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万仁涛 诊锁界

从政策驱动到技术赋能,从模式创新到基层实践,银发经济下的医养结合已从 “探索期” 转入 “深耕期”。无论是农村 “两院一体” 的资源整合,还是社区 “智慧化” 的便捷服务,核心在于以老人需求为原点,打通医养壁垒,实现 “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来源:2025年第六届诊博会
口述:万仁涛
整理\编辑:棂星,
封面来源:2025年第六届诊博会
“在银发经济的浪潮下,基层医养需以动态视角捕捉发展机遇,借助创新模式回应老年群体的需求,而养老服务的迭代升级,其根源就在于对老年群体新期待的精准解读。”

在当下,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强力推动我国医养结合模式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截至 2024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3.1 亿人,这一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好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技术的持续赋能,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强大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养结合领域呈现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动态。

医养行业新动态:
政策、技术、资源、模式四维驱动
(一)政策高位驱动: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双轮推进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医保支付等改革方向。地方试点创新不断,如北京 “医养结合服务包”、上海 “养老院 + 互联网医院”、广东家庭病床纳入医保等,为基层实践提供路径参考。医保改革持续深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 49 个城市、超 1.4 亿人,家庭医生签约、康复护理等逐步纳入报销,缓解养老医疗负担。
(二)技术精准赋能: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如今,数字化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 + 医疗健康” 模式广泛应用,远程问诊、慢病管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就拿杭州的 “智慧养老院” 来说,通过 AI 技术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并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国家老龄健康信息平台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整合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数据,实现了健康档案的共享,方便医护人员全面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智能硬件与机器人也在医养领域加速普及,康复机器人、陪伴机器人、智能护理床等产品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失能老人的照护效率。社区里的 “AI 健康小屋” 更是为居民提供了自助体检等服务,让健康管理触手可及。可以说,技术已经成为医养结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三)特色资源导入:跨界合作构建多元生态
保险企业深度参与其中,泰康的 “幸福有约” 等专属产品,不仅涵盖了养老社区入住权,还包括医疗费用保障,同时险资也在加速投资养老社区,构建起 “保险 + 医养” 的生态链。此外,地产、科技、医疗企业也纷纷跨界合作,比如万科与腾讯携手打造的 “智慧康养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养老服务。还有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医养志愿服务,有效弥补了基层人力不足的问题,多元资源协同激活医养市场。 (四)模式创新升级:机构、社区、农村全面突破
医养结合模式的创新升级更是全面开花。在机构方面,医养结合不断升级,公立医院积极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三甲医院纷纷开设老年医学中心,泰康之家等社会资本也大力布局,打造 “医养住” 一体化的高端康养社区。社区与居家服务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嵌入式医养结合中心兴起,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上门护理等贴心服务。“家庭医生签约 + 居家养老” 模式也在各地广泛推广,家庭病床服务逐渐落地,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而在农村,“两院合一” 的模式有效整合了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的资源,成功破解了农村养老医疗资源匮乏的难题,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

基层实践新模式:
六大模式各有千秋,因地制宜是关键
青椿养老在全国多地实践中总结出六大基层医养结合模式,每类模式均有独特的实施路径、优势及挑战,需结合地域资源选择适配方案:
(一)“两院一体” 型:医疗资源托管,激活农村养老
在农村地区,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常常相对分散,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两院一体” 型模式应运而生。它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托管政府建设的敬老院,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直接新建养老机构,从而实现 “医养一体化”。

图源:2025第六届诊博会-万仁涛-《银发经济下,基层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和机遇》-PPT内容截图
江苏徐州沛县敬安镇敬老院就是一个成功范例。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后,将医疗资源直接带到了老人身边。老人们不用再为了看病奔波,在敬老院里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优势:整合既有资源,就地服务农村老人,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挑战:由于涉及不同部门,需高层级政府协调跨部门利益,避免医院运营压力过大。
(二)“个体诊所 + 小型养老” 型:小而美,接地气
对于乡村或社区的小微场景,“个体诊所 + 小型养老” 型模式显得尤为合适。这种模式是个体诊所利用闲置场地开办小型养老机构,诊所的医护人员负责提供医疗服务,另外聘请护理员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

图源:2025第六届诊博会-万仁涛-《银发经济下,基层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和机遇》-PPT内容截图
山东临沂的一家诊所开设的小型养老院,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医生和护士在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兼顾基础照护工作。
优势:收费低、离家近,资源利用充分,适合乡村或社区小微场景。
挑战:设施简单、护理不规范,规模受限导致成本较高。
(三)“养老机构 + 医疗服务整体外包” 型:市场化协作,中大型机构优选
中大型养老机构往往需要更专业、更系统的医疗服务,“养老机构 + 医疗服务整体外包” 型模式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将医疗服务整体外包给对方,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支机构或者派驻专业团队。

图源:2025第六届诊博会-万仁涛-《银发经济下,基层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和机遇》-PPT内容截图
青椿养老在江西高安的项目,引入高安市中医院就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
优势:责权利清晰,适合 100-300 人规模机构,如青椿养老江西高安项目引入高安市中医院,实现专业分工。
挑战:小规模机构需补贴医疗机构以保障服务可持续性。
(四)“养老机构 + 医疗绿色通道” 型:轻资产合作,快速落地
“养老机构 + 医疗绿色通道” 型模式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医养结合方式。养老机构与邻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为老人开通优先住院、远程会诊等绿色通道。

图源:2025第六届诊博会-万仁涛-《银发经济下,基层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和机遇》-PPT内容截图
湖北随县青椿康养中心与县人民医院的合作就是如此。这种模式实施起来非常简便,不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资金,能快速落地。
优势:实施简便,无需额外投入,是当前最普遍模式
挑战:合作松散,缺乏利益约束,易因单方利益变动终止。
(五)“两室联建” 型:基层资源共享,医养无缝衔接
“两室联建” 型模式是将养老服务设施与村卫生室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场地和设备的共享。

图源:2025第六届诊博会-万仁涛-《银发经济下,基层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和机遇》-PPT内容截图
河南项城丁集镇沈庄幸福院与村卫生室合建,就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村医在幸福院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指导保健;幸福院则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闲娱乐等服务。
优势:整合土地、设施资源,医养服务便捷高效
挑战:依赖政府主导推动,需协调多部门规划。
(六)“智慧型” 模式:科技打破时空,覆盖更广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慧型” 模式为医养结合带来了新的活力。青椿养老搭建智慧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健康监测、紧急救助等服务。

图源:2025第六届诊博会-万仁涛-《银发经济下,基层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和机遇》-PPT内容截图
项城闫庄幸福院配备的 “青椿智慧管理平台”,可以整合辖区内的医疗资源,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这种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
优势: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效率,整合医疗资源,实时监测老人健康。
挑战:需完善信息基建,提升基层人员及老人智能设备使用能力。

银发时代新机遇:
五大方向深耕,抢占基层蓝海
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未来基层医养结合将围绕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需求,在多个领域释放巨大潜力。

图源:2025第六届诊博会-万仁涛-《银发经济下,基层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和机遇》-PPT内容截图
(一)智慧化医养服务与产品开发:精准捕捉居家需求
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正逐渐成为居家老人的 “健康小卫士”。开发防跌倒手环、血糖监测仪等可穿戴设备,结合远程数据传输实现实时健康管理,提升基层对居家老人的监护能力。
智慧养老平台的搭建则为老人的健康保障织就了一张更为全面的网。搭建社区级平台,整合预约挂号、远程问诊、药品配送等功能,形成健康监测 - 干预 - 救助闭环,未来可扩展至全国基层社区。
(二)社区嵌入式医养服务:激活日间与居家场景
日间照料中心作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场所,正迎来全新升级。嵌入 “长者照护之家”,提供康复理疗、短期托养,探索 “医养旅” 融合,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改造康养民宿,吸引旅居养老群体。
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家庭病床与上门服务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之一。针对失能老人推广家庭病床,由基层医护人员提供巡诊、伤口护理等服务,落实 “家庭医生签约 + 居家养老” 模式。
(三)中医药健康服务差异化布局:发挥传统医学优势
社区中医特色诊疗将成为基层医养服务的一大亮点。发展针灸、艾灸、药膳食疗等非药物疗法,如上海延吉社区引入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养老院设计中药养生餐,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中医药健康管理也将全面融入老年人的生活。建立老人中医健康档案,开展 “治未病” 干预,开发中医慢病管理模块,如高血压耳穴压豆疗法,将中医融入健康管理全流程。
(四)慢性病管理与康复护理:聚焦高频需求
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心将成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依托。针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提供用药指导、并发症筛查,利用 AI 辅助诊断实现个性化评估,降低急性发病风险。
康复辅具与适老化改造对于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开发吞咽障碍辅助餐具、智能护理床等产品,结合政府补贴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升失能老人生活质量。
(五)专业化人才培育与服务体系:破解人力缺口
复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是解决医养结合人才短缺的关键。建立 “医疗 + 养老” 双技能培训体系,定向培养失能照护、安宁疗护等紧缺岗位人才,如杭州 “全科医生 + 康复师” 团队模式。
志愿者与家属在医养服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应急救助、基础护理技能培训,鼓励退休医护人员参与,如北京 “银龄医生” 返聘计划,缓解专业人力不足。

关键成功要素:合规、成本、品牌
在银发经济的风口下,投身医养结合领域的朋友越来越多。但想要在这个赛道真正站稳脚跟、做出成绩,有三个关键要素绕不过去,那就是合规、成本、品牌。
合规是医养结合的 “入场券”。在这其中,医疗资质的获取至关重要,它堪称医养结合的核心门槛。简单来讲,要么拿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要么实现医保定点挂钩,这可不是可有可无的要求,而是实实在在的刚需。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支付难题,让老年人及其家庭在享受服务时没有后顾之忧。要是一个医养结合机构不能走医保报销,很多老人根本负担不起费用,那生意怎么可能好呢?所以,合规不是麻烦,而是保障,是开启医养事业的第一步。
成本控制是决定项目盈利能力的关键。在人力成本日益增长的今天,通过智能化手段降低人力依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像引入智能护理设备、健康监测系统等,不仅能提高服务效率,还能减少对大量人工的依赖。另外,连锁化经营也是个 “省钱小能手”。通过连锁模式,可以集中采购护理用品、医疗器械等,利用规模优势摊薄采购成本。打个比方,同样的一张护理床,单个购买和批量采购的价格可能相差甚远。成本降下来了,利润空间自然就大了,基层项目也就更有盈利能力了。
品牌准确来说是用户心智占领。在竞争激烈的医养市场中,想要脱颖而出,就得在细分领域建立起品牌认知。比如提到 “中风康复”,大家就想到 “XX 机构”,让自家机构成为特定服务的代名词。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从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方面下功夫。可以针对中风康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专业的医护团队,再配合成功案例宣传、患者口碑传播,逐渐在用户心中树立起专业、可靠的品牌形象。一旦品牌深入人心,市场竞争力也就大大增强了。
合规是基础,成本控制是手段,品牌建设是目标。只有把这三方面都做好,才能在银发经济的浪潮中,让医养结合事业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医养事业,这是一项既需要怀揣情怀,又要秉持理性的事业。
在银发浪潮汹涌来袭的当下,只有坚守长期主义我们才能筑牢发展根基,在实现 “为老服务” 社会价值的同时收获商业价值,这是有福报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终生奋斗。让我们以基层为坚实阵地,以创新作为前进动力,一同书写银发时代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