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南宋诗人叶绍翁和他祖父李颖士的故事?
祖父姓李,孙子为何姓叶?
对,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掳走徽钦二帝,北宋167年的国运正式走到了尽头,“靖康之耻”永载史册。
随后,朝廷被迫南迁,康王赵构登基,南宋始建。当时金人想擒住赵构,一举灭宋,于是紧追不舍,时李颖士任余杭知县,听闻新帝将从越州南下,前往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宁波,而杭州就成了一道重要的屏障。
可当时金人铁蹄势不可挡,南宋初立,动荡不安,几乎无兵可调,情急之下,知县李颖士撸胳膊挽袖子,决定亲自上阵。

当然,李颖士不是个莽夫,他进士出身,为地地道道的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所以他打仗不靠刀枪,而是脑子。首先,李颖士连夜印了数千张告示,招募乡亲壮丁与自己一起守城,告示写得热血沸腾,没出三日便来了几千人,手里拿着铁锹、锄头、叉子、镰刀,反正什么都有。
李颖士也管不了那么多,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吧!人招募齐了以后,他又吩咐人连夜做了几千面旗子,争取人手一杆,等金人渡钱塘江时,他就让这些乡兵站在墙头上,能不能打仗无所谓,气势必须得有。
果然,金人见杭州城旌旗摇曳,疑有重兵埋伏,于是停了下来,这就给宋高宗逃跑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宋廷也得以保全。之后,李颖士因功升越州通判、大理寺丞,再转刑部郎中。
当时秦桧当权,处处与宰相赵鼎作对,甚至诬陷赵鼎,最终赵鼎绝食而死。因李颖士与赵鼎交好,也受到了牵连,为了保全子嗣,就把5岁的孙子过继给了龙泉岩后村叶氏,改名叶绍翁。

早年,叶绍翁跟随“水心先生”叶适学习古文经史,因天资聪颖,早早就展露了头角。13岁时,叶绍翁随叔父至临安游学,广交名士,与“西山真氏学派”创始人真德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同尊朱熹为宗。
至于叶绍翁哪一年中的进士,史书并没有详尽记载,但可知叶绍翁曾入朝为官,官多大同样不可考。从诗词酬唱中可以得知,他与葛天民、陈起、周端臣、徐集孙、许棐等均有密切往来。
大约而立之年,叶绍翁开始修书,著有《四朝闻见录》,主要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逸事。
晚年以后,叶绍翁辞官隐居西湖,过着风轻云淡的闲逸生活,所以他的诗多写景,尤其是乡野之景,属“江湖诗派”风格,言语清新,意境高远。

在叶绍翁笔下,有一首著名的《游园不值》,不但是他的代表作,还是古今经典,800多年后更是被写进了教材,为适龄儿童必读之诗,一起欣赏: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题中的“不值”并不是“不值得”的意思,而是“不合时宜”,也就是说,诗人在某个春日去朋友的园林赏景,可惜主人不在家,未能进门,故而有了这首诗。
诗意清简,可简单解为:
或许是主人爱惜自己石阶上的青苔,担心访客会在上面留下脚印,所以敲了许久的柴门,也没有人来应。然而,那满园的春色岂是一扇门能关住的,一枝开得正艳的红杏已经从墙头伸了出来。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比如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想要看看他花园中的春景,可是朋友不在家,敲了许久的门都没有人来开,按理说,诗人可以转身离开,也猜到了院落里无人。
可是,诗人又不舍园内的风景,就趴在门缝上往里看,然而能看见的只是石阶上的青苔,于是诗人自我打趣,怪不得不给我开门,原来是怕我踩坏了他的青苔。
接下来诗人又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依旧是对无法入园,心有不甘的情绪延伸:你不给我开门也没关系,这绝美的春色岂是一扇门能关住的,瞧,早有一枝盛开的红杏爬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很有名,遗憾的是,后来却被世人曲解,用在了男女关系上。实际上,“红杏出墙”之句并非叶绍翁的原创,唐代诗人吴融就曾在他的诗中写: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这就是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以及叶绍翁的生平,史书中对他的事迹记载甚少,但岳飞遭遇迫害之后,叶绍翁曾有诗《题鄂王墓》追怀,同时他还写过:中原虽可望,不忍上层楼;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可见,叶绍翁亦是一位爱国诗人。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