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周国平 诊锁界

潮河医院凭借在疼痛专科、精神病专科、小儿康复专科等特色专科建设上的深耕细作,医院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社区延伸至周边区域,成长为区域基层医疗的标杆。
当前,患者就医普遍迷信大医院,致使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机构门可罗雀。以河南郑州为例,坐拥2.3万余张床位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均门诊量高达6000 - 8000人次,年业务收入突破218亿元,与十余家综合专科医院、中医医疗机构共同构筑起庞大的医疗体系,目前郑州市人均床位数仅次于上海。
在此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深陷发展困局。一方面,三级医院跨区扩张、“全病种接诊”的模式形成强大虹吸效应,患者连常见发热、感冒等基础病症都倾向去大医院,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客源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社会办医占据基层医疗的主导地位,少数公立机构虽有政府提供场地,但人员聘用、薪酬发放等运营成本需自行承担,而公卫资金到位率不到30%,叠加药品耗材零加成、集采政策,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
此外,设备陈旧、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的刻板印象,加之医疗信息不对称、传统就医观念的影响,使基层医疗陷入“患者流失 - 资源匮乏- 服务降级 - 信任缺失”的恶性循环。而分级诊疗等政策在落地时,因缺乏实施细则与操作规范,在执行层面大打折扣,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承担首诊、康复等职能,医疗体系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

郑州经开区潮河社区医院院长 周国平
郑州经开区潮河社区医院却在这片红海之中成功突围,年门诊量突破 18 万、年住院量超4000人次,凭借在疼痛专科、精神病专科、小儿康复专科等特色专科建设上的深耕细作,医院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社区延伸至周边区域,成长为区域基层医疗的标杆,荣获国家推荐标准单位、省级医养结合样板等多项荣誉,其破局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潮河社区医院的破局之道
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三甲医院虹吸效应显著的背景下,潮河社区医院以 “错位竞争、信任筑基、模式创新”为三大核心策略,在资源约束下重塑基层医疗竞争力,蹚出一条特色突围之路。
1、错位竞争战略:
避开三甲医院战场:潮河社区医院放弃与三甲医院在高精尖设备、复杂手术及罕见病诊疗等竞争领域,以及心脏搭桥等高难度手术项目,将服务重心转向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治疗,集中资源打造专科特色,形成与大型医疗机构错位发展的竞争格局。主攻社区蓝海领域:主攻慢病精细化管理、社区特色专科建设、院前预防与院后康复闭环,建立高血压、糖尿病全程跟踪管理机制。通过定期健康监测、个性化用药指导及生活方式干预,提升患者疾病控制率,树立基层医疗专业服务口碑。打造差异化优势:以疼痛专科为突破口,创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整合针灸、推拿、理疗等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为患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治疗方案,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2、信任重建工程
用温度打破印象:通过免费早餐计划、慢病患者免费用药承诺、信用诊疗模式等,传递温度。潮河社区医院常年免费早餐计划,日均为200人次提供早餐,累计服务40万人次,赢得患者信任。提升服务质量:周国平院长凭借 58 年从医经验,在内科、外科、妇产科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可以诊疗各种疑难杂症。“周院长的手比CT还准确,只要有‘看不了的病、做不了的手术’,就找院长。”建立信任机制:推行 “先治病后付费” 模式,让让患者感受到信任与关怀,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誉度。3、运营模式突破
政策不等待,主动创造服务价值:“等政策、等文件” 绝非发展之道,基层医疗机构应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深入挖掘市场需求,积极创新服务项目与模式,专注于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要在合规的政策范围内合理增加创收,保障医护薪酬水平,稳定人才队伍。多元化运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医联体、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等,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此外,主动走进学校、工厂等场所,普及健康知识,传递科学医疗理念,介绍特色医疗服务,持续增强基层医疗的影响力。
特色化突围:专科建设
1、疼痛专科建设
聚焦疼痛诊疗领域,一方面积极推动微创技术下沉社区,让基层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微创治疗服务,既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又提升了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创新推出中西医结合疗法,将中医针灸、推拿与西医微创手术的相融合,为每一位疼痛患者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构建起覆盖颈肩腰腿痛等常见疼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全程健康关怀,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疼痛复发率。

目前,该科室仅3名医护人员,每年的门诊量超过了10000人次,业务收入达到了600多万。且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坚守医疗规范底线的同时,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2、精神关爱中心
潮河医院主动承担起三级医院不愿涉足的难题,于2024年6月成立精神关爱中心,以“精神、康复、慈善、养老”为核心,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全托服务。除了提供专业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还承担饮食起居照护,切实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并针对长期留院患者,与社区、家庭签订协议,妥善处理各类后续事宜,形成了“医养结合”的特色模式。

科室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住院病人50余人,配备5名医生,10名护士,5名护工,预计到 7 月收治患者可达80余人,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温暖港湾。
3、儿童康复奇迹工场
以人为中心,倡导系统化和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理念,实施“以家庭为中心”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高危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

儿童康复病区1500平方米,团队24人(康复医师1人+中医医师2名+针灸推拿师1名+康复治疗师17名+特殊教师1名+护士2名),常年住院病人保持在50余人。医疗教育相结合开创了以“医疗+教育”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的诊疗特色,接受治疗382例,其中162人已上学。

慈善医疗经济学:社会价值的变现路径
在潮河社区医院,慈善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医院每年投入200万用于慈善事业,构建起涵盖免费药物供给、公益早餐等项目的长效慈善机制,既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显著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与品牌价值,又成功锁定庞大患者群体,带动门诊量与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印证了基层医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能。
1、7年免费药物供给体系
迄今为止,潮河社区医院已经坚持7年为高血压,为糖尿病居民提供免费药物。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践行“签而有约”的承诺,通过每月定期供药机制强化医患联系,保障随访质量。同时成立慢病管理科,为五千余名患者提供包括神经刺激、血压监测在内的全周期健康管理,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与疾病诊疗的深度融合。
2、每日公益早餐的社区温度
每日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早餐,传递社区的温暖与关爱。看似“赔本”的慈善之举,拉近了医疗机构与居民的距离,让流量持续增长、患者信任度提升,也印证了以慈善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既能实现社会效益,也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生存困境到区域标杆,潮河社区医院的突围之路,本质上是一场基层医疗的价值重塑。通过错位竞争找准定位,以信任服务建立口碑,用创新运营激活潜力,将慈善理念转化为发展动能,为破解基层医疗困局提供了“潮河方案”。在分级诊疗亟待落地、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的时代命题下,这样的实践经验,无疑为行业发展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