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借鉴 微信公众号:机场工程人家
近年来,中国机场建设成绩斐然,众多新建和改扩建机场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更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在光鲜成绩背后,一些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部分机场项目规划不合理、设计脱离实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设计施工质量下滑,行业管理透明性不足,招投标环节猫腻频出,甚至贪腐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虽非主流,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急需在全行业开展一场彻底的 “正本清源” 行动。
一、走中国特色机场建设之路,回归国情实际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差异、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建设条件,决定了机场建设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但在过往建设中,部分项目偏离国情和实际需求,过度模仿国外经验,“拿来主义” 盛行,未能充分发挥我国自身优势,导致中国特色的机场建设目标模糊、路径不明、成效不彰。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深入研究和总结我国机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考量航空运输需求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人均耕地不足、气候环境变化以及高铁高速公路覆盖等多方面因素,以理性、务实、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推进机场建设。紧密贴合当地实际,珍惜国土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机场布局体系、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和质量管控体系,不仅要满足民航功能、融入综合交通,还要在文化传承、生态友好、绿色节能、智慧创新等方面展现中国特色与独特魅力。
二、把控机场建设数量规模,追求精准适配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部分地区航空运输需求持续增长,在经济活跃、人口密集区域,适度新建和改扩建机场仍有必要。然而,目前多数地区已出现过度建设苗头,导致资源闲置浪费,建设规模远超实际客货运量需求,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在机场建设数量和规模上 “正本清源”,需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人口流动趋势、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等因素,在适用性与经济性、前瞻性与合理性之间寻求平衡。以 “大数据” 综合应用和精细化规划设计为突破口,防止机场建设 “大跃进” 和建设方案 “高大上”,实现机场建设与实际需求精准匹配,与多种交通出行模式高效衔接,让机场建设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非财政负担。
三、完善机场工程资质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随着机场建设高速发展,工程兵部队退出地方工程建设市场,机场工程从业企业一度短缺。行业主管部门按 “放管服” 要求放开市场,但在企业资质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准入门槛是否合理、市场开放程度、资质管理透明度、动态核查公正性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要在机场工程专业资质管理上 “正本清源”,就必须营造公平竞争的平台,打破 “有资质的不会干,会干的没资质”“有资质躺着收挂靠费”“资质只能升不能降,拿到资质吃一辈子” 以及小众资质圈联合围标串标的行业顽疾。
四、整治机场建设招投标,确保公正透明机场建设招投标一直是行业关注焦点,近期相关媒体多次披露招投标乱象。评标条件不公平、暗箱操作、招标代理选用不透明、评标专家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企业频繁中标、资质挂靠、违法分包等问题屡禁不止,招标文件设置不合理条件排除民营企业、变相指定中标人等现象严重影响招投标公信力。要在机场建设招投标上 “正本清源”,需建立严格、高效、透明的反垄断审查制度,加强招投标过程监督审计,严肃查处违规行为,杜绝围标串标、资质挂靠、明招暗定等问题,保障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公平参与机场建设。
五、强化机场建设质量管控,压实各方责任机场工程虽有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但近年来质量问题频发,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参建单位增多,管理成本上升,却未带来工程质量提升,施工单位精力分散;部分建设单位为追求政绩,压缩工期、压低造价,导致施工单位难以保证质量;监管手段如引入 BIM 效果不佳,流程复杂,工程进度款支付困难。要在机场建设质量管控上 “正本清源”,需建立更严格、科学、透明、成体系的质量管控机制,加强施工过程全程监督,严格把控原材料和施工工艺质量,提高检测技术手段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精简参建单位,削减无效监控手段,制定合理工期,让施工单位专注现场质量管控。对质量问题严肃追究责任,终身问责,形成有效威慑,促使各方重视质量。
六、提升机场建设设计施工水平,实现科学规范在设计方面,存在对机场未来客货流量预测不准确、总体规划布局不合理、容量失衡、设计方案同质化等问题,导致候机楼建设不合理、选址不佳、规划布局混乱、与交通系统衔接不畅等。在施工方面,施工工艺停滞不前、业主盲目赶进度、施工质量管控不到位、质量通病突出。要在机场建设设计施工上 “正本清源”,需强化设计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实现任务分配的广泛性和评审专家的多样性,破除机场选址论证 “程式化”、设计承揽过度 “集中化”、设计方案评审 “近亲化”,建立机场设计质量回访和问题复盘反思制度。施工管理中,严格遵循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监督,严格过程检测检验,培育集约化、专业化、工匠型施工队伍,施行优质优价,提高施工一线人员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七、优化机场建设科研创新,聚焦实际需求当前机场建设科研创新存在方向偏差、资源分配不合理、创新成果质量不高的问题。科研重点未完全聚焦实际需求和关键技术难题,部分科研人员心浮气躁、追求虚名,导致科研成果难以有效应用,科研创新在低水平重复。要在机场建设科研创新上 “正本清源”,需重新审视科研创新目标方向,鼓励在基础性理论、材料原发性、工艺原创性上加强研究攻关。建立公开透明的科研项目分配机制,打破行业、单位界限,挑选优秀科研团队承接项目。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评价转化和后追溯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快速应用,防止科研资源 “利益化”、任务分配 “圈子化”、科研报奖 “名利化”,让科研回归解决机场建设重难点问题的初心。
八、规范机场建设标准指南,确保科学实用在机场建设标准、规范、规程、指南的新编和修编过程中,存在制定不严谨、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发布不及时、内容陈旧、征求意见不广泛、照搬照抄、闭门造车、夹带私货等问题。要在机场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编制上 “正本清源”,需加强编制管理,确保标准规范基于充分研究和实践经验,具有权威性、必要性和先进性。发布前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需求,防止少数单位和个人垄断标准制定,避免发布有失公允的标准。正视机场与公路、中国与美国的差异,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标准规范体系。
九、平衡机场建设经验传承创新,实现稳健发展中国机场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当前存在固守旧规、不重视技术创新以及盲目创新抛弃宝贵经验的问题。一些所谓 “创新” 未经充分验证就大范围推广,造成资源浪费和质量风险。要在机场建设经验的传承和创新上 “正本清源”,需在传承和创新间找到平衡。充分挖掘和总结成功经验并加以传承发扬,同时以开放心态引入新理念、技术和方法,鼓励创新思维,推动机场建设在质量、效率、功能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
十、破除机场专用设备不合理壁垒,促进市场公平出于机场安全考虑,对部分设备设置标准和 “门槛” 合理,但不应超出安全需求,形成不合理壁垒,导致市场垄断,增加机场运营成本和维护压力。当前存在行业保护主义、认证标准和检测程序繁琐、专用设备范围滥用、招标采购不公平等现象。要在机场专用设备不合理壁垒上 “正本清源”,应基于科学风险评估和安全标准,精准确定专用设备名录,简化优化认证检测流程,提高认证效率,降低企业负担。加强对设备准入和招标采购的监管,确保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 改革迫在眉睫,中国机场建设行业必须勇于自我革新,直面顽瘴痼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机场建设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展望未来,随着持续改革与守正创新,中国机场建设必将迈向更高质量、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阶段,为全球机场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