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公号
3月30日,省委书记刘国中出席了西咸新区召开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并在会上发表讲话。
这场会议,由省长赵一德主持,省委副书记胡衡华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工作推进情况。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浩,西安市市长李明远,西安市政协主席、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空军军医大学校长张思兵出席。
这个能被省市、高校高度关注的“秦创原”,到底是个啥?
平台·创新优势变发展优势
西部创新港位置图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公号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设在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实质上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简言之,这是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通过聚集并转化地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创新优势,形成发展优势。
秦创原带有共享、开放、综合等性质,是一个具备平等、择优特征的市场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资源通过彼此高效结合,实现持续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共性技术研发突破、校地企协同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政产研深度融合。
其目标是建设成为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在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秦创原在产业承载、“两链”融合、人才聚集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产业承载
以西部科技创新港一期为核心,协同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沣东新城科技统筹示范区、沣西新城西部云谷、泾河新城科技创新区、咸阳高新区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人才和机制建设为抓手,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到2023年,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2000家,科技企业总估值300亿元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两链”融合
突出“两链”融合,找准产业链“痛点”,找准创新链“堵点”,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和人才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良性互动、融通发展、闭环生态。到2023年,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100亿元,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更加完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志性创新模式。
人才聚集
打造“三支队伍”,即科技经纪人队伍、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障。到2023年,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破局·困扰多年的薄弱项
西部科技创新港功能结构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公号
多年来,陕西常以“科教大省”、“创新综合实力雄厚”等形象出现。“十三五”时期,中科院就有40余个研究所在陕西开展科研或成果转化合作,为陕西带来680多亿经济效益。但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是陕西科技发展的薄弱项。
以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来看,“十三五”期间仅有18%左右。有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收比例仅1.2%。
以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2010至2019年期间,全国60%以上的技术市场成交额落地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两大区域,落地本地的不足40%。
专注科技创新理论与政策研究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胜,在其文章《“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就地转化科技成果的对策》中曾分析过这一现状的成因:一是陕西科技、产业资源的主体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布局建设而成的,布局立足全国,因而无法和本地产生“化学反应”;二是陕西的优势学科主要是重化工业类学科,它们的创新基础设施投入高、科技成果转化资本门槛高,陕西本地经济实力难以支持转化;三是作为吸收技术“大户”的民营经济在陕西体量小,陕西的技术成果流向其他民营经济体量大的区域。
张胜教授也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三点建议:一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轻资产”学科建设,推动“重资产”学科“轻量化发展”,提高对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投资占比;二是通过开放市场准入、鼓励创新创业等方式做大本地民营经济体量,促进技术吸收;三是引进顶尖创业人才(团队),培育本地的头部企业。
以此观察,秦创原在突破陕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瓶颈方面的意义和使命更为重大:
“轻资产”学科—“重资产”学科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携手建设的四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陕西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陕西省光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陕西省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都属“‘轻资产学科’建设”,而陕西省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共性研发平台则体现“‘重资产’学科‘轻量化发展’”。
人才投资
打造“三支队伍”,即科技经纪人队伍、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队伍。
创新创业
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100亿元。
培育本地企业
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2000家,科技企业总估值300亿元以上。
趋势·陕西发展科技创新的决心
西部科技创新港鸟瞰图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公号
不止是“破局之举”,这样一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都可以参与其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的科技创新高地、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将总窗口设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足以看出陕西发展科技创新的决心。
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级项目,西部科技创新港是陕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西咸新区则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其对于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引领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向西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在《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能找到重要线索。
《规划》里,“西部科技创新港”出现了2次,表述为:
01
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双链深度融合示范区”。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布局建设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设立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吸引各类创投风投机构集聚,建立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中心,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经纪人才,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条,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策洼地和创新高地。
02
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聚集区。依托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重点科研机构、骨干龙头企业,按照创新引领、要素集聚、产城融合原则,整合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西安科学城、西部科技创新港和杨凌农科城、榆林科创新城、宝鸡科技新城等,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主要聚集板块。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牵引作用,布局重大科研设施、服务平台、检测检验、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金融机构入驻,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引领和支撑全省创新驱动发展。
《规划》里,“西咸”出现了16次,关于创新发展的表述为:
01
统筹各类数字经济园区试点示范,推进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内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高地。
02
以陇海交通线为主轴,以西安、宝鸡、咸阳重点制造业板块为主体,以渭南、铜川、杨凌示范区和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为补充,集中布局一批军民、央地、部省、省市共建先进制造项目和平台,承接国内外高端制造业转移,加大资金、土地等保障,推进产业发展空间相对集聚、功能适度错位、产业链相互配套,构建以西安为中心、以宝鸡为副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带,打造我省工业发展的“主脊梁”。
03
咸阳高新区和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组团,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智能终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
04
以西咸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以构建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格局为路径,以促进西安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
05
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一核,即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
06
深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加强西安市、咸阳市和西咸新区发展战略统筹,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合作互助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制度设计,着力在空间规划对接、产业布局协同、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开放便捷、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动市政、能源、信息等对接联网。按照板块相近、布局合理、功能明晰原则,优化西咸新区五大新城与西安七大开发区、咸阳高新区产业发展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协作配套、联系紧密、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发挥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综合功能,完善西安代管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新区发展活力。
07
支持西安、西咸新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发挥好西安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引领作用,提升西安高新区国家出口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发展水平,壮大服务外包、国际旅行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数字服务、国际教育服务等潜力领域,打造千亿级服务贸易产业集群。
“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就是陕西向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的坚决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