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电池回收消息,当地时间2025年4月28日清晨6时15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赫罗纳省一家电池回收厂发生剧烈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事故发生后,加泰罗尼亚消防部门紧急调派多支救援队伍赶赴现场,经过数小时扑救,火势于当日上午10时许得到控制。目前,警方已封锁事故区域并启动技术调查,重点排查设备老化、操作违规或化学物质反应失控等可能诱因。
据目击者描述,爆炸发生时,厂区传出巨响并伴随黑色浓烟升腾,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感受到强烈震动。消防部门接警后,立即启动化工事故应急预案,出动12辆消防车、3架无人机及40名专业救援人员。由于厂内存储大量待处理的锂电池、铅酸电池及电解液,救援人员需穿戴防化服并使用泡沫灭火剂,防止二次爆炸或有毒气体泄漏。
受伤人员中,一名42岁男性操作工因爆炸冲击波导致颅脑损伤,送医后不治身亡;另一名35岁女性技术员因吸入有毒烟雾,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当地卫生部门已对周边居民进行健康监测,截至发稿前,尚未发现化学物质中毒病例。
涉事工厂隶属于西班牙“绿色循环”集团,该企业主营废旧电池回收、金属提炼及材料再造,是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框架下的重点扶持项目。欧盟自2024年起实施严格的电池回收标准,要求企业回收率达到95%以上,并强制披露碳足迹数据。在此背景下,西班牙电池回收产业近三年扩张迅速,全国注册企业数量从2022年的12家增至2025年的37家。
然而,行业高速发展暴露出技术短板。西班牙环保技术协会数据显示,全国电池回收厂中,仅15%配备自动化分拣系统,30%依赖人工拆解。涉事工厂虽采用“破碎-热解-湿法冶金”工艺,但业内专家指出,锂电池热解过程中若温度控制不当,易引发电解液分解产生氢气、甲烷等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爆炸风险极高。
事故调查焦点或指向工艺缺陷。锂电池回收需经过放电、拆解、破碎、热解、浸出、提纯等环节,每个步骤均涉及高温、高压或强酸环境。以热解工艺为例,若加热速度超过每分钟5℃,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LiPF6)会分解产生剧毒氟化氢(HF),同时释放大量可燃气体。
“欧盟对回收效率的要求,迫使企业压缩处理时间,但安全标准不能妥协。”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教授迭戈·马丁内斯指出,“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未在热解炉安装实时气体监测系统,也未配备惰性气体保护装置,这相当于在‘火药桶’上作业。”
此次事故并非孤例。2025年1月,巴塞罗那港醋酸甲酯储罐爆炸致1死4伤;2024年11月,阿利坎特省工业仓库爆炸致3死8伤。西班牙环境部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国化工事故中,42%与废旧电池、化学品处理不当相关。
欧盟委员会已要求西班牙政府提交事故报告,并考虑修订《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增加“安全技术认证”条款。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专家建议,强制推行“黑匣子”监控系统,实时记录回收设备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数据,并接入政府监管平台。
后续行动:涉事企业停产整顿,行业启动自查
目前,“绿色循环”集团已暂停全国所有工厂运营,配合警方调查。西班牙工业部要求全国电池回收企业开展为期30天的安全自查,重点排查设备维护记录、员工培训档案及应急预案有效性。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宣布,对涉事企业处以200万欧元罚款,并冻结其欧盟补贴申请资格。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问题。”西班牙劳工部发言人强调,“企业必须证明,在追求效率与利润的同时,没有牺牲工人的生命安全。”
此次事故为欧盟环保产业链敲响警钟。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废旧电池回收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下一战场”。如何在技术追赶与安全保障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政策制定者、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智慧。正如西班牙《国家报》评论所言:“若连‘回收’都做不到安全,何谈‘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