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拳反腐!检察机关剑指"医疗蛀虫"最高检最新通报显示,2024年前11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医疗领域职务犯罪1800余人,同比激增160%。针对"靠医吃医"、骗保套保等乱象,司法机关正联合监管部门开展全链条整治,通过严查药品耗材采购、医保资金使用等环节腐败,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难题。值得关注的是,同期行贿犯罪起诉量也同比上升20.2%,反映出行贿受贿同步打击的治理思路。

二、中医馆遍地开花:基层医疗格局生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中医馆数量从2015年的3000家猛增至4.2万家,十年间增长13倍。目前99.6%的基层医疗机构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才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岐黄工程已培养基层中医人才7.26万人。以陕西为例,地方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和示范项目推动建设,在村卫生室创新设置中医阁,构建起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

三、医保改革再出重招:结算效率大提速国家医保局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明确2025年底前80%统筹区实现与医疗机构即时结算,集采药品耗材将建立"医保-企业"直付通道。业内专家指出,此举虽能缓解医院回款压力,但受DRG付费改革不确定性和地方医保资金紧张影响,建议配套落实预付金制度,规范医保资金使用流程,确保改革实效。

四、医保"最强大脑"落户北京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正式入驻海淀,这个覆盖13.3亿参保人、管理600亿盒药品追溯信息的超级平台,将推动医保数据深度赋能医疗改革。其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分配医保预算、分析DRG/DIP改革成效、监测异常诊疗行为等。上海等地已先行试点,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五、集采药品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局广州曝光集采药品配送乱象:千余品规药物未建立配送关系,205个品规配送率不足30%。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企业因中标价过低无力承担物流成本,选择战略性放弃配送。监管部门已启动信用惩戒机制,逾期未整改企业将面临处罚。这暴露出集采制度在价格测算、配送保障等环节仍需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