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余希 深e有你

引言
当前医疗改革陷入“改良陷阱”,需以系统性思维突破利益藩篱。通过历史比较与矛盾分析,提出重构医疗体系公益性与经济性平衡机制的改革路径,探索医保管理集约化、医院分类改革、医生薪酬体系创新的可行性方案。
一、历史镜鉴:医改的“维新1.改良运动的局限性
01晚清维新变法以“中体西用”为逻辑,试图通过局部技术调整挽救体制危机,却因回避根本性制度矛盾而失败。当前医改与之相似:药品零加成、分级诊疗等政策仅缓解表层问题,未触及公立医院“自负盈亏+公益属性”的制度性悖论。
数据佐证:2022年公立医院财政拨款占比不足10%,超80%收入依赖市场化经营。
2.利益格局的固化效应
02医保支付方、医院、药企形成的“三角同盟”,导致改革陷入“帕累托改进”困境。如DRG/DIP控费政策执行中,部分医院通过分解住院、升级诊断规避监管,折射出系统弹性对抗机制。
1.公立医院的“双重人格”困境

03公益性使命: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应急、贫困人口救治等非营利职能;经济性生存:财政补偿不足迫使医院通过检查、耗材、特需服务创收。典型案例:某三甲医院2023年财政补贴仅覆盖人员基本工资的35%,设备采购、科研投入完全依赖经营结余。
2.矛盾传导链条
04一级传导:财政补偿有限财政拨款仅覆盖公立医院人员工资的小部分,医院将CT、MRI等设备开机率与科室奖金直接挂钩,催生"检查养医"模式。二级传导:创收压力异化如医生接诊普通门诊患者的边际收益仅为50元/人左右,而特需门诊可达400元/人左右,诱导资源向经济效益倾斜。三级传导:患者负担转嫁不必要检查、分解住院等违规行为,让患者承受经济压力,"因病返贫"风险持续存在。四级传导:系统反噬效应医保基金支出增速持续超过收入增速,迫使推行DRG/DIP控费与药品集采,但一些地方贯彻力不从心,思想茫然行为异化苗头值得关注。
经济压力→过度医疗→ 患者负担加重→医保基金穿底风险→控费政策收紧→ 医院创收渠道收缩 → 经济压力……(恶性循环)
1.医保基金改革:从“支付者”到“战略投资者”

05财政统管+多元筹资将医保基金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管理,建立“基础医保金+财政补充+社会捐赠”资金池;患者自费部分通过税收优惠引导进入医院发展基金或资金池。切断灰色利益链推行“药品耗材直采平台”,医保基金直接结算药企,压缩流通环节(减少中间商赚差价)。医院不予利益方产生关系,专注治病救人。
2.医院分类改革:建立“基本保障+市场补充”双轨制

06 公立医院“去市场化”定位重置:剥离特需服务,专注基本医疗、急诊急救、传染病防治、医疗中心建设;薪酬改革:实行“基础年薪+绩效奖励”,基础工资由财政全额保障,绩效与医院管理、服务质量、科研产出挂钩(借鉴香港公立医院顾问医生制度)。民营医院“规范市场化”开放高端医疗市场准入,建立商业医疗保险对接机制;强化监管:建立服务质量星级评价、价格公示黑名单制度。
1.积极性的逻辑缺陷
07《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2022》“以药养医”下的虚假积极性,研究显示,过度医疗带来的收入增长,导致43%的医生出现职业倦怠。经济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不是绝对的,不是根本的,医务人员学医的初衷与使命在经济退潮后将显现光辉。
2.积极性保障机制
0801 阶梯年薪制:按职称、工龄设定基础年薪,保障体面生活;正向激励池:设立教学、科研、疑难病例救治专项奖金;尊严重塑:建立暴力伤医“零容忍”机制、社会荣誉表彰体系。
五、走向“创造性破坏”
医改需超越修补思维,通过医保财政化、医院分类化、薪酬尊严化的制度重构,实现公益性与可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唯有打破路径依赖,方能建成真正以健康结果为导向的医疗体系。

写在后面的话
管窥之见,权当抛砖引玉的谈资。医改本就是世界性难题,各国实践反复印证:理不辩不清,改不革不进。当下医疗体系积弊已非局部修补所能化解,若不敢在补偿机制、薪酬结构等关键领域出硬招实招,恐将重蹈"放乱收死"的历史循环。纸上谈兵易,躬身力行难,惟愿这些粗浅思考能唤起更多建设性讨论。
建议每个挂号收500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