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电池回收消息,近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生态环境局发布重要公示,备受关注的《5万吨电池余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正式受理,标志着该项目在推动地区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项目由济宁合源资源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实施,选址于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颜店新城工业园区兖颜路与嵫山路交叉口东南角,充分利用租赁的生产厂房开展业务。项目聚焦于电池负极片、负极单卷、负极边角料及印刷铜箔、铝箔边角料的收集处置,年处理规模达5万吨,致力于实现电池余料的高效回收与再生循环利用。
项目工艺流程严谨科学,涵盖多个关键环节。回收的各类电池余料首先通过传送带送入撕碎机进行初步撕碎,形成较小片状物料,便于后续处理。随后,物料进入破碎机进行一级破碎,根据物料特性调整破碎粒径,破碎后的物料及隔膜纸通过负压物料风送系统输送至下一级工序。一级筛分环节利用筛分机原理,将80%的石墨粉回收,含少量石墨粉和隔膜纸的铜粒则进入二级破碎工序进一步细化粒度。二次破碎后的物料再次经过筛分机进行二级筛分,分选出石墨粉进入打包机计量打包。最后,三级筛分进一步分选出铜粉和隔膜纸,分别进行计量打包。
该项目的推进,与当前动力电池退役潮的背景紧密相关。自2016年起,乘用车制造商需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近期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电池质保到期,面临“退役”。据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将超过2800亿元。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的主要路径包括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当动力电池容量降至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可在储能系统、电动工具等场景实现二次利用;当电池容量衰减至无法满足任何需求时,则通过拆解回收提取高价值金属材料,实现资源再生利用。
锂电的回收再利用是指将退役锂电池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手段进行拆解,达到回收镍、钴、锰、锂等金属元素及其他可回收材料的目的。目前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方法主要有湿法回收、火法回收和生物回收等。
湿法回收是指利用化学试剂对电极材料中的金属进行选择性的溶解,再分离浸出液体中的金属元素。该技术具有回收率高、产品纯度较高、能耗较低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回收技术。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对国内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提供了示范。2023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达到63.5%,高于2022年的59.6%。受动力电池产能产量的制约,其他国家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的发展均晚于我国。推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有助于减缓全球矿产资源的开采压力,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