能让自己赚到更多钱呢?稻盛和夫的智慧或许能给到你答案。

他小时候日子很惨,不仅患上很难治好的病,成绩也很差,连初中升学考试都能失败,由于成绩太差,毕业选择的公司连工资都发不起。

但因为放下了一些东西,他的人生开始了逆袭,创立的两家企业都变成了世界500强,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了日本著名的经营之圣。

在学习了稻盛和夫的智慧后,我发现人在发财之前,一定要放下“3样东西”,别不信

放下 “短视的投机心态”,告别 “赚快钱” 的致命诱惑

传统观念里,“富贵险中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等俗语深入人心,许多人认为抓住短期风口、进行高风险投机是快速发财的捷径,于是盲目跟风参与各类看似暴利的项目。

稻盛和夫的观点却截然不同:真正的财富积累绝非依赖投机取巧,而是源自对长期价值的坚守与深耕。

短视的投机心态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它就像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让人血本无归,唯有摒弃这种心态,专注于创造可持续的价值,才能走上稳健的财富之路。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强调 “以心为本”,他认为企业和个人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将目光放长远,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短视的投机思维就是用过去的逻辑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必然难以成功。

稻盛和夫创办京瓷初期,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市场竞争。

当时,有不少人建议他涉足热门的电子游戏产业,认为这样可以快速赚取高额利润。

但稻盛和夫不为所动,他坚信陶瓷材料领域的潜力,专注于研发精密陶瓷技术。

即便在研发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投入大量资金却迟迟看不到回报,他依然没有放弃。

正是这份对长期价值的坚守,让京瓷在后来的半导体、通信等领域大放异彩,成为全球领先的精密陶瓷制造商。

在现实生活中,短视的投机心态无处不在。

有人看到直播带货火爆,便盲目进入这个行业,没有任何准备和积累,只是希望快速分一杯羹,结果往往铩羽而归;有人听闻某个新兴投资项目回报率高,不做深入调查和分析就投入大量资金,最终被骗得倾家荡产。

而那些能够持续积累财富的人,都懂得放下这种投机心态。

例如,一位普通的面包店老板,专注于提升面包品质和服务,不断研发新口味,经过多年经营,将一家小店发展成连锁品牌;一位程序员,深耕某一领域的技术,持续学习和提升,最终成为行业内的专家,获得高薪和丰厚的项目回报。

怎样让自己放下短视的投机心态呢?

1、制定长期目标:明确自己 5 年、10 年甚至更长远的财富目标,将注意力从短期收益转移到长期价值创造上。

2、建立价值判断体系:学习基本的经济学、金融学知识,提升对投资项目、商业机会的价值判断能力,不盲目跟风。

3、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在面对短期诱惑时,学会克制自己,思考行为的长期后果,拒绝为了眼前利益牺牲未来。

4、专注核心领域:找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持续深耕,通过提升专业能力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放下 “过度的自我设限”,打破 “我不行” 的思维牢笼

许多人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还未尝试就给自己设置了重重限制,“我学历不够”“我没有资源”“我年纪大了” 等借口层出不穷,认为自己天生不具备成功的条件。

稻盛和夫却认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过度的自我设限是阻碍财富增长的最大敌人。

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外界条件,而是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只要敢于突破自我,打破思维牢笼,就能发现新的机会,创造意想不到的财富。

心理学中的 “自我效能感” 理论指出,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动机和最终结果。

当一个人过度自我设限时,自我效能感降低,就会回避挑战,错失许多机会。

稻盛和夫提出的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 公式中,思维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陷入自我设限的消极思维,即使拥有再高的能力和热情,也难以取得成功。正如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中所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 而过度自我设限,恰恰扼杀了这个 “意念”。

稻盛和夫出身于普通家庭,大学毕业时恰逢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四处碰壁,但他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在进入一家濒临破产的陶瓷公司后,全身心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当时公司设备简陋、资金短缺,同事们都认为不可能取得突破,但稻盛和夫却坚信自己可以改变现状。

他吃住在实验室,反复尝试各种配方和工艺,最终成功研发出新型陶瓷材料,为公司带来了转机,也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过度自我设限的现象屡见不鲜。

想创业的人,因为担心失败、害怕失去稳定收入而不敢迈出第一步;想学习新技能提升收入的人,因为觉得自己年龄大、学习能力差而放弃尝试;想转行进入高薪行业的人,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相关经验和人脉而望而却步。

而那些勇于突破自我设限的人,往往能收获意外的财富。

比如,一位 40 多岁的家庭主妇,放下 “年纪大、不懂互联网” 的顾虑,学习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带货,成为小有名气的主播,月收入远超之前的工作;一位普通的工厂工人,通过自学编程,成功转型为程序员,薪资大幅提升。

那我们该怎样打破“我不行”的思维囚笼,把很多事做的更好呢?

1、记录消极想法:当脑海中出现 “我不行”“我做不到” 等念头时,立刻记录下来,分析这些想法是否合理。

2、寻找成功案例:多了解与自己背景相似但取得成功的人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打破自我设限的思维。

3、设定小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从容易完成的小事做起,逐步建立自信,证明自己的能力。

4、学习成长型思维: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通过努力和学习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放下 “狭隘的利己主义”,走出 “独善其身” 的财富误区

在逐利的社会环境中,不少人秉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的观念,认为在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只有处处为自己谋利,才能积累财富。

稻盛和夫的 “利他经营” 哲学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真正的财富源于利他,只有先帮助他人实现价值,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

狭隘的利己主义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会破坏人际关系,失去合作伙伴和客户的信任,最终阻碍财富的增长。

稻盛和夫在经营企业时,始终将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认为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利他,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利己。

稻盛和夫在创办第二电电(KDDI)时,日本电信市场被垄断。他之所以决定进入这个领域,并非单纯为了盈利,而是希望打破垄断,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更便宜的通信服务。

在 KDDI 的经营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推出一系列惠民套餐和服务。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幸福,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这种利他的经营理念,让 KDDI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日本第二大电信运营商。

海底捞的成功同样得益于利他思维。

海底捞始终将顾客的体验放在第一位,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从细节入手满足顾客的需求,如免费美甲、擦鞋、提供儿童游乐区等。

同时,海底捞也非常重视员工的利益,为员工提供高工资、良好的住宿条件和晋升空间。这种利他的经营模式,让海底捞赢得了顾客的口碑和员工的忠诚,成为餐饮行业的标杆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那我们怎样才能变得更利他呢?

1、培养同理心:在与他人交往和商业活动中,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利益。

2、主动提供帮助:每天或每周做一件利他的小事,比如帮助同事完成工作任务、为邻居提供便利等,逐渐养成利他的习惯。

3、寻找共赢机会:在商业合作或人际交往中,积极寻找双方都能受益的解决方案,避免零和博弈。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0 阅读:29

阿胖教您成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