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北方地区机场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赶工现象,一些机场的土基和垫层是在雨季施工的,虽然对不合格土基做了换填处理,承载力达到设计的要求,但是土基和垫层内含有大量水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冬季到来,机场道面的冻胀破坏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只是破坏多和少,严重和不严重的区别。北方机场每年寒冬季节以后水泥混凝土道面都会发生比较多的掉边掉角,这些都是不均匀冻胀破坏的一种表现。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的不均匀冻胀断板,同施工过程中的断板形式有一定差别,施工过程中的断板。一般断裂方向基本平行于横缝。而冻胀破坏的断板,一般同道面横缝有一定的夹角,甚至于个别冻胀的断板裂缝,会同纵缝基本平行。道面冻胀破坏的断板与道面接缝之间的约束,也有一定的关系,道面板之间的约束越大,道面冻胀破坏的概率也会增加。
道面冻胀破坏的断板都需要处理,以保证道面的使用功能和消除安全隐患。
一、非飞机滑行轮迹带区域的断板,可以将缝按裂纹方向拓宽后,用灌缝料灌注密封。这样既保证道面的使用功能,又避免了道面拆除对相邻板的影响。
二、飞机滑行轮迹带区域内的道面断板,确需刨除的,建议将该块混凝土道面划分为四小块,把需要刨除的小板快刨除,因为道面冻胀的破坏根源,在土基和垫层里,如果仅仅将混凝土道面板拆除重新浇筑,不一定能解决道面冻胀的破坏问题。一些整板重新浇筑处理的断板,经过几年的使用后,在原位置又发生了冻胀断裂,如果将整块板划分为四小块,相当于预设了裂缝位置,这样即使冻胀破坏,也是在预设缝位置释放应力,不影响美观和使用功能。
三、 飞机起飞着陆跑道区域内的道面不均匀冻胀断板。建议专门论证后,确定处理方案,对跑道有道面冻胀隐患的道面,机场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关注,因为道面冻胀的破坏是突发的,是道面内部剪切应力达到一定以后突然释放的结果。道面冻胀破坏的板缝位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错台,这种断裂板缝的边缘,比较锋利,如果错台达到一定高度,对飞机的轮胎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实际发生的道面冻胀断板错台有五毫米以上的。冻胀断板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碎块,对飞行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
四、冻胀破坏机理的深层解析
1. 冻胀的物理本质:土体孔隙水在负温下相变成冰时体积膨胀率达9%,在封闭冻结体系中可产生2.07MPa的膨胀压力。对于粉质土含量超过12%的土基,这种膨胀力足以顶起30cm厚混凝土道面。
2. 毛细水迁移机制:冻结锋面处形成的温度梯度会引发未冻区水分向冻结区持续迁移,形成冰透镜体。实验数据显示,在粉质黏土中,单季冻胀期水分迁移量可达土体重量的15%-20%。
3. 冻融循环的累积效应:哈尔滨太平机场的长期监测表明,经过5个冻融周期后,道面接缝处的冻胀位移量可达初期的3倍,呈现明显的损伤累积特征。
五、预防性设计策略创新

1. 复合式防冻层设计:
- 采用EPS保温板(厚度≥5cm)+级配碎石(厚度30cm)+双向土工格栅的复合结构
- 在长春龙嘉机场的应用显示,该结构可使冻深减少40%,冻胀量控制在3mm以内
2. 智能排水系统:
- 埋设孔隙水压力传感器(间隔50m)与自动启闭式排水阀联动
- 北京大兴机场采用的真空负压排水技术,可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冻结深度以下1.5m
3. 相变材料应用:
- 掺入5%-8%的有机相变微胶囊(相变温度-5℃),可吸收120J/g的潜热
- 沈阳桃仙机场试验段数据显示,该材料使道面冻结延迟15天,解冻提前10天
六、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 湿度管控三重防线:
- 第一道:土基含水量严格控制在最优含水量±2%
- 第二道:水稳层施工后立即喷洒有机硅防水剂(用量0.3kg/m²)
- 第三道:混凝土浇筑前铺设复合防水卷材(厚度≥1.2mm)
2. 数字化压实监控:
- 安装CMV连续压实度监测系统,确保垫层压实度≥97%
- 采用GNSS定位的智能压路机,实现碾压轨迹毫米级控制
3. 冬季施工保障措施:
- 建立移动式保温棚(内部温度≥10℃)
- 混凝土入模温度智能调控系统(精度±1℃)
- 添加纳米级早强剂(掺量0.5%-1.2%),使3天强度达设计值的70%
七、新型监测与维护技术
1. 分布式光纤监测:
- 沿道面纵向布设BOTDA光纤(测量精度±2με)
- 可实时监测冻胀引起的应变分布,预警阈值设定为150με
2. 无人机巡检系统:
- 搭载高光谱相机(光谱范围400-1000nm),识别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缝
- 配合AI算法,裂缝识别精度达0.1mm,定位误差<5cm
3. 自修复技术应用:
- 在混凝土中掺入微生物胶囊(巴氏芽孢杆菌,浓度10⁶ CFU/g)
- 遇水激活后可生成碳酸钙结晶,28天修复宽度达0.3mm的裂缝
八、典型案例分析
1. 哈尔滨机场改造工程:
- 采用"热管+XPS保温板"组合技术
- 冻胀位移从改造前的12mm降至2.3mm
- 维护成本降低65%
2. 阿拉斯加安克雷奇机场经验:
- 建立全断面地温监测网(深度0-5m,间隔0.5m)
- 研发冻胀预测模型(准确率>85%)
- 配置应急修补材料(-30℃可施工的弹性环氧树脂)
九、未来研究方向
1. 智能调温道面材料:研发含碳纳米管相变材料的导电混凝土,通过电流控制相变过程
2. 微生物防冻技术:利用产热菌种(如嗜冷杆菌)调控地基温度场
3. 数字孪生系统:建立涵盖水-热-力-损伤多场耦合的冻胀预测模型
4. 环保型抑冻剂:开发基于生物质提取物的新型防冻液(氯盐替代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