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新事件 ■素材:美玲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美玲,去把超市传单上的特价菜油记下来。”婆婆王桂香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伴随着铁锅与炒勺的碰撞声。我叹了口气,放下手机,翻开超市的宣传单。
“特价菜籽油,19.9一瓶。”
“啧,还是贵了。前两天隔壁小区才十八块九。”婆婆嘟囔着,“你说现在这物价,怎么涨得这么快?”
我习惯性地摸了摸微微隆起的小腹,五个月的身孕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然而婆婆的精打细算,却总让这种期待蒙上一层阴影。
“妈,现在家里条件还不错,没必要这么省吧?”我试探着说。
“你懂什么!”婆婆放下锅铲,转身看着我,“现在不存钱,以后孩子生下来,奶粉钱、尿布钱从哪里来?”
这是她的口头禅。自从我怀孕后,家里的开支更要精打细算了。每次我想买些营养品,都会被婆婆拦下:“那些都是商家骗人的,我当年生你老公,还不是照样平安?”
丈夫张志强对此也总是息事宁人:“我妈也是为了咱们好,你就随她去吧。”
我知道婆婆不是坏人,但这种近乎苛刻的节俭,还是让我喘不过气来。特别是自从怀孕后,我越发感觉到压抑。
直到那个意外发现改变了一切。
那是个闷热的下午,婆婆突发心脏病被送进了医院。医生说可能需要住院观察几天,我回家收拾换洗衣物时,在整理婆婆的衣柜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暗格。
藏在里面的是一本老旧的存折。
翻开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六十七万!这可是一笔巨款。而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本存折的第一笔存款,竟然是在三十年前,那时我还没出生。
密密麻麻的存款记录,大多数都是小额存款。最小的只有二十元,最大的也不过两千。但持续了整整三十年,愣是积累成了这么大一笔钱。
我的手微微发抖。这些年来,婆婆省吃俭用、斤斤计较,原来是在偷偷存钱。但是为什么?存这么多钱想做什么?
就在这时,一个旧笔记本从暗格里滑落出来。泛黄的纸页上,是婆婆歪歪扭扭的字迹:
“1993年1月:今天志强考上大学了,我要更加努力存钱,不能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2000年12月:志强工作了,但我还要继续存钱,将来他结婚要用钱。。。。。。”
“2020年3月:美玲怀孕了,要给她买最好的营养品,但不能让她知道我有钱,怕她乱花。。。。。。”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原来婆婆一直在偷偷关心着我,只是用着她那种笨拙的方式。
在医院的病房里,我紧紧握着婆婆的手。她虚弱地说:“美玲,我知道你觉得我抠门,其实我就是不会表达。。。。。。”

“妈,我都明白了。”我哽咽着说。
婆婆艰难地从枕头下面摸出一个信封:“这是我给你和孩子准备的,本来想等他出生。。。。。。”
我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崭新的存折,上面写着我的名字。这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了婆婆的爱。
当我带着婆婆最爱吃的小馄饨去医院时,却发现病房里已经围满了人。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话永远都来不及说出口。
在整理婆婆遗物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各种育儿知识和我喜欢的东西。最后一页写着:
“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文化,不会说那些体面话。但是我知道,对儿子儿媳好,就要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我的钱不多,却是我全部的爱。。。。。。”
如今,每当我整理家里的账本,都会想起婆婆。那些曾经让我觉得刻薄的絮叨,如今想来却满是心酸。这些年,我们是不是都错过了太多说爱的机会?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是否暗藏着最深沉的爱?
在我女儿出生的那天,我决定也开始存钱,就像婆婆当年那样。或许有一天,当我的儿媳妇发现这个存折时,也能明白:有些爱,只是藏得太深了。
婆婆走后的第一个清明,我带着女儿去扫墓。看着墓碑上婆婆的笑脸,我忽然明白:爱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给女儿买了一个存钱罐。也许多年以后,她也能明白:每一分钱的背后,都是一个母亲最朴实的爱。
如今的我,终于读懂了婆婆的存折里,藏着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牵挂,又浸透了多少不善表达的爱意。那些零零散散的存款,都是她给我们的最后一份礼物。
我常常在想: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告诉婆婆,其实我早就原谅了她的“抠门”,因为我终于明白,那不过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或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在我们抱怨他人的缺点时,可曾想过,那些“缺点”背后,或许藏着最炙热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