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春,元稹升任监察御史,奉命以详覆使身份出使剑南东川。
新官上任三把火,元稹到蜀地没多久,就开始大刀阔斧惩办贪官污吏,因此触动了权贵的利益,遭遇弹劾。同年6月,朝廷下旨,将元稹调往洛阳,分务东台。
洛阳的官阶建制和长安一样,但对官员而言,基本是退休养老的地方。
实际上,三年前元稹被贬河南县尉,就是因为惩治贪腐,那个时候他任职左拾遗。从这个角度看,元稹的确是一位好官员,虽然为了往上爬,元稹也曾左右逢源。
这一年7月9日,家中传来噩耗,元稹的妻子韦丛不幸病逝,元稹悲痛欲绝,可因公务缠身,无法亲自为爱妻举办葬礼,就求韩愈为韦丛代写了墓志铭。入葬那天,元稹写了《遣悲怀三首》悼亡诗,请人在爱妻的墓前诵读,当读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时,闻者无不落泪。

许多人都说元稹是“渣男”,当初他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官职,抛弃了崔双文,也就是《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然后娶了吏部侍郎韦夏卿之女韦丛。
哪怕就在韦丛过世前,出使剑南东川时,元稹亦曾与“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纠缠不清,但唐时的婚恋价值观不同,他们喜欢风花雪月,与一些歌舞伎漫谈风雅,并不是什么有伤风化之事。
而且,元稹和韦丛感情向来很好,这一点从元稹的诗中就能看出来。
韦丛病逝后的第二年春天,元稹又写下了著名的《离思五首》,其中第四首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太经典,很多人都能背诵,所以今天我们讲第五首,也是极负深情的一首: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诗文大意可解为:
当时百花齐放,色彩缤纷,而我偏偏摘了一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了你这位肤如凝脂的玉人;
如今,我静静地伫立在江边,独自伤感,眼前仅余两三棵梨树,它们和我一样孤孤单单,只能与稀疏的绿叶相伴,等待着春天的消逝。
盛春时节,花朵开得五颜六色,但因为韦丛向来朴素,不喜张扬,所以元稹就摘了一朵同样素净的梨花送给了她。一转眼,伊人已逝,阴阳相隔,又逢春天,元稹站在江边回忆起与妻子的过往,内心悲沉凄苦。
物是人非,如今江边只剩两三棵树,而且花早已经凋谢了,唯有孤零零的几片残叶相伴,所以诗人元稹很愧疚,恨自己当初为何不送她几朵好看的花。
同时,元稹用树叶喻自己,甘愿为妻子当陪衬,遗憾的是,有些人一转身,就成了永远,所以我们都要学会惜缘惜人惜福,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来。

就像韦丛,结婚7年,为元稹生了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过世的时候,仅仅只有27岁。更加令人悲恸的是,韦丛和元稹所育的五个儿子全部夭折,独存一女保子。儿女之所以小字取为“保子”,也是保住儿子的意思,奈何、奈何,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韦丛死后,元稹又娶了两任妻子,一位是侧室安仙嫔,宗室大臣李景俭的表妹;另一位是涪州刺史裴郧之女裴淑,俭朴贤淑,被时人赞为“贤明知礼”的表率。
值得一提的是,裴淑之墓于2023年10月在咸阳洪渎原发现,经考古发掘出土,有壁画、陶俑和墓志。但是元稹并没有与裴淑合葬,因为元稹的儿子道护认为,母亲并不是父亲的正室,不宜合葬,所以就把裴淑葬在了离元稹数步远的地方。
不过,也有一种猜测是,裴淑墓风水不太吉利,墓下还有一座古墓,道护和术士商议过后将原墓焚烧,而后才将母亲葬入。
这就是《离思》这组诗背后,以及元稹和几任恋人、妻子之间的故事,千百年后仍被世人津津乐道。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