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彭老总都认为,第六次战役胜券在握,为何最终却未打响?

近代史江湖论 2024-01-22 21:36:11

1957年11月8日,毛主席在接见英共领导波特立和高兰时,谈起抗美援朝战役,他说:

“如果再打8个月,我们可以打垮他们的全部阵地。假如在这以后进行谈判,我们可以取得更有利的条件。可是,这个时候斯大林逝世了,苏联同志不要打下去了,因为他要解决他们内部的问题。”

(《毛泽东与英共执行委员会主席波立特和书记高兰的谈话记录》)

对于毛主席的这个观点,身为志愿军司令员的彭老总也深表赞同,多年之后,他在他的自述中写道(《彭德怀自述》第274页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年 ):

当时我方战场组织刚告就绪,为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重大打击,似有一些可惜。

毛主席和彭老总的这个判断并非一厢情愿,在53年7月志愿军取得金城战役的胜利后,美国四星上将、联合国军指挥官马克·克拉克也曾承认:这个时候志愿军已经极大地改善了它的后勤、防空、火力状况,它能够随时集中起足够的部队,“在它所希望的地点和时间突破我们的防线”。

马克·克拉克的这种观点同时又能得到我方资料的印证,翻看《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354页,我们能看到毛主席这样的话:

今年夏天,我们已经能够在1小时内打破敌人正面21公里的阵地,能够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能够打进去18公里。如果照这样打下去……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

据苏联大使库兹涅佐夫53年7月29日发给苏联外交部的电报显示,毛主席曾对他说:从纯粹的军事观点来看,占领沿汉江更为有利的边界,是可以做到的。

毛主席的这句话,即说明了那场未发起的“第六次战役”的胜算,也说明了“第六次战役”为什么没有发起:因为战争是多重因素的混合物,不能纯粹地从军事观点去看待。它背后有国力财政的比拼,有国际环境的限制,也有阵营内部的变化……

在毛主席和波立特、高兰的谈话中,“可是,这个时候斯大林逝世了,苏联同志不要打下去了”,这句话是很重要的,它显示了斯大林在这场战争的态度,以及他逝世后苏联其他人的态度。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的离世是突然性的,而在此之前,斯大林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一年前的6月5日,他还在电报中说:“持久的战争,第一能使中国军队在实战中学习现代战争,第二会动摇杜鲁门政府,打破美英军队的军事神话。”

7月,他还在强调:对美必须强硬……美国人是一批商人,每个美国兵都是投机商,都做买卖。德国人20天就占领了法国,他们已经打了2年了,却对付不了小小的……

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就改口强调,此战拖延至今,给三国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立即停止这次战争的时候了”。

莫洛托夫的话自然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而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共同的意见。作为此战的重要参与者,苏联态度的扭转无疑是很重要的。

除此之外,还有人民军的态度,他们也赞同苏联的意见,因为他们已经很难承受敌机狂轰滥炸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了。只不过在斯大林没有去世前,这个口是很难开的。

据杨尚昆同志回忆,在1950年10月5日讨论出兵与否的会议上,毛主席曾把中、苏、朝三国比作三驾马车,另外两匹马执意向前跑,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的情况似乎像是:另外两匹马都执意不向前跑了,你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毛主席坚持己见,以他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想必是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的,但强人所难并非他一贯的作风,而且这种事也强求不得。

况且,战争是风云莫测的。从纯粹军事观点去看,现代战争并非只有常规战争,还有非常规战争即核战争,在核武器这个具有决定性的变量面前,战争的走向是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衡量的。

有资料显示,在7月23日的国家安全会议上,艾森豪威尔要求克拉克保证在停战协议后都要保持强大的军事部署,如果停战协议未能施行,他们可能会使用原子弹。

当然,这是指停战协议签订后,如果第六次战役打响,自然就没有停战协议了,更谈不上停战协议未能施行。

如果没有停战协议,而双方发生了常规性的“第六次战役”,按照一般的规则,对方不应该首先使用非常规性的武器。但从艾森豪威尔在停战协议后的那段话来看,这个敌人正在逐渐失去它的耐心,战争可能会朝着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我们面对的,并不是一个讲道理,愿意和你进行对等战争的对手。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