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清代典制,宗室亲王爵位由其嗣子承袭。其中,铁帽子亲王之嗣子承袭后仍为亲王爵位;而一般亲王的嗣子则遵循降等袭爵原则,承袭郡王爵位。此乃清史基本常识。然而,关于亲王其余子嗣的封爵情况,大众知晓程度则相对有限。
【宗室爵位中的世子、长子】
相较于明代,清代的宗室爵位制度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明代,皇子受封亲王乃既定规制,亲王之子嗣亦必定获封郡王。然而,清代则不然,皇子并非皆能获封王爵,亲王的诸多子嗣中,亦非人人皆可晋封郡王。
自顺治以降,宗室爵位体系细分为十四等,其中涵盖亲王世子与郡王长子。“世子”与“长子”之称,易引发概念混淆。通常而言,人们往往会将亲王世子及郡王长子,视作法定的爵位承袭者。但需明确,事实上,“世子”与“长子”仅为有名无实的虚衔,并不必然意味着能够承接爵位。
在宗室高等爵位的序列体系中,依序排列为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郡王长子、贝勒及贝子。然而,就爵位继承规则而言,亲王世子在继承时,既不会晋升为亲王,亦不会降格为郡王;与之类似,郡王长子于继承之际,既不会擢升为郡王,亦不会降至贝勒之位。
从严谨的学术界定而言,世子与长子通常未被纳入正式的宗室爵位体系。故而,清代的宗室爵位实则呈现为十二等且包含若干级别的架构。
在封建王朝爵位体系中,亲王爵位承袭方式主要分为世袭罔替与降等承袭两类。然而,二者在具体的爵位承袭制度内核上存在一致性。依循既定规制,亲王薨逝后,其爵位承袭人选由皇帝御笔钦定,通常而言,嫡长子获承爵位的情形更为普遍,但并非一概而论。若亲王离世时并无子嗣,便需依据宗法制度,从宗室成员中择选一人过继,以承继亲王爵位,此乃遵循延续家族血脉、不绝子嗣这一重要原则。
【其他诸子是否授爵需要考试】
乾隆时期,鉴于宗室人口不断繁衍,清廷针对爵位授予举措渐趋严谨。具体而言,自亲王至辅国将军这一爵位层级,除一子可承袭爵位外,其余子嗣年满二十岁时,均需参与官方统一组织的考核,此制度在官方语境中被称作“考封”。
宗人府每岁皆向朝廷呈递一份涵盖应考宗室成员的名录,待皇帝核准后,择良辰举行考试。此次考试的组织与实施,悉由宗人府全面统筹。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翻译、马射及步射三项。
考试成绩存在明确等级划分。三项成绩均达优秀者,朝廷将授予相应封爵。若逢皇帝嘉奖恩宠之时,此类人员最高可获封贝勒、贝子之位;然而,通常情况下,多被封为镇国公。若成绩为两优一平,则封爵等级降低一等,授为辅国公。成绩呈现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者,封爵等级降二等,获封镇国将军。至于成绩为三平,或是一优一平一劣者,封爵等级降三等,被授予辅国将军之衔。
若亲王诸子考试成绩呈现一优两劣、一平两劣或全劣之情形,则不予封爵,且明令禁止其参与下一届考试。此类未通过考核者,极有可能终身无缘爵位,至多获封四品顶戴。若其后代亦难有建树,便会逐渐沦为闲散宗室,所领俸禄与八旗兵丁等同。
自乾隆朝始,对于亲王爵位承袭制度,明确规范为降等承袭模式。然而,此降等并非毫无约束。依据相关定制,当亲王爵位递降至镇国公或辅国公层级时,通常会进入世袭罔替阶段。与之相对,亲王其余诸子所获爵位,遵循世降一等且无下限的规则。以乾隆帝最小之子庆亲王永璘之孙奕劻为例,因其并非庆亲王爵位的法定承袭者,故而初始获封仅为辅国将军之衔。
亲王降等袭爵制度在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严格施行。以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为例,其育有七子。依据相关规制,除法定继承人长子绵勤外,其余诸子所获封爵等级相对较低。其中,三子绵总获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子绵傧则受封镇国将军。
以雍正帝之子和亲王弘昼为例,其众多子嗣中,仅次子永璧得以承袭亲王爵位。其余顺利成年的诸子,所获封爵普遍较低。如四子永瑸,受封镇国将军;七子永琨,则被册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亲王降等袭爵也不绝对】
依据宗室爵位传承规制,通常情况下,亲王薨逝后,其爵位由儿子降等承袭为郡王。然而,亦存在个别例外情形,部分幸运者可直接承袭亲王爵位。例如,前文所述的和亲王弘昼,其逝后,儿子永璧得以承继和亲王之爵;而成亲王永瑆故去后,其子绵勤同样袭封亲王爵位。
依据朝廷典制,若亲王之法定继承人于战事之中建有卓越战功,抑或在职任上展现出斐然政绩,可依具体情形,酌定授予其承袭亲王爵位之资格。此规定所秉持的核心原则为:承袭者自身必须具备重大功勋。
此外,皇帝的个人情感因素对爵位继承模式亦有影响。以永璧、绵勤为例,因乾隆帝与嘉庆帝的赏识,他们得以通过推恩的方式袭封亲王爵位。然而,此类情形仅存续一代。待至第三代,便须严格依循降等承袭的原则执行。
实际上,铁帽子王虽享有特殊爵位名号,但其爵位并非恒固不变。在铁帽子王的后裔传承过程中,爵位变更屡见不鲜,诸多继承者的爵位被褫夺。以怡亲王一脉为例,其发展历程波折不断。辛酉政变后,第六代怡亲王载垣的怡亲王爵位曾暂停承袭达三年之久;而庚子之乱期间,第八代怡亲王溥静因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遭受联军鞭笞,最终毙命,其爵位亦随之被革除。
无论是享有世袭罔替特权的铁帽子王,抑或是遵循降等承袭制度的亲王,皆需以皇权的至高利益为根本遵循。若背离此原则,其余一切便如镜花水月,皆为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