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回忆陶铸和李克农打架:一个被打得头上鼓包,一个被打碎眼镜

近代史江湖论 2024-02-24 21:16:02

1937年年末的一个夜晚,时间已经到了凌晨2点多,在外工作的陶铸却还没有回家,她的夫人曾志焦急不已,担心他是不是被国民党捉走了,又想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刚刚开始,国民党不会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吧……

到了快凌晨3点的时候,曾志听见楼下有人敲门,连忙下去开门,来人正是陶铸。曾志看见陶铸的头上鼓起了一个核桃大的包,问他发生了什么,陶铸哼了一声,生气地对曾志说:“白天和李克农在长江局打了一架!”

曾志一听,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吗?况且李克农对陶铸可是有救命之恩的,他们怎么会打起来呢?

1933年初,中央派一个巡视员到福州来视察工作,期间,这个巡视员问起了陶铸对王明的看法,陶铸也没有多想,直言不讳地坦白了自己的看法:我看王明是吃洋面包的,他对中国革命的实际并不太懂!

这位巡视员回到上海后不久,就向王明汇报了陶铸的这番话,结果没过多久,上海中央局就来了通知,让陶铸离开闽东,到上海另行分配工作。

陶铸当时是福州中心市委书记,正在组织闽东地区的武装斗争工作,他接到命令后,立刻辞别了夫人曾志去了上海,但到上海后仅一个月,他就被捕了。

陶铸离开后20多天后,始终渺无音讯,曾志心中有了一些不好的预感,果然,没过几天,福州市委代理书记陈之枢就来通知她:陶铸在上海被捕叛变了!福州的各个机关都要尽快疏散!

在曾志和同志们的眼中,陶铸可能被捕,但绝不会叛变。他是个一个性格如火,铁骨铮铮的汉子,他怎么可能会叛变呢?

曾志找到组织,询问了具体的情况,她坚持认为陶铸不可能叛变,这不仅基于她对陶铸的了解,还因为如果他真的叛变了,那么这20多天的时间里,福州的各个机关怎么一点也没有被破坏呢?我们的同志怎么一个也没有被捕?很多同志都同意曾志的看法。

后来才知道,陶铸去到上海后,被王明闲置了起来,迟迟没有分配工作,他只好在一个亭子间里苦苦等待。这期间,和他住在一起的王善堂被分配到江西工作,他在码头的时候被国民党的特务认了出来,并且很快就供出了陶铸。

陶铸被捕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贞不屈,严守住了党的秘密。因为证据不足,陶铸后来被移交给了国民党军法处,被判了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陶铸叛变的消息是怎么传出来的呢?据曾志回忆,这完全是代理他职务的陈之枢编造的谎言,他一心想排挤掉陶铸,还向中央编造了陶铸搞家长制等谣言。结果一年后,陈之枢被国民党宪兵逮捕,他很快就供出了一切,还设计诱捕他从前的同志,导致福州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陶铸在狱中,和同志们组建了秘密的监狱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继续领导大家和敌人进行斗争。时间来到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国民党虽然表面许诺捐弃前嫌,释放我党同志,但实际却继续关押着很多我党的重要干部。我方每每去要人,他们就说这人不在他们那里,他们也不知道在哪里云云。

为了营救陶铸,周总理、叶帅、博古、李克农等同志煞费苦心,尤其是李克农,他通过秘密渠道掌握了国民党关押陶铸的地点,随后,他让人找来几套国军的将校军服,派几个同志大摇大摆地进了关押陶铸的监狱。找到陶铸后,国民党再也没有理由推脱,最后只好同意把陶铸等同志释放出来。

就这样,经过4年牢狱之灾后,陶铸终于被重获自由了。这4年的铁窗磨难,让28岁的陶铸变得脸色苍白,双颊凹陷,身体更是瘦弱到了连衣服都撑不起来,乍一看是一个40多岁的人,但大家知道,陶铸还是从前的那个陶铸,他的眼光依旧热情奔放、犀利敏锐。

陶铸出狱后,对于李克农的大智大勇,自然十分钦佩,也十分感谢,他到武汉办事处工作时,曾几次想见见李克农,表达自己的感谢,但每次李克农都不在那里,所以两人一直没有见过面。

和李克农打架的那天,陶铸是去长江局找周总理办事的,他一向风风火火,上楼的时候“噔噔噔”的往上跑,不想这次却被迎面走来的一个人大声喊住了:“什么人,站住!”

陶铸看这个人这么凶,便生气地说:“你嚷什么,你这个官僚主义!”然后继续上楼。

那个人看叫不住陶铸,对着他身后就是一拳,陶铸也不能忍,回过头来就给了对方一个巴掌,把他的眼睛打到了地上摔碎了。两人于是立刻打成一团,从楼梯上一直打到楼下的客厅,谁也不肯停手。

这时候,楼上的周总理听到动静跑了出来,对着他们喝道:“你们在干什么!”

那个人听见周总理的声音,说:“不知道是什么,非要上楼。”

周总理告诉他:“他是陶铸呀!”接着又对陶铸喊道:“他是李克农啊!”

两人随即停手,但怒气并未随即消散,李克农说:“你怎么不报姓名啊!”陶铸说:“你怎么动手打人啊!”

这一年,陶铸29岁,李克农38岁,两个人都还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们的这次交手,李克农被打碎了眼镜,陶铸被打得头上长了一个核桃大的包,可以说谁也没有吃亏,谁也没占便宜。

后来,陶铸和李克农只要一见面,一定会说起这件往事,每次都说得哈哈大笑。这个颇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后来也被记载进了《陶铸传》,作者称其为长江局里的《三岔口》。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2 阅读: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