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五四”先贤们忽视了什么?

中华神秘文化 2020-11-25 23:25:43

近代以来,关于中学与西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争论,就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个焦点。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展开了猛烈的冲击,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五四”先贤们为了表示毫不妥协地反封建的决心,主张对传统文化可以全盘否定;又为了表示对民主与科学的坚定信念,主张可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其中一些言论,可谓石破天惊——

比如胡适先生的“百事不如人”论: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还有钱玄同等先生的“废除汉字”论: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

“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这些主张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以后的文化及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也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

不过,在经过多年的讨论之后,主流舆论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先进文明。

所谓全盘抛弃传统文化,不仅在事实上不可能实现,而且会给一个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对于这个问题,当代很多学者都有过论述;其中,著名学者庞朴先生的论述尤为精彩,可以说是从道理上捋清楚了,为什么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路,走不通!

下面,我们就对庞先生的论述,作简要介绍:

文化,由结成为社会的人所创造,又创造着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

它同组成社会的人群息息相关,又同人群的社会变迁步趋相续,这正是文化赖以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就像一切物体都存在于空间、时间中一样。

由文化在一定空间存在(即必然同一定社会的人群相关),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性;

由文化在一定时间存在(即必然同一定的社会变迁相关),产生了文化的时代性。

任一时代任一类型的文化,无不从属于一定的民族,超民族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正如超空间的物体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某种文化既是某个民族的,同时也是某个时代的,正如超时间的发展物是不可思议的。

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它们尽管不同,甚至会对立,但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

文化的时代性是变动不居的,而民族性则相对稳定。

以时代性论,各个不同的文化可以比较,也可以评价,可以评出文化发展上的先后;

而以民族性论,各个不同的文化可以比较,却不可以评价,不能评出民族文化的孰优孰劣来。

由于文化有时代性,所以有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由于文化有民族性,所以有文化的传统问题。

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所以任一文化的现代化,都是自己传统的现代化;任一现代化的文化,都包含着它自己的传统在内。

传统和现代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正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一样。

“五四”先贤们高扬文化的时代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变革精神。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洋文化一个时代,因此要用新时代的科学和民主,去变革旧时代的腐朽与落后,这在当时,以及历史上,无疑都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而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当成是互相排斥的,用时代性去排斥民族性,用现代化去否定传统。

他们没有看到,西洋文明固然是现代的,但并不因此就可以无条件地适用于其他民族和国家,因为它还是民族的。

西方的现代化文化,是现代化了的具有西方传统的文化;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传统的道路。其中确有很多可供其他民族参照吸取的东西,但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它还具有民族性。

与忽视了西方文化有其民族性相应,“五四”先贤们也否认中国未来的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他们将愚昧、专制等与传统划上等号,直至提出“废除汉字”、“百事不如人”之类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的偏激主张来,而使自己的脚跟离开了中华大地。

对于上述观点和论述,您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