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有时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东西!
懂的人甘之如饴,不懂的人连门槛的都摸不着,而本文要讲的著名演员张良和其妻子王静珠的爱情,就是伟大的爱情。
王静珠、张良
有多伟大呢,接下来要开始讲了……
王静珠为了张良放弃北京的好工作1955年,是张良最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张良出演了电影《董存瑞》,饰演的也是主角董存瑞,大家都知道,董存瑞是个光荣的优秀战士,而张良也对董存瑞战士心怀敬畏,在表演的时候,张良使出了全部的能力来尽量演好这个角色。
而张良,也做到了。
在成功饰演董存瑞之后,全国各地的姑娘们都非常喜欢和崇拜张良,当然,不仅是因为张良一表人才,更重要的是因为被张良的演技所折服。
但是,就在追求张良的姑娘中,有一个人却说出了与众不同的话。
王静珠、张良
这个姑娘,就是王静珠。
王静珠看了《董存瑞》,也很喜欢张良,对其也崇拜追求,但是王静珠的追求不是盲目的,更多的是知音,是心心相惜。
在所有人都追求张良,说尽好话的时候,只有王静珠勇敢的指出了张良表演上的不足,因为王静珠是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动画设计员,是懂表演的。
而张良听到这个不同的声音后,也很是感兴趣,半分羞恼都没有,反而和王静珠开始了对表演的讨论和指教。
久而久之,两人相爱了。
不过可惜的是,两人工作的地方完全不一样,王静珠在北京,而张良在北大荒,所以就算再有好感,也只能隔着距离。
面对这样的处境,王静珠率先“出手了”,在当时,拥有一份北京的工作简直来之不易,甚至是全家荣耀的象征。
张良剧照
而王静珠为了去北大荒陪着张良,毅然决然放弃了北京的工作,为的就是距离张良可以近一点,两人能够永远在一起。
发生这件事情后,王静珠的家人都在指责批评女儿,而王静珠却毫不在乎,能和爱的人在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深情,也将张良感动的不行,当时就确定了王静珠将会是自己一生的爱人,永不分离的爱人。
得到了爱情的支持,张良在北大荒工作的也更有干劲了,而王静珠也陪伴着张良,虽然两人在北大荒住的地方还是有段距离,不能天天相见,但是在生活中,王静珠还是给予了张良巨大的支持和鼓励。
有一次,张良在演习中因为表现突出,获得了三等功的奖励,领功后,指导员也主动找到张良,询问这个喜功你想报给谁啊?
张良全家福
张良笑了笑,表示报给王静珠吧。
指导员不知道这是谁,于是询问这是什么人?
张良回答王静珠是他的未婚妻。
这下,张良和王静珠的事情也在部队中火速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从北京来的王静珠就是张良的未婚妻,而王静珠为了张良,甘愿放弃北京工作的事情,也很快被众人知晓。
大家纷纷艳羡这段感人伟大的爱情。
周总理夸赞张良演的非常好因为张良在部队中立功获奖,机会也多了起来。
就在这时候,张良北京的朋友正好有个电影项目,于是朋友们来到北大荒为张良说情,表示有个电影项目需要张良去演。
张良
部队知道张良平时表现好,于是很快放行了。
就这样,张良来到了电影《战上海》剧组,在电影中,张良饰演的是战士小罗,一经播出后,受到了极大的反响,大家都纷纷夸赞张良这个角色,表示张良演的太好了。
正因如此,张良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北京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开始关注和重视起了张良,于是在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张良调到厂内,当起了专业的电影演员。
真是命运捉弄人啊!
王静珠为了张良放弃了八一厂的工作,来到了北大荒,这下张良又调走了北大荒,来到了八一厂工作了。
不过嘛,两人的爱情经得起这时间的考验。
王震
很快,张良被调到了八一厂工作,而王静珠则留在北大荒的文工团工作,做记者,做采访,不过老天是眷顾他们的,有一次农垦部长王震来到北大荒视察,发现了王静珠,于是立马下令把王静珠调回了北京。
果然,上天不会辜负这对恩爱的人儿。
终于,两人可以结婚永远在一起了。
结婚后,张良和王静珠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张良努力的拍电影,先后在《打击侵略者》、《林海雪原》、《三八线上》……等等多部影片中出演,都有不俗的表现。
而王静珠也写着剧本著作,事业发展的也很是顺利,两人的爱情结晶也在这时候出生了,此时,两人都幸福不已。
1962年,张良最重要的机会来了。
《哥俩好》剧照
这一年,张良接到了电影《哥俩好》的邀请,在电影中,张良一人分饰两角,出演了一对兄弟大虎和二虎,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张良用出色的表演完成了这两个角色的演绎。
凭借着优秀的演技和演出,张良彻底一炮而红,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1963年5月,第二届百花奖颁奖礼举行,在这一届颁奖礼上,张良凭借在《哥俩好》这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获得了第二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成功拿下了影帝奖杯。
颁奖结束后,大家举办了庆功宴,就连周总理和陈毅老总也来参加庆功宴,为演员们庆祝。
张良看着周总理很是激动,一直不敢上去打招呼,有些拘束,而周总理很是大方,率先看到了张良,于是周总理主动开口说道:
“张良,你过来,我找你有事。”
张良、周总理
张良听到周总理呼唤后,也走了过去。
等张良来到身边后,周总理高兴的握起张良的手,表示张良演的太好了,当然,《董存瑞》演得也好,不过在《哥俩好》这部电影中演的更好,就像一个真正的战士。
张良也害羞不已,表示自己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周总理笑了笑,随后喊来大家一起合影,大气的周总理觉得获奖演员们才是主角,于是让主角们坐在中间,而他和陈老总坐在旁边。
陈老总也丝毫不介意,和周总理笑着就坐在了合影位置的旁边,将中间的位置交给了获奖的演员们,演员们也很是感谢周总理和陈老总的关怀和爱护。
合影
而这张合影,张良一直保存的很好,至今还在家中的客厅上挂着。
张良劳动时受伤了让王静珠很是心疼1969年,在组织的安排下,张良带着家人们前去辽宁发展,体验生活,来到了辽宁本溪县。
其实按照安排,应该要跟着大家一起去村里参加劳动的,不过因为王静珠的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所以便将张良一家安排在了本溪县附近,这样一来离医院近,方便随时医治。
既然选择参加劳动,那就一定要好好做,张良也是个能吃苦的,从不叫喊,在分配下,张良前去县木材厂参加劳动。
不过,有一次劳动的时候,张良却出了意外。
一天上午,木材厂刚刚出了一批新的木头,不过人手不够,而张良也是个热心肠的,便去帮忙去了。
张良
只是没想到的,因为木头垛上有点没放好,所以最上面的木头滑动了,再加上大家搬搬扛扛的,木头彻底动摇滑了下来。
张良眼疾手快,立马大喊让在木头垛旁边的工人离开,与此同时,张良拿起一根铁棍朝着木头垛跑去,准备用铁棍挡住滑下来的木头,不然的话会造成大家更多人的受伤。
只是张良有些着急了,没来得及想太多,这根铁棍压根挡不住滑下来的木头的冲击力,而张良也抵挡不住木头的冲击力,连人带棍被砸飞了,有一个木头甚至打到了张良。
大家都吓坏了,连忙上前查看工人们的伤势,大家都还好,只是张良有点意外,经过工人检查,张良的肩关节和左手骨折了,必须得打上夹板了。
在家里休养的王静珠得知后,一下子吓坏了,丈夫虽然能吃苦,可是也没有受过这么重的伤,不会以后留下什么后遗症吧?
张良
张良倒是很乐观,一直安慰着王静珠,而王静珠为了让丈夫尽快好起来,每天都会烧一盆热水,然后用毛巾给张良热敷,让他的肌肉和血脉尽快活络起来,然后尽快好起来。
在王静珠的照顾下,张良很快就好了。
不过等张良好了之后,王静珠反而病倒了,这下又是张良去照顾王静珠,妻子吃不惯医院的饭,张良就亲自给王静珠做饭。
经过医生检查,王静珠可能是患上了胃癌,需要赶快治疗,得知后的张良稳住情绪,连忙带着妻子去大医院治疗,工人战友们得知后,也热心的帮助着这对恩爱的夫妻。
在大家的帮助下,王静珠没有什么大碍,很快好了起来。
而张良和王静珠互相扶持,终于走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
张良和王静珠互相扶持走上艺术高峰1972年,张良和王静珠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了珠江电影厂工作。
张良
王静珠继续从事自己的剧本创作工作,而张良也继续演电影,先后在电影《斗鲨》、《挺进中原》等电影中有不俗的表现。
1980年,张良和妻子在商量后,决定改行做电影导演,从演员转行到导演,自己来导演戏,而妻子也是编剧,夫妻俩正好双剑合璧。
就这样,张良当导演,王静珠当编剧,夫妇二人一起先后创作出许多不脍炙人口的作品:
《回头一笑》、《雅马哈鱼档》、《少年犯》、《破烂王》……。
尤其是《雅马哈鱼档》,这部电影帮助张良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不久后,这部电影又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美术奖。
张良
夫妇二人互相合作扶持,再次走上艺术高峰。
当然,要说起夫妇二人最喜欢的剧本和创作,还是《少年犯》,关于这部作品的诞生,也很是曲折离奇了。
1981年的一天,张良和王静珠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来到了北京少年犯管教所参观,当来到广场上后,王静珠看到了惊人的1000多个少年犯,大家从14岁到18岁不等,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
这个1000多人的场面,直接震惊了张良和王静珠。
尤其是王静珠,王静珠是母亲,也有自己的孩子,看着眼前这些犯错的孩子们,王静珠内心很是受到冲击,这些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走上犯罪犯错的道路?
王静珠
每每一想到这里,王静珠总是泪流满面,于是有一天,王静珠和张良商量,表示要拍一部关于少年犯的电影。
为了真正了解这些孩子们的心路历程,从1981年冬天开始,张良和王静珠开始在全国各地采访考察,先后到过广东、北京、济南、潍坊、沈阳……等等几十个城市,见过当地的少管所的孩子们。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们的家长,他们无一不是流着泪,期待着救救孩子,不愿意放弃孩子,期待着孩子能有一天重新做人。
张良和王静珠深受触动,说到底,和爱有关!
等采访结束后,张良和王静珠回到家里一起创作剧本,前前后后写了7稿,反复修改编正,不过因为题材有些敏感,所以一直没有被同意开拍。
张良
直到1985年,司法部决定利用一部影片,来起到教育社会上孩子们的作用,这时候张良和王静珠的愿望也终于可以成真了,很显然,《少年犯》符合一切。
紧接着,在司法部的支持下,深圳影业公司进行投资,张良开始拍摄,王静珠担任编剧指导,影片详细的将少管所中的犯错的孩子们的心路历程全部拍了下来,这些少年是如何改造的?如何认错的?如何学习的?
这一切,都被张良和王静珠的镜头给一一拍摄下来。
经过大家的努力,《少年犯》成功问世,一经播出,瞬间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共鸣,对比起之前对少年犯嫌弃的态度,大家现在懂得了,如果给予少年犯一些爱和关怀,他们也会变好,也愿意改过自新。
这样一来,社会也会一步步变好,未来的希望照样会像太阳一样升起。
周总理
而这,也正是周总理当初教导艺术界的人员们所需要的使命感,张良和王静珠也一直不忘周总理的教导,做到了不忘初心。
夫妇二人一致认为,艺术,是要和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关注思考,不忘疾苦,这才是艺术的价值。
我想,张良老师和王静珠老师对于艺术的执着和态度,一定会有人明白,并且为之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